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文化误读的定义和分类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i_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体系和文化内涵有所不同,因此文化误读是不可避免的。本文阐述了文化误读的定义和分类,希望能对文化误读现象有较清晰的理解。
  关键词:文化误读;改写
  作者简介:任宋莎(1989-),女,四川阆中人,现任职于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1
  一、简介
  误读通常被认为是正读的反面,是错误性的阅读或解释,因此误读被认为是错误的阐释行为,这是一种植根于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二元范式的看法。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首次把“误读”用作一种文学批评概念,最初其仅局限于“诗学误读”领域,此后此概念通过理论延伸,扩展到包括翻译研究的其他学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文学和翻译中的非语言因素被广泛关注,出现了“文化转向”,因此有了关于“文化误读”的研究。
  二、文化误读的定义
  不同的文化自然也存在着差异,而且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可通约性,特别是当异质文化之间互动时,文化误读便不可避免。这些都被诸如历史环境和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所制约着,因为文化是“由社会成员共有的信仰信念、价值取向、风俗习惯、行为模式组成的一个体系……通过社会成员的学习一代代传承下去”(Bates and Plog, 1990),狭义上主要指“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辜正坤, 2007)。由此可见,从纵向上看,文化具有传承性;从横向上看,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同时,生存在特定的时段的人的理解具有历时性和局限性,倾向于根据自我的视野和前见去理解(Gadamer, 1989)。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文化误读的产生。在乐黛云和勒·比松所编书《独角兽与龙-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1995)中,一些中国学者阐释了自己关于“文化误读”的见解。其中,乐黛云认为误读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的‘不见’与‘洞见’”;孟华认为误读是“文化过滤的一种形式……改造异文化中的某些因素;吸收异文化中有用且能与自身传统相结合的部分”;陈跃红认为误读“在实践意义上是主体对于对象的有目的的选择,是以‘他者’的‘存有’来补充自己的‘匮乏’,是借助一个未必可靠的镜中影像来肯定和确立自身”。根据文化主体的意识来看以上的文段,误读便可分为无意误读和有意误读。无意误读与乐黛云所定义的内容相似,即人们自动根据他们的本土文化传统和其文化所模塑的思维模式去解释异文化,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误读“他者”文化中富有文化特性的具体问题和概念。只要文化间的异质因素胜过其同质因素,这种误读的不可避免性将会存在。有意误读呼应了孟华和陈跃红所定义的内容,即是人们有意地“误解”他者文化,有意地忽视他所不理解的或不需要的,只吸取迎合他本土文化传统的东西。从“他者”的视角来看,这也是一种帮助建构自身文化的方式。
  由此可见,文化误读是由客观和主观因素造成的。同时,文化误读主要来源于不同文化的不通约性。然而,文化误读可以帮助建构文化,因此应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文化误读的分类
  只要文化交流存在,文化误读现象就不可避免,存在。根据不同的標准和层次,文化误读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误读可分为微观和宏观层面(张中载,2004)。微观层面的误读发生在文学文本的范围之内,而在宏观层面上的误读超越了这一点,涉及到文化、历史和传统等因素。
  从文化角度来划分,文化误读与以下因素有关:(1)技术经济制度; (2)社会制度;(3)语言系统;(4)思想体系。
  从主体意识方面来看,文化误读可以分为无意识的误读和有意识的误读。无意识的误读意味着人们根据自己的本土文化传统和其文化塑造的思想模式来自然地理解和解构外来文化。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们对他文化的特定问题和概念的误解,特别是当两种不同文化的异质性超过其同质性。而有意识的误读是人们故意“误解”他文化,故意忽视(过滤掉)其所不了解或需要的内容,吸收符合自身文化内涵的因素,从而利用异文化来帮助建构自文化。
  根据其他标准和视角,定会有其他有关文化误读的定义和分类。本文主要从跨文化交流和文化建构的角度,简要论述了文化误读的定义和分类。以此而论,文化误读可以是一种文化过滤,或文化“他者化”。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化误读并不仅仅是一种消极的文化现象,而亦可作为一种文化战略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辜正坤 .中西文化比较略论[A]. 北大讲座(第一辑)[C].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乐黛云、勒·比松 .独角兽与龙: 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张中载 .误读[J]. 外国文学,2004(1):51-56.
  [4]Bates,D.G.
其他文献
摘 要:早期西方来华传教士包括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 1543-1607)以及利玛窦(P.Matteo Ricci 1552-1610)等都是对汉语有一定了解甚至是精通汉语。在罗明坚和利玛窦之前,已经有不少先驱为他们在华的语言学习和传教铺了路,包括圣方济各·沙勿略(St. Francis Xavier 1506-1552)[1]、范礼安(Alessandro Valignano
摘 要:中世纪的城市普罗万,城墙、城堡主塔、地道和骑士一样都不缺,位于巴黎东南八十公里以外。从旧时代起就有人居住,中世纪成为令人垂涎富庶的商业城市,于菲利普.奥古斯特和圣路易时代大放异彩,是当代著名的香槟区流动市集,由人称沙岱尔的高城和人称瓦勒的地城联合组成,凭借其灿烂的中世纪文化而闻名世界。  关键词:普罗万;玫瑰之城;中世纪;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杨召(1995.8-),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外贸易日益增多,人文交往越来越密切。为了与国际接轨,在各大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公示语逐渐采用中英双语的方式。近年来,公示语翻译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但对公示语的分类尚没有统一的标准,笔者从文本类型角度出发,对公示语进行分类并探究翻译策略,以期为后续的公示语翻译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公示语;文本类型;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王雪(1991-),女,汉族,
摘 要:在现代汉语中,“了”的使用频率很高,但“了”有两种意义,一种是跟在动词后作助词,一种是在句子末尾作为语气词。语气词“了”的意义和用法与动态助词“了”的意义和用法有交叉,容易让人混淆,要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才能更好地掌握。  关键词:对比分析;语气词“了”;助词“了”  作者简介:刘晓蕊(1992-),女,汉,山东临沂人,山东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
摘 要:由英国汉学家翟理斯编撰的《大英博物馆藏敦煌汉文写本注记目录》是敦煌汉文遗书编目史上公开出版的第一部进行明确分类的汉文遗书馆藏目录,该书在敦煌遗书编目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文章对上世纪以来国内相关学者围绕是书的相关研究情况予以了梳理和介绍。  关键词:翟理斯;敦煌遗书;目录  作者简介:王侃(1981-),男,河北石家庄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敦煌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