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笛子曲《三五七》是赵松庭代表作之一,它采用南北派结合的写作手法,以婺剧中乱弹音乐的曲调素材为基础,融合自创的独特演奏技巧,使戏曲声腔曲牌器乐化。本文通过对《三五七》的渊源、演奏技巧进行梳理和分析,从而探索赵松庭先生的创作特色。
[关键词]三五七;婺剧;技巧;风格
中图分类号:J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6-0074-02
《三五七》是浙江婺剧中乱弹唱腔的典型曲牌,赵松庭将其改编成同名笛子曲。虽然加入的一些新鲜的成分,用上一些新技巧,但依然保持婺剧典型曲调、传统风格的原汁原味。乐曲依据婺剧中的板式变化进行组织和发展,旋律的起伏变化和乐思的发展均依照板式进行,而与此相关的速度变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乐曲可分为引子、慢板、快板、尾声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速度是由慢逐渐变快,在激昂的情绪中结束。整首曲子围绕婺剧的典型旋律和中心音2作展开发展。将婺剧的戏曲精华融入其中,模仿人声的声腔,拖腔用循环换气作夸张处理。整首乐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虽取材于典型的戏曲曲牌,但却不是一味地借鉴,与笛子的演奏技巧相结合后,加入艺术夸张,使乐曲极富表现力。下面对曲子做具体分析。
引子技巧及分析
乐曲一开始用的是倒板。在笛曲中,它以“亮相”的姿态呈现,经过一系列变化发展最终成为曲调鲜明的段落。音调高亢、激昂,节奏处理自由,速度缓慢。引子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在一开始就表现出浓郁的戏曲特色,在五声音阶为骨干音的基础上,加以丰富的装饰音,多变的节奏和复杂的技巧。
第一层,前4个小节,两句。采用二度和三度的旋律进行,无大跳。第一句结尾的剁音与句首的滑音突出豪放的性格特点,长音在演奏时,通常使用震音并由弱渐强,在较强的力度中断句,以突出对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借鉴戏曲声腔中的哭腔。《三五七》的为表现接近于人声演唱的腔调,多用气震音,有一种诉说的效果。乐曲从最开始的引子部分已经呈现出浙江婺剧的典型曲调。
第二层,5至9小节,两句,变化重复。每句第三拍六连音的处理也是为了重复和突出主要旋律。演奏时通常由慢渐快再渐慢,每一句结尾都有后倚音,突出南昆温婉多转注重收音的特点。
第三层,10至20小节,采用循环换气演奏。循环换气技巧最初是在唢呐的演奏中应用,后经赵松庭先生的借鉴与尝试,应用于笛子。此段的循环换气演奏比较随性,节奏由慢渐快,音符也越来越密集。节奏节拍甚至音符都可以根据演奏者对乐曲背景的了解即兴演奏。表现出民族音乐和戏曲的随性,擅长表达内心情感,不同于西洋音乐的刻板严谨。这一句对演奏者的技术要求非常高,除了循环换气的自如运用外,突出较大的力度对比,从p到fff再到ppp。长音均使用虚颤,使长音不再单调,但对演奏者手指的灵活有很高的要求。第18小节,华彩部分运用了不同于寻常的减弱处理,自然地将乐曲引入慢板
慢板的技巧及分析
慢板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此段起句渐快,最后定在每分钟144拍上,虽然是4/4拍,但由于速度较快,旋律的动力性很强。21至23小节是引子向慢板的过度句。其旋律便是中板三五七的唱腔中笛子伴奏声部的旋律。每句结尾的顿音取材于婺剧唱腔中的小三度收音,此处的剁音不能力度太大,要自然地过渡,不能在剁音处突强,也不能过于果断,要有稍稍延伸的感觉。
第一部分24到76小节,是一个无再现二段式。曲式结构为:
A10[a5+a5]+B13[b7+c6]
第一段,24至37小节,两句重复,无大变化,通常第二句比第一句略强。基本确定了慢板的速度,加入了偏音7,多强调2,并在同一个音上采用各种复杂的节奏型和技巧,采用了弋阳腔中,以热闹的场面吸引广大观众的手法,引起大众的共鸣。演奏时不能粘连,要有轻巧跳跃的感觉,气息不能过重,虽弱而不虚。
第二段,37至47小节,两句具有不同的乐思,每一小节基本围绕一个骨干音进行发展,类似于南昆中讲究过腔,一字多韵,发展出多种装饰的处理方法。47小节要突强,达到ff,为后面的p做铺垫以衬托强烈的对比。
