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历经开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3年后的今天,国内已有上百所高校开设有此专业,尽管如此,但很明显可以发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 现状 不容乐观,发展缓慢,专业毕业时就业困难等现象普遍存在。一个专业 的发展,是需要给予准确的定位,并沿着这个培养目标与方向,寻求适合的方法与途径来培养人才的。本文对依据个人理解,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定位和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拙见。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定位
【中图分类号】 G6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001-01
自1999年我国高校首次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进行招生至今,高校开设此专业的数量已达上百,但由于发展较晚,依然属于较年轻化专业,大部分学校对此专业的人才的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与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对公共事业管理现状加以分析与反思,只有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加以明确定位,才有助于专业的发展。
所谓专业,广义上是指知识的专门化领域 特指的专业是指当专业与培养人的活动相联系时,往往就成为一种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演变成一种教育实体 这个实体形成的主要依据是学科分类,其任务是对高深的专门知识进行分门别类地教与学 由此,高等教育究其本质实际上是一种以学科为本的专业教育 而专业结构是学科结构与学科分类在人才培養上的体现 专业建设则是高等学校的一项教学基本建设,也是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 专业结构是否科学合理,专业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格局和办学水平。而优质的专业建设是的前提是对专业准确定位。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定位和认知的不足
公管专业在中国是个舶来品,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公共事业管理这个概念出现和发展的时间相对短暂。对大多数人而言,甚至还很陌生,不论在社会上还是在高校内部,常有人把它与行政管理或企业管理等相混淆,认为它是培养新型政府官员或企业管理者的学科,这说明社会对该专业的认知是不足的。高校为公共领域量身培养的管理人才得不到认可,相当多的用人单位甚至表示没有听说过公管专业的存在,就院校公管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真正从事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少之又少,他们中的大部分都不得不打破专业界线进入企业或自谋职业。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建议
1.在专业教育体系中定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到底如何定位,先要看它我国公共管理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由1999年至2004年的课程调整,同时通过清华、北大等名牌高等学院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培训过程中可以看到这些高校对国家或地方政府机构领导干部公共的人才的培养,以及管理素质的培训以及对国家政府机构公共管理职能改革提高建设都起着主力作用。各级党校也承担着培训轮训各级党政干部国家公务员理论骨干的重要职责。MAP教育中虽然有非政府高层人才,但政府公务员比例占了80%。因而就目前情形不难看出,我国公共管理主体是政府,但各级党校也承担着培训轮训各级党政干部国家公务员理论骨干的重要职责。因而就目前国内专业教育体系情形分析可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地方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在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公共责任感公共政策分析能力公共事务处理能力等方面下大力气;名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培训任务除了为提升各级党政领导公共精神与现代公共管理水平服务之外,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为全国各地地方院校公共管理类师资培训服务,为地方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接接受较高水平的专业教育提供根本性的有利条件。因而,在我国教育体系之中,对基层公共管理与服务人员的培训是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2.与经济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定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为基层培养公共管理者和服务者,为社会培养具有现代公共意识理论责任与能力的现代公民,其培养对象的基层性普遍性决定了专业定位的本地性,立足本地为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专业建设人才。因此,专业在定位时应对学校所在城市的城市发展产业规划城市公共事业发展规划、城市人才需求状况及城市现有人才培养措施与规划等做扎实详细的调查与研究,在调查与研究中一方面确定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又与有关的城市部门、单位一起探讨人才培养需求、培养模式及其就业问题,在定位先期即确定学生的出路问题,因而促进专业的稳定常态与健康发展。应将培养出具有公共精神的本地建设者作为与时代社会发展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结合就业的专业定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除了为事业单位培养人才外,还有一个目标是为非政府组 织(或说非营利性组织)培养管理者。但是目前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还不完善,不但数量少,而且运营体制不健全:不是登记困难沦为非法,就是政府依附性强不能称之为实际意义上的社会组织,不能真正实现社会事务由社会管理的目的;不是没有专业人才、管理服务不善而导致问题多多,矛盾重重,就是有人才有理念却找不到经费支持,无以维持而处境维艰。实际上社会却希望自己的事务由自己来管自己来做,一方面减轻政府的负担 ,另一方面管理和服务更能体现和实现社会大众的需求与愿望,更能有效利用和节约社会资源。
