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我园的特色是环境育人,整个大环境围绕着健康主题来创设,让幼儿在与环境对话、与材料充分互动的过程中,彰显环境教育的意义。区域活动是我园教育活动非常重要的延伸和补充,各班的区域也都围绕着季节、节日等主题,结合教学内容、班级幼儿年龄特点进行创设,通过幼儿与材料的互动与对话,充分发挥材料的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现以幼儿园大班为例,介绍一下我们在区角游戏环境创设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一、班级情况分析
班级环境。我园大班设有日常活动室、游戏室两个室内活动区。游戏室的空间要比日常活动室的空间大些,目的是为了方便孩子们做游戏。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大班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之间的转折期,也是孩子从游戏阶段向学习阶段的转折期。要想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样一个转折期,就要了解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大班幼儿年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②动作的灵活性、控制能力明显增强;③合作意识逐渐增强;④规则意识逐步形成,活动更加有目的、有计划。⑤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⑥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⑦阅读兴趣显著提高;⑧创造欲望比较强烈;⑨表现与表达方式多样化;⑩思维中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幼儿家长情况。我们班的幼儿,家长30%有稳定的工作,50%搞个体经营,20%的家长工作忙碌,经常由爷爷、奶奶接送。但是,家长们都很关心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能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每次的亲子活动,家长都给予了肯定和支持。
二、区域标牌和进区卡的设计
每学期,我们都会设计一个主题游戏。为了保持班级游戏的统一性,我们会结合主题游戏来设计本班的区域标牌,而进区卡则会和标牌相呼应。在设计班级进区卡的时候,我们会考虑到班级幼儿年龄特点。比如,小班进区卡的使用方式主要以幼儿翻、转为主,中班以插、转为主,大班则以插为主。
本学期,我们班的主题游戏是幼儿美工——纸浆画,所以我们班的区域标牌设计体现了纸浆画的特点,由教师勾出蝴蝶的轮廓,幼儿用纸浆填充作画,充分体现了幼儿是班级的主人、游戏活动的主人。
三、区角材料投放的原则
在区角材料投放过程中,我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适合班级幼儿年龄特点
大班幼儿动作灵活、控制能力明显增强;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我们根据这一年龄特点,在创设科学区和数学区时,投放了一些能让幼儿自己组装、探索、记录的材料。例如传声筒、陀螺、不倒翁等区角,都投放了大量的幼儿可自己动手的材料。
2.立体性
在区角创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是:在区角中投放了很多材料,却看不到效果。我们经过实践发现,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是材料太平面化,缺少立体性。如果把躺下的材料加个底板让它站起来,效果就会增强很多。
3.多投放孩子制作的材料
投放材料时,要尽可能多地投放孩子自己的作品,这样不仅能提高幼儿操作材料的兴趣,还能增强幼儿的成就感,同时教师也不用那么累了。例如“故事屋”“小动物进笼子”等游戏在进行设计、制作时,都用到了孩子的手工作品和图画。
4.情趣性
在“迷宫”这一游戏材料的投放中,初期我设计的迷宫只是将彩色吸管拼接在一起,在操作时我发现幼儿并不感兴趣,还会说:“这个真没劲,没意思……”我马上重新对游戏材料进行了“包装”,增强了情趣性。幼儿开始对游戏感兴趣并愿意挑战了。
四、区域标志的制作
在材料投放后,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常规,我们会选择让幼儿自己取放材料。但幼儿在整理材料时,总会出现不会整理、不放回原位的现象。对此,我园研究决定,给区域材料做上标志,引导幼儿有序地整理游戏材料。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中班、大班的标志是不一样的:小班采用图物对应的形式,中班采取不同颜色的常见图形对应的形式,大班则是在不同图形上标上不同的数字。这样,幼儿可以根据材料盒子上面的标志,找到对应的标志,也就能把材料送回原位了。
五、区角材料投放的适宜性
1.教师预操作
材料投放后,教师可以把自己当成幼儿尝试玩材料,记录操作过程和结果,发现材料投放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对游戏材料进行取舍和调整,从而使得游戏材料更适合大班幼儿。
2.观察幼儿操作
教师判断游戏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宜,还要通过观察幼儿对材料的操作来实现。如果孩子们很喜欢这个材料,玩的兴趣很高,那么这个材料就适合本班幼儿;如果材料投放之后,幼儿对材料不感兴趣,那就证明这个材料需要马上调整。
除此之外,在幼儿区角游戏活动中,教师还可以请幼儿园“课堂观察组”的老师来班里进行观察,借助同行与专家的帮助,考察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从而更好地调整班级游戏材料。
(作者单位:河南郑州市郑煤机集团幼儿园)
(插图 付业兴 责编 维尼)