从48至76小节是慢板的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略带变化的重复,也是不带再现的单二部性结构,第47小节尾至49小节第一拍为玩弄部分的连接,之后转入主题材料的低八度变化重复,使乐曲极具张力和戏剧性,成为竹笛独奏的经典曲目。
整个段落都在p的基础上演奏,既是回忆性重复也体现出和前一部分的对比。中间有小范围的坚强减弱,但范围力度都不大。多采用五声音阶级进,也不乏有七度六度的大跳,稳中求变。值得一提的是慢板结尾处经开放形态拉散,以引子的散板材料作为连接部分,导引出快板段落。
快板的技巧及分析
快板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在经过了一个散板之后,乐曲进入了更快的快板。在该段落中,乐句由正眼(即第一拍的后半拍)起句,具有中国戏曲音乐中常用的嚣板的性质。这种板式往往用在高潮处,力度强、速度快、具有很强的戏剧性。乐曲的快板部分较为复杂,将慢板、游板、流水等各种板腔融合,剪接、变化而成。
第一部分77至89小节,为快板主题的呈现。这13小节是慢板系统中的快中板。不同于以往曲子快板多大跳的特点,主题旋律多为五声音阶级进的写法,速度较快。采用弱起和打切分穿插的手法,将重拍后移,更显新奇。颤音、叠音的使用可根据演奏者的理解自由添加,运指要极富弹性,每个音要像弹簧似的把音弹出来,以表现出欢快、跳跃的感情。89小节的三个顿音给快板增添了一份调皮,同时与接下来无尽的长音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二部分90至117小节,模仿婺剧中的紧打慢唱,即旋律声部以较优美、自由的气息和节拍演奏,而伴奏声部却以明确的、动力性节奏烘托激越、热烈的气氛。在这一个段落中,每个长音都可以自由延长,造成音乐连绵,长不可及的艺术效果,尽吐心底深蕴之情。长音间穿插的过度音在演奏时,运指需极富弹性。此段成为整首乐曲的华彩部分,为后来将循环换气运用到笛子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部分118至139小节,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118至125小节,两句,围绕1、2、5进行展开,第二句是第一句的高八度重复。演奏时第一句较弱、较为轻巧,为突出对比,第二句较为热情。顿音轻巧、干净,不能拖泥带水。
第二层126至139小节,两句。以剁音为主要技巧,在每一小节都有剁音顿音与连音的对比。第一句在p的力度上演奏,渐强。第二句在f的力度上演奏,剁音加上较大的力度,将整首乐曲推入高潮。旋律风格类似于婺剧中的过场音乐。在紧打慢唱之后,形成戏剧场景,加强音乐形象的鲜活程度和生命质感。
尾声的技巧及分析
尾声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40至143小节为过渡句,引入慢板,以引子中散板的材料开始,要保持饱满的音色,在最后一个颤音中渐强,进入尾声的第二个层次。
第二层次采用快板的旋律,在每分钟192拍的速度下,突然变慢,在乐曲主旋律的概括中干净地结束。整首乐曲围绕的中心音为2,但最后却结束在1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调性感觉。将全曲形象精炼地概括,干净利落、余音不绝,给听者留下充分回味、遐想的空间。
结语
《三五七》不仅富含许多技巧,而且是南派笛曲的代表作品之一。演奏时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即使加入钢琴伴奏也没有多余的间奏时间,体现出演奏者扎实的基本功。乐曲运用筒音做6的指法,不同于平常曲子的演奏习惯,加大了乐曲的难度,乐曲中1 和4需要按半孔,开孔的程度根据不同的笛子而有所不同,要求演奏者有较好的音准。乐曲凝结了赵松庭先生的主要创作特色。整首乐曲旋律流畅,节奏棱角分明,力度和速度变化明显。常用板鼓和拍板伴奏,主奏乐器和伴奏乐器有各自的旋律,你繁我简、你进我出,突出戏曲音乐中支声性衬托的特点,构成富有民族特色的复调音乐,使音乐原本流畅华丽的旋律更表现出一种热烈欢快的气氛,更加增强了戏剧性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1]赵松庭.笛艺春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2011.
