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念教学是我们教学的重点,而在教材中概念的呈现是一个一个分离的点,在实践中概念教学也是以一个一个的点分别完成的,如何让这些点连接起来,从而形成系统性知识?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知识整理,按照概念的特征或类别进行整理、归类、概括。
为什么要进行知识整理
知识整理看起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却会看到以下的情境:
师:这个单元学习完了,该做什么作业了?
生:知识整理。(懒洋洋地齐说)
师:怎么这种情绪?
生1:这个作业太麻烦了,要翻书,要想半天,整理完还不一定对。
生2:(兴奋地)老师您总是让我们做这个作业,您还要看,多辛苦。不如您整理出一份,我们大家拷贝一下,您也免除判作业的辛苦。
(全班鼓掌)
【问题诊断】
这个情境一般出现在布置知识整理作业的课堂上,这实际上涉及的问题是:学生没有明确知识整理的意义何在。
【解决策略】
让学生体会知识整理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知识整理可以增强学生知识学习的系统性。知识整理可以帮助学生抓住知识的精髓,明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和它在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并在这个基础上构建全书的知识网络。
其次,知识整理有利于增进其理解力。知识整理过程是通过把握事物的结构层次,理解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整体性思考过程,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考虑问题要从全局出发,着眼于整体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整体思考能力,形成追根溯源的思维习惯。
如何进行知识整理
接受这种学习方式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学会这种学习方式,在进行知识整理过程中还会遇到这种情况:
甲生:老师,您今天表扬了李某的作业,上次您表扬的是王某的作业,我看了他们的知识整理笔记,我们各自整理的内容都不一样,为何您就表扬他们,而不表扬我?
【问题诊断】
甲生作业态度很认真,几乎把教材某一课书的所有内容都誊写在笔记本上了,但是他没抓住知识的精髓,没有关注知识之间逻辑网络的建立,不利于主要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甲生的学习态度很认真但并未掌握学习方法,这实际也涉及一个问题“怎么把各个概念串联起来”?原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经过试验研究发现:能力强的学生善于摆脱具体内容、数字、情节的干扰,记住问题的一般结构与特征;而能力差的学生很难摆脱问题的具体内容,没有自己整理知识的习惯,因此培养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的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
【解决策略】
针对甲生的问题,需要引导他掌握阅读策略和方法,学会研读教材,然后再整理知识。
1.让学生了解阅读教材,进行知识整理的步骤(方法)。
第一步:找出主要观点,列出结论句中的关键词;
第二步:分析主要观点、支撑的分论点是什么,关键词是什么;
第三步:是否有第三层次的知识,它和总论点、分论点分别是什么关系。
以上引导过程可以是教师在阅读前告知学生的,也可以是在阅读中请优秀学生做出的示范,还可以是在阅读后组织学生讨论,梳理出相关的策略。从效果看,后两种方法优于前一种方法。
2.针对甲生的情况,制定以下策略。
第一步:单独面批作业,同时提出要求。上课听听其他同学介绍的作业经验,反思自己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作业在略去枝节、删掉多余环节上有了进步,但是出现的新问题是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整理得比较混乱。
第二步:直接面批作业时,要求学生说明完成作业的思考路径,讨论存在的问题,指导如何更正。
谁来进行知识整理
知识整理的意义和方法明确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另一种情况:教师在黑板上或投影中,呈现出知识整理的结果,学生在伏案疾书,奋力抄写;老师上课检测,学生默写老师的知识整理。
【问题诊断】
这种情景应该引起我们思考的是:谁来进行知识整理?