我园的特色是环境育人,整个大环境围绕着健康主题来创设,让幼儿在与环境对话、与材料充分互动的过程中,彰显环境教育的意义。区域活动是我园教育活动非常重要的延伸和补充,各班的区域也都围绕着季节、节日等主题,结合教学内容、班级幼儿年龄特点进行创设,通过幼儿与材料的互动与对话,充分发挥材料的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现以幼儿园大班为例,介绍一下我们在区角游戏环境创设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一、班级情况分析
班级环境。我园大班设有日常活动室、游戏室两个室内活动区。游戏室的空间要比日常活动室的空间大些,目的是为了方便孩子们做游戏。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大班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之间的转折期,也是孩子从游戏阶段向学习阶段的转折期。要想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样一个转折期,就要了解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大班幼儿年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②动作的灵活性、控制能力明显增强;③合作意识逐渐增强;④规则意识逐步形成,活动更加有目的、有计划。⑤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⑥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⑦阅读兴趣显著提高;⑧创造欲望比较强烈;⑨表现与表达方式多样化;⑩思维中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幼儿家长情况。我们班的幼儿,家长30%有稳定的工作,50%搞个体经营,20%的家长工作忙碌,经常由爷爷、奶奶接送。但是,家长们都很关心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能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每次的亲子活动,家长都给予了肯定和支持。
二、区域标牌和进区卡的设计
每学期,我们都会设计一个主题游戏。为了保持班级游戏的统一性,我们会结合主题游戏来设计本班的区域标牌,而进区卡则会和标牌相呼应。在设计班级进区卡的时候,我们会考虑到班级幼儿年龄特点。比如,小班进区卡的使用方式主要以幼儿翻、转为主,中班以插、转为主,大班则以插为主。
本学期,我们班的主题游戏是幼儿美工——纸浆画,所以我们班的区域标牌设计体现了纸浆画的特点,由教师勾出蝴蝶的轮廓,幼儿用纸浆填充作画,充分体现了幼儿是班级的主人、游戏活动的主人。
三、区角材料投放的原则
在区角材料投放过程中,我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适合班级幼儿年龄特点
大班幼儿动作灵活、控制能力明显增强;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我们根据这一年龄特点,在创设科学区和数学区时,投放了一些能让幼儿自己组装、探索、记录的材料。例如传声筒、陀螺、不倒翁等区角,都投放了大量的幼儿可自己动手的材料。
2.立体性
在区角创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是:在区角中投放了很多材料,却看不到效果。我们经过实践发现,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是材料太平面化,缺少立体性。如果把躺下的材料加个底板让它站起来,效果就会增强很多。
3.多投放孩子制作的材料
投放材料时,要尽可能多地投放孩子自己的作品,这样不仅能提高幼儿操作材料的兴趣,还能增强幼儿的成就感,同时教师也不用那么累了。例如“故事屋”“小动物进笼子”等游戏在进行设计、制作时,都用到了孩子的手工作品和图画。
4.情趣性
在“迷宫”这一游戏材料的投放中,初期我设计的迷宫只是将彩色吸管拼接在一起,在操作时我发现幼儿并不感兴趣,还会说:“这个真没劲,没意思……”我马上重新对游戏材料进行了“包装”,增强了情趣性。幼儿开始对游戏感兴趣并愿意挑战了。
四、区域标志的制作
在材料投放后,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常规,我们会选择让幼儿自己取放材料。但幼儿在整理材料时,总会出现不会整理、不放回原位的现象。对此,我园研究决定,给区域材料做上标志,引导幼儿有序地整理游戏材料。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中班、大班的标志是不一样的:小班采用图物对应的形式,中班采取不同颜色的常见图形对应的形式,大班则是在不同图形上标上不同的数字。这样,幼儿可以根据材料盒子上面的标志,找到对应的标志,也就能把材料送回原位了。
五、区角材料投放的适宜性
1.教师预操作
材料投放后,教师可以把自己当成幼儿尝试玩材料,记录操作过程和结果,发现材料投放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对游戏材料进行取舍和调整,从而使得游戏材料更适合大班幼儿。
2.观察幼儿操作
教师判断游戏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宜,还要通过观察幼儿对材料的操作来实现。如果孩子们很喜欢这个材料,玩的兴趣很高,那么这个材料就适合本班幼儿;如果材料投放之后,幼儿对材料不感兴趣,那就证明这个材料需要马上调整。
除此之外,在幼儿区角游戏活动中,教师还可以请幼儿园“课堂观察组”的老师来班里进行观察,借助同行与专家的帮助,考察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从而更好地调整班级游戏材料。
(作者单位:河南郑州市郑煤机集团幼儿园)
(插图 付业兴 责编 维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