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美应对大蝗灾的比较研究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m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中后期,同一纬度带的中国与北美大陆几乎同期经历了罕见的大蝗灾,影响两国至深:发生于中国清咸丰年间的大蝗灾被列为近代十大灾荒之一,而美国的大蝗灾则颠覆了新移民者征服新土地的信念,从根本上改变了北美土地的农业垦殖方式。两国的蝗灾无论是从技术史的角度解析蝗害的除治,还是从社会学史探讨两国在蝗害发生、蝗害成因及蝗虫应对都有着显著的相似性,同时也体现了不同政治体制、文化背景下灾害应对的差异性。 In the mid-19th century, both China and North America in the same latitude experienced a rare locust disaster nearly the same time, affecting the two countries to the depths: the locust plague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Qing Xianfeng era in China was listed as one of the ten famine-stricken modern times, The locust disaster has overturned the conviction of new immigrants to conquer new lands and fundamentally changed the way of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in North America. The locust plague in both countries shows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terms of the occurrence of locusts, the causes of locusts and locust responses both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echnological history and from the history of sociology, as well as the different political Institution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Disaster Response Differences.
其他文献
为了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培养中等职业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增强他们的英语语感,文章结合中职英语教学案例,探讨了如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巧用多媒体,并
蒙古文学和蒙古文书法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涉及到文学和书法两个领域的课题。蒙古文书法体现了蒙古文字和蒙古族书面文学因缘关系的发展历程。论文由导论、正文(1-2章)、结论和
本文采用实在论的历史研究方法,对梁实秋1938年12月1日正式接编《平明》时发表的《编者的话》引发的“与抗战无关”论论争的过程进行详尽的梳理,对梁实秋担任《平明》主编期
<正>什么样的语文课算是好课?这是新课改中语文教师最关注的问题,也是语文课改理念落实于教学实际的关键所在。现实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促使我们不能不反思,那些打着课改旗号的
分别采用传递矩阵法和有限差分法数值模拟了由多根钻杆和接箍组成的钻柱中的纵波的传输特性,得到了钻柱脉冲响应的频谱曲线。结果表明:可以根据钻柱具有的通带和阻带的传输特性
1924年—1925年,五四运动已经出现退潮。这一时期的思想界可以用鲁迅的一段话来说明:“看看报章上的论坛,‘反革命’的空气浓厚透顶了,满车的‘祖传’,‘老例’,‘国粹’等等
两汉时期,戍边或服徭役的地方都设有服丧人员的管理机构。服役期间,如果遇父母、大父母等亲属死,他们都要以令取宁,宁毕要销假;在丧期方面,西汉初期规定父母、妻丧为三十天,
为寻求更高数据传输速率和受工作环境影响更小的井下随钻无线传输技术,从传输信道特性、噪声干扰、码间干扰、换能器、电源及深井和超深井应用等方面对随钻声波遥测技术的关
《饮酒·脂肪肝·康福来复合卵磷脂》当我们喝酒之后,酒精会在肝脏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然后再排出体外。假如饮酒过度,超过肝脏的解毒极限,多余的酒精便以中性脂肪的形态,囤积于肝
万佛山摩崖立佛龛下奉鱼飞天乃为供养天,是北魏佛教汉化过程中特有的文化现象,表现了中原文化对外来佛教神祇的改造与重塑,是地域文化和民俗信仰在石窟造像中的反映。 U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