其实,在知识整理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就是老师不放心学生,怕学生做得不好,越俎代庖。教师包办代替,正所谓“勤快妈养懒孩子”,学生不仅思维被限制住了,更重要的是缺乏思考体验的过程,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教师要为学生留有空间,使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由学生自主获得知识。
【解决策略】
1.主导不是主体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必须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感知、学会思维、学会理解、学会记忆,形成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终身受益,而不是老师把知识整理好了给学生,这样学生永远不会自主学习。告诉学生知识,强迫他记住很快、很容易,但是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在学生那里存活的时间很短,考完就忘记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比较慢、比较难,但是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学会自己整理知识,对所学内容能有清晰的认识,掌握得比较牢固,从而终身受益。
把“珍珠串起来”的过程就是教师教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我们应该看到在这里“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并用所接受的知识和信息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工作是主导,主要是帮助他们学会这种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传递或灌输给他们知识。在知识整理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思考从哪些角度以及如何有联系地认识知识、把握知识、理解知识,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
2.等待不要替代
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整理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师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要容忍学生的错误;要容忍学生进步的脚步没有加快,甚至有些时候还出现倒退;要容忍学生在你说过很多遍之后还不能领会……可能这比起直接告诉学生记住某几个知识点要困难得多,但是学生能够掌握一种学习的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这是更加有意义的工作,因此需要教师有耐心、有方法。 3.规定不等于限制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有基本规定要求,但应允许学生自我发挥,允许作业有个性,而不是千篇一律。
在《生活与哲学》辩证法部分的知识整理中,教师要求学生:概念全面、知识准确、关系准确,没有限制的就是方式,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三份作业。
A作业主要是用纲要法进行知识整理,在整理过程中有所创新,不仅通过数字纲要法进行知识层次的分析,还添加了图示纲要法,把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连线、箭头连接起来,这种综合的知识整理体现了他对概念的正确理解,也体现了他对概念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
B作业使用的是图示纲要法,交代了辩证法部分涉及的主要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这种图示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和记忆。但是该生的作业存在的问题是对联系、发展、矛盾之间的关系理解的不到位,同时知识点过于简单、不利于掌握。
C同学的作业采用的是图示纲要法,但是他和B同学的差异在于不仅有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还有相关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内容比较全面。但是从图示中也可以看到问题,比如该生没有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和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需要关注。
经过上述作业的分析,可以看出不拘一格的知识整理,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多层次、多侧面地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思维亮点和需要修补的知识漏洞,在教师的引导下还可以帮助学生反思,从而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揭示问题的本质,探索学习方法,有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4.希望不能失望
要想提高学生的知识整理能力,就要不断地进行作业的布置、讲评、修正,在这个过程中,既要让学生了解策略、方法,也要让学生看到榜样,更要让学生看到希望。所谓让学生看到榜样就是展示好的作业,和学生一起分析好在哪里,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自己作业的问题在哪里;所谓让学生看到希望,就是对有进步的作业要给予肯定,同时注意表扬或在班级展示的作业不能仅仅固定在某几个学生身上,要不断更换表扬对象,使更多的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被肯定,增强学习动力,形成正激励。
知识整理就是要把散落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串成线、形成面,完成把知识由厚变薄、由薄变厚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系统地、有条理地掌握知识。这个过程既是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更是能力培养的过程,学会学习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 编辑 王宇华
为什么要进行知识整理
知识整理看起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却会看到以下的情境:
师:这个单元学习完了,该做什么作业了?
生:知识整理。(懒洋洋地齐说)
师:怎么这种情绪?
生1:这个作业太麻烦了,要翻书,要想半天,整理完还不一定对。
生2:(兴奋地)老师您总是让我们做这个作业,您还要看,多辛苦。不如您整理出一份,我们大家拷贝一下,您也免除判作业的辛苦。
(全班鼓掌)
【问题诊断】
这个情境一般出现在布置知识整理作业的课堂上,这实际上涉及的问题是:学生没有明确知识整理的意义何在。
【解决策略】
让学生体会知识整理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知识整理可以增强学生知识学习的系统性。知识整理可以帮助学生抓住知识的精髓,明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和它在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并在这个基础上构建全书的知识网络。
其次,知识整理有利于增进其理解力。知识整理过程是通过把握事物的结构层次,理解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整体性思考过程,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考虑问题要从全局出发,着眼于整体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整体思考能力,形成追根溯源的思维习惯。
如何进行知识整理
接受这种学习方式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学会这种学习方式,在进行知识整理过程中还会遇到这种情况:
甲生:老师,您今天表扬了李某的作业,上次您表扬的是王某的作业,我看了他们的知识整理笔记,我们各自整理的内容都不一样,为何您就表扬他们,而不表扬我?
