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融资模式,拓展融资途径,BOT模式解决高校基础建设项目资金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后勤服务提供金融保障,但也存在一些风险。本文基于高校后勤服务项目采用BOT模式展开风险分析。
[关键词]高校BOT 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8-0315-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办学基础条件与扩招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高校的融资能力不断受到挑战。创新融资模式,拓展融资途径,解决高校基础建设项目资金来源,成为政府、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BOT融资模式的概念
BOT融资模式,简称BOT模式。BOT模式可认为是一种项目发包方式,将项目投资、融资、建设和运行管理融为一体,在协议文件所授予的特许经营权范围和期限内,项目承包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1]。
二、BOT模式的风险识别
高校后勤服务项目采用BOT模式,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外部风险,即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风险;需求风险,即高校招生规模稳中有增,确保消费群体总体足够购买力的风险;项目风险,即项目的建设风险和经营风险;职能弱化风险,即公共服务性弱化风险。
(1)外部风险
高校后勤服务项目采用BOT模式的外部风险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政策风险,国家调整招生政策、高校招生规模的变化;二是技术风险,空调设备的技术标准随生产技术的调高而必须调整;三是市场风险,政府从安全稳定的角度出发,加强对高校后勤设施的管理,直接干预项目的建设和运行,从而削弱甚至失去了市场的调节功能;四是法律风险,即法律体系不健全,或执行法律相对宽松等情况导致项目缺失必要的法律保护;五是自然环境风险。
(2)需求风险
高校后勤服务项目由高校为独立主体发起,通过服务收费为收益,吸引社会资金,吸引企业参加项目建设。该项目旨在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特定的消费对象就是在校学生,该项目特定消费群体的购买力决定着承接者的收益。在项目规划设计时,能否将高校战略意图和学生群体的需求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满足大学生多样化需求,将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高校对总购买力的稳定性承担一定的责任,面临学生消费需求变化风险。若高校招生人数没有达到预期规模,或高校与投资方谈判时谎报、虚报学生数量,或者学生的实际购买力没有预期的强大,以至投资方错误计算总购买力、无法回收成本,这些都可能导致项目无法成功实施和顺利运行。
(3)建设风险
高校后勤服务项目采用BOT模式的建设风险主要表现为“两超风险”,即超期风险和超支风险。超期风险是指由于施工技术和施工条件的限制,工程施工未能按既定施工计划完成进度,导致整体工程未能如期交付[2]。因为,在高校进行施工,要避免对正常的学生学习和生活活动的不良影响,对作业时间和作业方式有着比较严格的限制,大机械、大噪声施工将不宜使用,最佳时间就只能安排在学生假期期间施工,这些增加了项目的超期风险。超支风险主要是项目承接者未能准确估算项目资金,或者资金未能按时到位,以及施工过程中出现人员成本、材料成本的大幅上涨导致的资金绝对数量不够,使得项目建设过程出现间断,这些同样也会导致工程超期风险。此外,项目建设风险还有如下可能:承接者所选用设施功率不够、项目质量不合格、后续维护不及时,影响了服务质量。
(4)经营风险
高校后勤服务项目采用BOT模式,在建成后即转移所有权,由高校和承接者合作,出租给学生使用,因此经营活动主要是出租业务。经营风险主要包括收费和权责两方面。在收费方面,高校作为事业单位,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但是如果收费过低,高校无法将项目建设费按合同的约定支付给承接者;如果收费高于市场,可能影响高校的社会声誉,或者因需求数量的下降导致租金总额不足。在权责方面,虽然所有权已经转移给高校,但是双方是共同经营,可能导致经营权、管理权重合,责任不清晰,出现“争权推责”的情况。高校作為学生的家园,在发生有损学生利益的事情或面对作为消费者的学生投诉时,应行使管理权,但在BOT模式中,高校又作为所有者、经营者的身份出现,这也可能产生项目经营风险。
(5)职能弱化风险
在高校后勤服务项目中,任何项目承接者都不可能去做无利可图的事情,企业的本身属性就决定了要最大可能的获取利润。但是,高校是具有提供高等教育服务使命的社会公益组织,其主要的任务是教育和科研,为国家提供高素质人才,为科学事业发展提供支持。高校在与承接者合作的过程中,为如期履行合同的约定,如期支付项目款项,可能对承接者有所依靠,出现获利性与公益性的模糊化,弱化了高校的基本职能。
风险识别是风险应对的前提,是风险管控的基础[3]。只有充分认识风险,才能更好的防控风险,让BOT模式发挥更大的优势,将该模式成为我国高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后勤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任淮秀.项目融资(第二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2
[2]edaShahrara.Risk analysis of BOT contracts using soft computing[J].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17(2):232-240