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不仅仅是为现有的非政府组织培养管理者与服务者,而是现阶段更应该注重培养非政府组织的创立者,非政府组织建设与管理制度的研究者、分析和制定者。因此简单说结合公共管理专业就业换界面狭窄的情形,可将培养非政府的创造型与服务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
而由于企业中也存在非专业对口就业情形,就需要结合企业业务内容,可定位培养目标位:具备西安的公共管理理念与能力的现代公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企业化就业人才的培养可注重设置公益性企业的专业课程与产业链强的产业或企业管理类课程如公益性企业的自来水公司管理、通讯管理、电力管理、公交管理等,又如文化产业管理类的旅游管理、创意产业管理、动漫管理、新闻出版管理、博物馆管理等相关专业相关课程。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未来发展
1.突出专业特色。灵活把握培养方向非常重要,如何发挥优势,如何办出特色,向哪个方向输送人才,是本专业建设的立足之本。例如,由原来的教育管理专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公共事业管理专 业(师范类) ,可将教育学作为学科基础,主要培养教育事业管理型人才,充分发挥教学经验成熟、就业定位明确、教育资源充足的优势。农科类高校依托农业学科优势,主要培养面向农村公共事业领域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这种培养方式有其发展空间,也符合当前我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且有利于办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方向。民族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该依托民族学和社会学学科优势,培养面向民族地区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的专门人才,这也有利于发挥民族院校的优势和特色优化课程设 置现阶段。
2.优化课程设置。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设置应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加以优化,必须以公共事业管理课 为核心,各门专业管理和其他课程有机配置,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此解决专业课程设置的杂乱局面。
3.拓宽就业口径、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实验教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验室可以进行两类实验课程的教学。一方面,针对该专业的许多核心课程如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定量分析、管理经济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 理、行政学等进行单科性课程实验。另一方面,必须开展综合性的专业实验,即通过创立仿真模拟实验系统,给学生提供一个高效的模拟实验实训环境。同时高校科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就业面。
参考文献
[1]孙晓娟, 赵红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5): 162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定位
【中图分类号】 G6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001-01
自1999年我国高校首次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进行招生至今,高校开设此专业的数量已达上百,但由于发展较晚,依然属于较年轻化专业,大部分学校对此专业的人才的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与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对公共事业管理现状加以分析与反思,只有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加以明确定位,才有助于专业的发展。
所谓专业,广义上是指知识的专门化领域 特指的专业是指当专业与培养人的活动相联系时,往往就成为一种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演变成一种教育实体 这个实体形成的主要依据是学科分类,其任务是对高深的专门知识进行分门别类地教与学 由此,高等教育究其本质实际上是一种以学科为本的专业教育 而专业结构是学科结构与学科分类在人才培養上的体现 专业建设则是高等学校的一项教学基本建设,也是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 专业结构是否科学合理,专业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格局和办学水平。而优质的专业建设是的前提是对专业准确定位。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定位和认知的不足
公管专业在中国是个舶来品,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公共事业管理这个概念出现和发展的时间相对短暂。对大多数人而言,甚至还很陌生,不论在社会上还是在高校内部,常有人把它与行政管理或企业管理等相混淆,认为它是培养新型政府官员或企业管理者的学科,这说明社会对该专业的认知是不足的。高校为公共领域量身培养的管理人才得不到认可,相当多的用人单位甚至表示没有听说过公管专业的存在,就院校公管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真正从事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少之又少,他们中的大部分都不得不打破专业界线进入企业或自谋职业。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建议