【问题诊断】
甲生作业态度很认真,几乎把教材某一课书的所有内容都誊写在笔记本上了,但是他没抓住知识的精髓,没有关注知识之间逻辑网络的建立,不利于主要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甲生的学习态度很认真但并未掌握学习方法,这实际也涉及一个问题“怎么把各个概念串联起来”?原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经过试验研究发现:能力强的学生善于摆脱具体内容、数字、情节的干扰,记住问题的一般结构与特征;而能力差的学生很难摆脱问题的具体内容,没有自己整理知识的习惯,因此培养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的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
【解决策略】
针对甲生的问题,需要引导他掌握阅读策略和方法,学会研读教材,然后再整理知识。
1.让学生了解阅读教材,进行知识整理的步骤(方法)。
第一步:找出主要观点,列出结论句中的关键词;
第二步:分析主要观点、支撑的分论点是什么,关键词是什么;
第三步:是否有第三层次的知识,它和总论点、分论点分别是什么关系。
以上引导过程可以是教师在阅读前告知学生的,也可以是在阅读中请优秀学生做出的示范,还可以是在阅读后组织学生讨论,梳理出相关的策略。从效果看,后两种方法优于前一种方法。
2.针对甲生的情况,制定以下策略。
第一步:单独面批作业,同时提出要求。上课听听其他同学介绍的作业经验,反思自己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作业在略去枝节、删掉多余环节上有了进步,但是出现的新问题是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整理得比较混乱。
第二步:直接面批作业时,要求学生说明完成作业的思考路径,讨论存在的问题,指导如何更正。
谁来进行知识整理
知识整理的意义和方法明确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另一种情况:教师在黑板上或投影中,呈现出知识整理的结果,学生在伏案疾书,奋力抄写;老师上课检测,学生默写老师的知识整理。
【问题诊断】
这种情景应该引起我们思考的是:谁来进行知识整理?
其实,在知识整理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就是老师不放心学生,怕学生做得不好,越俎代庖。教师包办代替,正所谓“勤快妈养懒孩子”,学生不仅思维被限制住了,更重要的是缺乏思考体验的过程,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教师要为学生留有空间,使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由学生自主获得知识。
【解决策略】
1.主导不是主体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必须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感知、学会思维、学会理解、学会记忆,形成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终身受益,而不是老师把知识整理好了给学生,这样学生永远不会自主学习。告诉学生知识,强迫他记住很快、很容易,但是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在学生那里存活的时间很短,考完就忘记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比较慢、比较难,但是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学会自己整理知识,对所学内容能有清晰的认识,掌握得比较牢固,从而终身受益。
把“珍珠串起来”的过程就是教师教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我们应该看到在这里“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并用所接受的知识和信息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工作是主导,主要是帮助他们学会这种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传递或灌输给他们知识。在知识整理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思考从哪些角度以及如何有联系地认识知识、把握知识、理解知识,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
2.等待不要替代
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整理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师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要容忍学生的错误;要容忍学生进步的脚步没有加快,甚至有些时候还出现倒退;要容忍学生在你说过很多遍之后还不能领会……可能这比起直接告诉学生记住某几个知识点要困难得多,但是学生能够掌握一种学习的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这是更加有意义的工作,因此需要教师有耐心、有方法。 3.规定不等于限制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有基本规定要求,但应允许学生自我发挥,允许作业有个性,而不是千篇一律。
在《生活与哲学》辩证法部分的知识整理中,教师要求学生:概念全面、知识准确、关系准确,没有限制的就是方式,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三份作业。
A作业主要是用纲要法进行知识整理,在整理过程中有所创新,不仅通过数字纲要法进行知识层次的分析,还添加了图示纲要法,把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连线、箭头连接起来,这种综合的知识整理体现了他对概念的正确理解,也体现了他对概念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
B作业使用的是图示纲要法,交代了辩证法部分涉及的主要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这种图示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和记忆。但是该生的作业存在的问题是对联系、发展、矛盾之间的关系理解的不到位,同时知识点过于简单、不利于掌握。
C同学的作业采用的是图示纲要法,但是他和B同学的差异在于不仅有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还有相关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内容比较全面。但是从图示中也可以看到问题,比如该生没有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和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需要关注。
经过上述作业的分析,可以看出不拘一格的知识整理,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多层次、多侧面地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思维亮点和需要修补的知识漏洞,在教师的引导下还可以帮助学生反思,从而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揭示问题的本质,探索学习方法,有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4.希望不能失望
要想提高学生的知识整理能力,就要不断地进行作业的布置、讲评、修正,在这个过程中,既要让学生了解策略、方法,也要让学生看到榜样,更要让学生看到希望。所谓让学生看到榜样就是展示好的作业,和学生一起分析好在哪里,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自己作业的问题在哪里;所谓让学生看到希望,就是对有进步的作业要给予肯定,同时注意表扬或在班级展示的作业不能仅仅固定在某几个学生身上,要不断更换表扬对象,使更多的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被肯定,增强学习动力,形成正激励。
知识整理就是要把散落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串成线、形成面,完成把知识由厚变薄、由薄变厚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系统地、有条理地掌握知识。这个过程既是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更是能力培养的过程,学会学习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