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那个一直往终点跑去的人

来源 :课堂内外(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c_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有个女生朋友是在网络上写小说的。
  高考结束那天,她开了第一个坑,到现在写了快六年。这些年为了保持日更,她好像都没有多少社交,比我还死宅。
  2014年夏天,我们双双从大学毕业了,我找到了工作,成了一个上班狗。她左思右想,还是决定继续写网文。
  转眼间毕业已经一年多了。她在QQ上跟我哭诉。她说,常常凌晨三四点都还在很辛苦地更文。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某个凌晨,准备睡下的时候,她刷朋友圈,看到一个比她写文时间要短得多的一位姑娘,已经把一部小说的影视版权卖出去了,很快就要拍成网剧了。
  她开始怨天尤人,觉得生活愚弄了她,后来又觉得是自己欺骗了自己。她想想自己这些年,勤勤恳恳地更文,可运气总是欠佳,大概并不适合干这行。六年都坚持下来了,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坚持不下去了。
  眼前那座山,还是跟起初一样高,可因为有别的登山者,率先在山顶发出畅快淋漓的欢呼声,便使得脚下的路看上去越来越长,甚至有点儿遥不可及。那些还在途中的登山者,忽然间就泄了气,好像被夺走了什么似的。
  别人做到了她暂且做不到却又很想做到的事,让原本还很享受其中的她感到有些慌张,心里满满都是挫败感。
  其实在我眼里,她根本就没有那么糟。可她说,因为自己选择了一条与别人不同的路,遭受了许多的质疑与批评,所以才更在意,希望自己能走得更快,走在更多人前面,走得更好。
  我很钦佩我的堂姐。前不久堂姐放着高薪工作不要,跟几个朋友自立门户创业去了。我问她,现在好多年轻团队做App做火了,你看见了会羡慕嫉妒恨吗?
  她说,要是看见别的团队成功了,我就去看看人家的App好在哪里,然后继续回那个小办公室干活。有什么好恨的?成功的名额又不是限定的,人家成功了碍着我什么事儿啦?
  我有点好奇,陪跑奥斯卡那么多年的小李子,有没有我堂姐这样的气量。不过,看看他膨胀的体型,或许是有的。
  堂姐喜欢跑马拉松。人家跑得快的,两个多小时就跑完了,她跑得慢,得四五个小时才行,可她依然热爱马拉松。我那男子力max的堂姐说:“我就是喜欢跑啊!”
  不必成为最先冲破终点线的那个人,但要做一直往终点跑去的那个人。不是站在最高处看到的才叫世界,一路上遇见的每一棵植物,每一块石头,都是这世界的一部分。
其他文献
当你在华盛顿的街上,突然看到一个又一个装满了书的“鸟巢”时,会是什么新奇的感觉?  这似乎已不是一个阅读的年代,网络时代不少人喜欢上了电子书,用手机或上网本阅读。而这些书巢,却在美国刮起了一股图书馆风:一个个迷你图书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供大家免费借阅。不仅风行全美,甚而流传到了其他国家和地区。  这些迷你图书馆没有卡片目录,还晚了也不用交逾期费,只有一个原则——“取走一本书,放回一本书”,所还书
打工仔、流水线、工装服……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当无数人为自己的青春寻找方向的时候,深圳都是一个终点。也因为这座城市,很多人的命运被深刻地影响和改变。  对很多“80后”和“90后”来说,他们的青春和梦想,都和深圳这座南方城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年复一年地积淀在这座城市里关于梦想、成功、失败的故事,已成为中国“工厂青春”中无法忽略的章节。许多人在这里收获了想要的成功,同样有许多人最终黯然离开。
2010年的春晚,暌违20年的小虎队再聚。站在荧幕前,五味杂陈的,是20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代人,他们的青春,伴着小虎队的歌声,已经慢慢远去。  曾经的“80后”,是备受争议的—代人,他1门骄傲地出生骄傲地成长骄傲地目空一切。直到2010年1月1日,当人们看到报纸的大幅标题“第一批80后正式步入而立之年。才发现那些曾经的少年,如今已经站在现实与梦想的边缘。在“富二代”“房奴”“卡奴”“蚁族”“
2013年高考辽宁省文科状元刘丁宁,选择从港大休学,回到高中母校复读,这一新闻让“高考状元”的“能力”再一次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  刘丁宁自己的解释是,她听不懂粤语,港大无法满足其研究国学的愿望。她希望回到北大,继续自己的理想。  有人认为她的选择太过草率,因为大学仅仅只是学习的一个很小的方面,从这点上说,港大和北大是一样的。更多的人对她表示理解和赞同,认为她遵从内心对北大的渴望,敢于放下世俗与功
2013年6月3日,河北省衡水市,河北衡水二中为每名备战高考的高三学生发放两张5元崭新连号人民币留作纪念。这些人民币全部为未经市面流通的崭新连号纸币,十元代表“十全十美”,连号代表“顺顺利利”,这是学校给予学生的真诚祝愿。  吃“幸运蛋”、过“成功门”也是学校每到高考前夕都会准备的活动。图为2009年6月7日,学生们拿着画着笑脸的鸡蛋。  校园版的“速度与激情”  在我们学校,也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的
听说,于妈又要拍《神雕侠侣》了。剧情如何,收视如何尚不可知,但几张试妆照一出,立马引来了各路网友的围观吐槽:“说好的又瘦又仙呢?”“这不是神仙姐姐,这是脸部肿胀的哪吒。”“杨过穿的是乞丐装吧!这样看来,他还是和雕兄在一起比较合适。”……看客们多是年轻的“80后”“90后”。于正,一直是懂得这些年轻观众们的欢喜的。他工作室出品的19部电视剧,只有两部收视低迷,其他的均成为了一时热议的话题和焦点,在各
一直以未都是爸爸妈妈的乖女儿,被宠在最粘稠的蜜罐子里;朋友眼中的傻大妞,彼此都心无城府;老师眼里前途无量的学生,路上经过都会多给几个笑脸;长辈口中懂事乖巧的好孩子,见面就夸个不停……这些角色就像是一架层阶递上的云梯,把我送到了高高在上的云深处,看不清云梯之下世界的本来面目。  2011年暑假,我计划了一个月的实习,在邻居阿姨开的酒店做一名最普通的迎宾小姐。觥筹交错的地方永远是人情世故最丰富的所在,
跑过17岁的夏天
精彩书摘  “80后”,我们的路 郑小驴  做编辑之后,我想的最多的是,我们这代人会出现什么样的作家,什么样的文学。显然,青春文学作为开路先锋,在巨大的争议声中已经到了日暮西山之时。如果一个成熟的青年作家,三十而立还在关注着青春校园爱情迷恋等,那他作为一个作家,肯定是个伪命题。同样,优秀的批评家也不应该将视野停留在几年或十年前的“新概念”、“萌芽”等身上。新人持续不断地冒出来,他们严肃的写作姿态与
这一场告白,与初恋無关。班主任森口老师的女儿被杀害在学校的游泳池中,她在写着“命”字的黑板前,无视吵闹的学生们开始了告白——“不能就这么结束”,一场法律之外的复仇悄肖无声息地进行。  不按道理出牌总是让人束手无策  比起很多残酷青春剧、校园伦理剧,日本电影《告白》可能更配得上“全员恶人”这个头衔。它不再把矛头单纯地对准失败的学校教育或者缺失的家庭关爱,更多的是我们自身的人性“恶”。如果说成人是有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