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图像分析的类型和转归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4例股骨颈骨折后有系列X线片,经图像分析见股骨头坏死有以下类型:(1)无坏死;(2)点片状坏死;(3)新月形坏死;(4)橄榄形坏死;(5)扇形坏死;(6)全头坏死。各坏死类型的演变及其转归不同,与最终临床上股骨头坏死关系密切。无坏死、点片状、新月形坏死面积较小,无发展成临床股骨头坏死者。橄榄形、扇形坏死面积较大,有24%~25%演变成全头坏死,并出现临床股骨头坏死。全头坏死则有80%成为临床股骨头坏死。图像分析可及早发现股骨头坏死,比X线片显示出股骨头坏死的时间提早甚多,计全头坏死平均早2.3年,橄榄形早3.8年,扇形早4.8年。与股骨头坏死组织学切片对比,表明图像分析方法可早期诊断股骨头坏死。

其他文献
经临床及实验研究,作者认为传统三刃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愈合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插钉本身不能有效的消除骨折后产生的剪切应力;骨折端的真正嵌插性复位是将剪切应力转变为压缩应力,是保证骨折愈合的关键因素。因此作者设计了股骨颈“U”形截骨、头颈嵌插术治疗移位型股骨颈骨折65例。经2年以上随访,骨折全部愈合,其中2例股骨头轻度坏死,晚期呈扁平髋。所有病例都行走自如,功能恢复满意,无其他并发症。
期刊
1985年1月~1989年5月施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8例,29例随诊1~5年(平均36.3月)。依疼痛、关节功能及关节活动度逐项评定,优良率为80.8%,3例失败(11.5%),原因系假体构型不良,假体安放位置不佳及骨水泥技术的缺陷。对10例不同病因及术后时间不等的置换关节在透视下动态观察内外关节活动方式,发现小范围活动时,以内关节活动为主,而大范围活动时,以外关节为主。提出提高疗效的措施,即
作者报道67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异位骨化,发病率24.5%,其中Brooker分级,Ⅰ级21例,Ⅱ级18例,Ⅲ级17例,Ⅳ级11例。THA后异位骨化与全身(性别,髋关节疾病及术后解热镇痛药)和局部(髋关节手术史,大转子截骨,手术入路,麻醉方法及软组织创伤)因素密切相关。作者认为对于男性,增生性骨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高危患者,THA应避免局麻和大转子截骨,术后采用解热镇痛药和放疗进行
期刊
作者对301例全髋置换术患者的髋病进行了临床病历和部分X线片分析。结果显示继发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占84.4%(254例)而原发性骨性关节炎仅占9.3%。在继发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疾病构成中,常见病因为股骨头缺血坏死(84例),创伤后关节炎(47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异常(36例),继发于陈旧性髋关节感染(35例),强直性脊柱炎(33例)。而类风湿性髋关节炎和其他病变比较少见。本组所示髋关节疾病的构
期刊
选择1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术前30分钟内头孢唑啉2g匀速静滴,术后每12小时同法给药1次,共6次,定时测量血清、引流液、骨及髓腔组织药物浓度,结果证明上述组织中药物水平均超过有效抑菌浓度(MIC)的数倍至数十倍。40例术中空气培养,总致病菌出现60次,G+、G-菌分别占51.6%及43.3%,头孢唑啉加庆大霉素对致病菌100%有效。临床对骨科300例无菌手术患者,采用头孢唑啉配伍庆大霉素8万
期刊
73例临床疑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作了脊髓造影和CT椎间盘造影检查。手术治疗53例,其中突出45例51个间隙。两种方法的阳性率分别为70%和92%。CT椎间盘造影影像能清晰显示突出物的大小、部位,硬膜囊神经根受压、造影剂充填、关节突退变情况。当其它辅助检查仍不能明确定性和定位诊断时,CT椎间盘造影可帮助确诊,尤其对L5-S1椎间盘突出意义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