1.在专业教育体系中定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到底如何定位,先要看它我国公共管理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由1999年至2004年的课程调整,同时通过清华、北大等名牌高等学院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培训过程中可以看到这些高校对国家或地方政府机构领导干部公共的人才的培养,以及管理素质的培训以及对国家政府机构公共管理职能改革提高建设都起着主力作用。各级党校也承担着培训轮训各级党政干部国家公务员理论骨干的重要职责。MAP教育中虽然有非政府高层人才,但政府公务员比例占了80%。因而就目前情形不难看出,我国公共管理主体是政府,但各级党校也承担着培训轮训各级党政干部国家公务员理论骨干的重要职责。因而就目前国内专业教育体系情形分析可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地方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在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公共责任感公共政策分析能力公共事务处理能力等方面下大力气;名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培训任务除了为提升各级党政领导公共精神与现代公共管理水平服务之外,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为全国各地地方院校公共管理类师资培训服务,为地方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接接受较高水平的专业教育提供根本性的有利条件。因而,在我国教育体系之中,对基层公共管理与服务人员的培训是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2.与经济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定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为基层培养公共管理者和服务者,为社会培养具有现代公共意识理论责任与能力的现代公民,其培养对象的基层性普遍性决定了专业定位的本地性,立足本地为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专业建设人才。因此,专业在定位时应对学校所在城市的城市发展产业规划城市公共事业发展规划、城市人才需求状况及城市现有人才培养措施与规划等做扎实详细的调查与研究,在调查与研究中一方面确定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又与有关的城市部门、单位一起探讨人才培养需求、培养模式及其就业问题,在定位先期即确定学生的出路问题,因而促进专业的稳定常态与健康发展。应将培养出具有公共精神的本地建设者作为与时代社会发展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结合就业的专业定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除了为事业单位培养人才外,还有一个目标是为非政府组 织(或说非营利性组织)培养管理者。但是目前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还不完善,不但数量少,而且运营体制不健全:不是登记困难沦为非法,就是政府依附性强不能称之为实际意义上的社会组织,不能真正实现社会事务由社会管理的目的;不是没有专业人才、管理服务不善而导致问题多多,矛盾重重,就是有人才有理念却找不到经费支持,无以维持而处境维艰。实际上社会却希望自己的事务由自己来管自己来做,一方面减轻政府的负担 ,另一方面管理和服务更能体现和实现社会大众的需求与愿望,更能有效利用和节约社会资源。
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不仅仅是为现有的非政府组织培养管理者与服务者,而是现阶段更应该注重培养非政府组织的创立者,非政府组织建设与管理制度的研究者、分析和制定者。因此简单说结合公共管理专业就业换界面狭窄的情形,可将培养非政府的创造型与服务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
而由于企业中也存在非专业对口就业情形,就需要结合企业业务内容,可定位培养目标位:具备西安的公共管理理念与能力的现代公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企业化就业人才的培养可注重设置公益性企业的专业课程与产业链强的产业或企业管理类课程如公益性企业的自来水公司管理、通讯管理、电力管理、公交管理等,又如文化产业管理类的旅游管理、创意产业管理、动漫管理、新闻出版管理、博物馆管理等相关专业相关课程。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未来发展
1.突出专业特色。灵活把握培养方向非常重要,如何发挥优势,如何办出特色,向哪个方向输送人才,是本专业建设的立足之本。例如,由原来的教育管理专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公共事业管理专 业(师范类) ,可将教育学作为学科基础,主要培养教育事业管理型人才,充分发挥教学经验成熟、就业定位明确、教育资源充足的优势。农科类高校依托农业学科优势,主要培养面向农村公共事业领域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这种培养方式有其发展空间,也符合当前我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且有利于办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方向。民族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该依托民族学和社会学学科优势,培养面向民族地区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的专门人才,这也有利于发挥民族院校的优势和特色优化课程设 置现阶段。
2.优化课程设置。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设置应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加以优化,必须以公共事业管理课 为核心,各门专业管理和其他课程有机配置,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此解决专业课程设置的杂乱局面。
3.拓宽就业口径、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实验教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验室可以进行两类实验课程的教学。一方面,针对该专业的许多核心课程如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定量分析、管理经济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 理、行政学等进行单科性课程实验。另一方面,必须开展综合性的专业实验,即通过创立仿真模拟实验系统,给学生提供一个高效的模拟实验实训环境。同时高校科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就业面。
参考文献
[1]孙晓娟, 赵红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5):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