[3]胡丽华.BOT项目融资与途径[J].改革与开放,2017(4):16-18
江南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论文
[关键词]高校BOT 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8-0315-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办学基础条件与扩招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高校的融资能力不断受到挑战。创新融资模式,拓展融资途径,解决高校基础建设项目资金来源,成为政府、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BOT融资模式的概念
BOT融资模式,简称BOT模式。BOT模式可认为是一种项目发包方式,将项目投资、融资、建设和运行管理融为一体,在协议文件所授予的特许经营权范围和期限内,项目承包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1]。
二、BOT模式的风险识别
高校后勤服务项目采用BOT模式,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外部风险,即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风险;需求风险,即高校招生规模稳中有增,确保消费群体总体足够购买力的风险;项目风险,即项目的建设风险和经营风险;职能弱化风险,即公共服务性弱化风险。
(1)外部风险
高校后勤服务项目采用BOT模式的外部风险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政策风险,国家调整招生政策、高校招生规模的变化;二是技术风险,空调设备的技术标准随生产技术的调高而必须调整;三是市场风险,政府从安全稳定的角度出发,加强对高校后勤设施的管理,直接干预项目的建设和运行,从而削弱甚至失去了市场的调节功能;四是法律风险,即法律体系不健全,或执行法律相对宽松等情况导致项目缺失必要的法律保护;五是自然环境风险。
(2)需求风险
高校后勤服务项目由高校为独立主体发起,通过服务收费为收益,吸引社会资金,吸引企业参加项目建设。该项目旨在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特定的消费对象就是在校学生,该项目特定消费群体的购买力决定着承接者的收益。在项目规划设计时,能否将高校战略意图和学生群体的需求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满足大学生多样化需求,将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高校对总购买力的稳定性承担一定的责任,面临学生消费需求变化风险。若高校招生人数没有达到预期规模,或高校与投资方谈判时谎报、虚报学生数量,或者学生的实际购买力没有预期的强大,以至投资方错误计算总购买力、无法回收成本,这些都可能导致项目无法成功实施和顺利运行。
(3)建设风险
高校后勤服务项目采用BOT模式的建设风险主要表现为“两超风险”,即超期风险和超支风险。超期风险是指由于施工技术和施工条件的限制,工程施工未能按既定施工计划完成进度,导致整体工程未能如期交付[2]。因为,在高校进行施工,要避免对正常的学生学习和生活活动的不良影响,对作业时间和作业方式有着比较严格的限制,大机械、大噪声施工将不宜使用,最佳时间就只能安排在学生假期期间施工,这些增加了项目的超期风险。超支风险主要是项目承接者未能准确估算项目资金,或者资金未能按时到位,以及施工过程中出现人员成本、材料成本的大幅上涨导致的资金绝对数量不够,使得项目建设过程出现间断,这些同样也会导致工程超期风险。此外,项目建设风险还有如下可能:承接者所选用设施功率不够、项目质量不合格、后续维护不及时,影响了服务质量。
(4)经营风险
高校后勤服务项目采用BOT模式,在建成后即转移所有权,由高校和承接者合作,出租给学生使用,因此经营活动主要是出租业务。经营风险主要包括收费和权责两方面。在收费方面,高校作为事业单位,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但是如果收费过低,高校无法将项目建设费按合同的约定支付给承接者;如果收费高于市场,可能影响高校的社会声誉,或者因需求数量的下降导致租金总额不足。在权责方面,虽然所有权已经转移给高校,但是双方是共同经营,可能导致经营权、管理权重合,责任不清晰,出现“争权推责”的情况。高校作為学生的家园,在发生有损学生利益的事情或面对作为消费者的学生投诉时,应行使管理权,但在BOT模式中,高校又作为所有者、经营者的身份出现,这也可能产生项目经营风险。
(5)职能弱化风险
在高校后勤服务项目中,任何项目承接者都不可能去做无利可图的事情,企业的本身属性就决定了要最大可能的获取利润。但是,高校是具有提供高等教育服务使命的社会公益组织,其主要的任务是教育和科研,为国家提供高素质人才,为科学事业发展提供支持。高校在与承接者合作的过程中,为如期履行合同的约定,如期支付项目款项,可能对承接者有所依靠,出现获利性与公益性的模糊化,弱化了高校的基本职能。
风险识别是风险应对的前提,是风险管控的基础[3]。只有充分认识风险,才能更好的防控风险,让BOT模式发挥更大的优势,将该模式成为我国高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后勤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任淮秀.项目融资(第二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2
[2]edaShahrara.Risk analysis of BOT contracts using soft computing[J].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17(2):232-240
[3]胡丽华.BOT项目融资与途径[J].改革与开放,2017(4):16-18
江南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