[2]张维良.竹笛艺术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3]张帆.婺剧音乐的渊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03).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关键词]三五七;婺剧;技巧;风格
中图分类号:J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6-0074-02
《三五七》是浙江婺剧中乱弹唱腔的典型曲牌,赵松庭将其改编成同名笛子曲。虽然加入的一些新鲜的成分,用上一些新技巧,但依然保持婺剧典型曲调、传统风格的原汁原味。乐曲依据婺剧中的板式变化进行组织和发展,旋律的起伏变化和乐思的发展均依照板式进行,而与此相关的速度变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乐曲可分为引子、慢板、快板、尾声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速度是由慢逐渐变快,在激昂的情绪中结束。整首曲子围绕婺剧的典型旋律和中心音2作展开发展。将婺剧的戏曲精华融入其中,模仿人声的声腔,拖腔用循环换气作夸张处理。整首乐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虽取材于典型的戏曲曲牌,但却不是一味地借鉴,与笛子的演奏技巧相结合后,加入艺术夸张,使乐曲极富表现力。下面对曲子做具体分析。
引子技巧及分析
乐曲一开始用的是倒板。在笛曲中,它以“亮相”的姿态呈现,经过一系列变化发展最终成为曲调鲜明的段落。音调高亢、激昂,节奏处理自由,速度缓慢。引子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在一开始就表现出浓郁的戏曲特色,在五声音阶为骨干音的基础上,加以丰富的装饰音,多变的节奏和复杂的技巧。
第一层,前4个小节,两句。采用二度和三度的旋律进行,无大跳。第一句结尾的剁音与句首的滑音突出豪放的性格特点,长音在演奏时,通常使用震音并由弱渐强,在较强的力度中断句,以突出对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借鉴戏曲声腔中的哭腔。《三五七》的为表现接近于人声演唱的腔调,多用气震音,有一种诉说的效果。乐曲从最开始的引子部分已经呈现出浙江婺剧的典型曲调。
第二层,5至9小节,两句,变化重复。每句第三拍六连音的处理也是为了重复和突出主要旋律。演奏时通常由慢渐快再渐慢,每一句结尾都有后倚音,突出南昆温婉多转注重收音的特点。
第三层,10至20小节,采用循环换气演奏。循环换气技巧最初是在唢呐的演奏中应用,后经赵松庭先生的借鉴与尝试,应用于笛子。此段的循环换气演奏比较随性,节奏由慢渐快,音符也越来越密集。节奏节拍甚至音符都可以根据演奏者对乐曲背景的了解即兴演奏。表现出民族音乐和戏曲的随性,擅长表达内心情感,不同于西洋音乐的刻板严谨。这一句对演奏者的技术要求非常高,除了循环换气的自如运用外,突出较大的力度对比,从p到fff再到ppp。长音均使用虚颤,使长音不再单调,但对演奏者手指的灵活有很高的要求。第18小节,华彩部分运用了不同于寻常的减弱处理,自然地将乐曲引入慢板
慢板的技巧及分析
慢板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此段起句渐快,最后定在每分钟144拍上,虽然是4/4拍,但由于速度较快,旋律的动力性很强。21至23小节是引子向慢板的过度句。其旋律便是中板三五七的唱腔中笛子伴奏声部的旋律。每句结尾的顿音取材于婺剧唱腔中的小三度收音,此处的剁音不能力度太大,要自然地过渡,不能在剁音处突强,也不能过于果断,要有稍稍延伸的感觉。
第一部分24到76小节,是一个无再现二段式。曲式结构为:
A10[a5+a5]+B13[b7+c6]
第一段,24至37小节,两句重复,无大变化,通常第二句比第一句略强。基本确定了慢板的速度,加入了偏音7,多强调2,并在同一个音上采用各种复杂的节奏型和技巧,采用了弋阳腔中,以热闹的场面吸引广大观众的手法,引起大众的共鸣。演奏时不能粘连,要有轻巧跳跃的感觉,气息不能过重,虽弱而不虚。
第二段,37至47小节,两句具有不同的乐思,每一小节基本围绕一个骨干音进行发展,类似于南昆中讲究过腔,一字多韵,发展出多种装饰的处理方法。47小节要突强,达到ff,为后面的p做铺垫以衬托强烈的对比。
从48至76小节是慢板的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略带变化的重复,也是不带再现的单二部性结构,第47小节尾至49小节第一拍为玩弄部分的连接,之后转入主题材料的低八度变化重复,使乐曲极具张力和戏剧性,成为竹笛独奏的经典曲目。
整个段落都在p的基础上演奏,既是回忆性重复也体现出和前一部分的对比。中间有小范围的坚强减弱,但范围力度都不大。多采用五声音阶级进,也不乏有七度六度的大跳,稳中求变。值得一提的是慢板结尾处经开放形态拉散,以引子的散板材料作为连接部分,导引出快板段落。
快板的技巧及分析
快板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在经过了一个散板之后,乐曲进入了更快的快板。在该段落中,乐句由正眼(即第一拍的后半拍)起句,具有中国戏曲音乐中常用的嚣板的性质。这种板式往往用在高潮处,力度强、速度快、具有很强的戏剧性。乐曲的快板部分较为复杂,将慢板、游板、流水等各种板腔融合,剪接、变化而成。
第一部分77至89小节,为快板主题的呈现。这13小节是慢板系统中的快中板。不同于以往曲子快板多大跳的特点,主题旋律多为五声音阶级进的写法,速度较快。采用弱起和打切分穿插的手法,将重拍后移,更显新奇。颤音、叠音的使用可根据演奏者的理解自由添加,运指要极富弹性,每个音要像弹簧似的把音弹出来,以表现出欢快、跳跃的感情。89小节的三个顿音给快板增添了一份调皮,同时与接下来无尽的长音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二部分90至117小节,模仿婺剧中的紧打慢唱,即旋律声部以较优美、自由的气息和节拍演奏,而伴奏声部却以明确的、动力性节奏烘托激越、热烈的气氛。在这一个段落中,每个长音都可以自由延长,造成音乐连绵,长不可及的艺术效果,尽吐心底深蕴之情。长音间穿插的过度音在演奏时,运指需极富弹性。此段成为整首乐曲的华彩部分,为后来将循环换气运用到笛子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部分118至139小节,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118至125小节,两句,围绕1、2、5进行展开,第二句是第一句的高八度重复。演奏时第一句较弱、较为轻巧,为突出对比,第二句较为热情。顿音轻巧、干净,不能拖泥带水。
第二层126至139小节,两句。以剁音为主要技巧,在每一小节都有剁音顿音与连音的对比。第一句在p的力度上演奏,渐强。第二句在f的力度上演奏,剁音加上较大的力度,将整首乐曲推入高潮。旋律风格类似于婺剧中的过场音乐。在紧打慢唱之后,形成戏剧场景,加强音乐形象的鲜活程度和生命质感。
尾声的技巧及分析
尾声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40至143小节为过渡句,引入慢板,以引子中散板的材料开始,要保持饱满的音色,在最后一个颤音中渐强,进入尾声的第二个层次。
第二层次采用快板的旋律,在每分钟192拍的速度下,突然变慢,在乐曲主旋律的概括中干净地结束。整首乐曲围绕的中心音为2,但最后却结束在1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调性感觉。将全曲形象精炼地概括,干净利落、余音不绝,给听者留下充分回味、遐想的空间。
结语
《三五七》不仅富含许多技巧,而且是南派笛曲的代表作品之一。演奏时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即使加入钢琴伴奏也没有多余的间奏时间,体现出演奏者扎实的基本功。乐曲运用筒音做6的指法,不同于平常曲子的演奏习惯,加大了乐曲的难度,乐曲中1 和4需要按半孔,开孔的程度根据不同的笛子而有所不同,要求演奏者有较好的音准。乐曲凝结了赵松庭先生的主要创作特色。整首乐曲旋律流畅,节奏棱角分明,力度和速度变化明显。常用板鼓和拍板伴奏,主奏乐器和伴奏乐器有各自的旋律,你繁我简、你进我出,突出戏曲音乐中支声性衬托的特点,构成富有民族特色的复调音乐,使音乐原本流畅华丽的旋律更表现出一种热烈欢快的气氛,更加增强了戏剧性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1]赵松庭.笛艺春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2011.
[2]张维良.竹笛艺术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3]张帆.婺剧音乐的渊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03).
(责任编辑:崔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