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层次的不断丰富,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面临新的挑战、新的考验。如何构建长效机制,切实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成为一个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模式、培养、发展等角度,探讨构建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长效机制有效方法。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采取有力措施,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使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党中央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给我们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要求,也指明了方向。
一、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做好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第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统筹高等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必然要求。
高校的改革、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环境。维护高校稳定,各地各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功不可没,特别是广大辅导员更是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正是由于辅导员们开展了大量深入细致的日常工作,使得许多不稳定因素被化解在萌芽状态中,使得一些影响稳定的事端及时得到平息。
学生班级是学校工作的最基层,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基础。要打好基础,就要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真正抓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高校内各种影响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学校管理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因安全问题、生活问题、心理问题引发的事端时有发生,社会上的各种矛盾也会反映到高校里来。在这种情况下,抓住基层,打牢基础,对维护高校稳定至关重要。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他们最能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最能把握学生的情绪,最能了解学生的要求,最能贴近学生的情感,所以,学生有问题会首先想到辅导员,首先找到辅导员,首先告知辅导员。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维护校园和谐、安全与稳定,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大学阶段是一个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真正抓好这项工作,必须出实招、用实劲、办实事。既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把方方面面的事情做好;又要立足现实,抓住关键,尽快突破重要环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主渠道,一个是主阵地,二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主阵地要积极配合主渠道,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决定的因素之一是看我们能不能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现阶段高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解决人员配备、培养培训、发展空间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制定相关配套政策,积极协调和组织各方资源为队伍建设提供保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总体上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我们要像重视学术和教学骨干队伍建设一样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振奋精神,凝聚人心,提高素质,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第三,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锻炼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辅导员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这项工作对辅导员的要求是很高的,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能力强、水平高,具备多方面的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辅导员岗位是锻炼人、培养人的岗位。我们年轻的教师经过辅导员工作的洗礼,既可以实现思想感情的升华,也可以锻炼多方面的能力,提高素质,是宝贵的经历,更是一笔人生财富。辅导员队伍是重要的人才队伍,加强这支人才队伍建设,就是在为不同岗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为我们的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科学化模式,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构建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长效机制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有效,关键在于辅导员队伍。辅导员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理想信念之魂,立民族精神之根”。针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角色定位不清、职业能力不强、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现状,应按照科学化模式、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的思路,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建成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工作作风优良、年轻化、知识化的辅导员队伍。
构建科学化模式。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按照“高进、明责、严管、精育、优出”的原则,在职能定位、力量配置、队伍结构、职务待遇安排、管理考评、教育培养、职业发展等方面都要精心设计,科学安排,实现优化组合,力求最佳效应。一是优化队伍结构。在角色定位上,明确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在配备模式上,顺应学生组织形态的变化趋势,既配足班级、年级辅导员,又在院系层面按照工作职能配备党团建设、心理辅导、职业发展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专业化辅导员,形成“矩阵式”配置。在队伍结构上,按照“专职为主、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从在读研究生、专业教师、机关干部中吸收优秀人才充实辅导员队伍,初步形成以优秀硕士生中遴选出来的后备队伍为“塔座”、以现有的专兼职辅导员为“塔身”、以专家型辅导员为“塔尖”的“金字塔型”梯队。二是完善制度设计。高校要为辅导员量身定制与其工作特点相匹配的职务序列和考核评价体系。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上,设立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务序列,实行序列、指标和评聘单列,与其他教师及管理系列相衔接;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数、职责和津贴标准,完善了聘用机制。如华东师范大学已评聘了两位正教授辅导员。在行政职务评定上,制定了辅导员晋升的管理办法,最高可享受正处级待遇。在考核机制上,设定科学的指标体系,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统一,领导、同事、学生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与辅导员的发展和待遇直接挂钩。在激励机制上,坚持开展两年一度的优秀辅导员评选活动,树立典型,弘扬先进。
实行专业化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辅导员除了要具备学科专业背景外,还要有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知识和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高校要从增强辅导员队伍的理想信念、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敬业精神人手,构建专业化培训体系,着力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一是加大专业化培训力度。制定辅导员职业能力培训计划,建立上岗培训、日常培训、职业培训、专题培训与境外培训等多层次的培训体系。统一培训标准,编写教材,建立题库,严格考核;采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小班化教学等形式,对新上岗辅导员开展岗前培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各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对在岗辅导员进行专题培训,开展研究型学习,规定每个辅导员每年必须修满一定的学分,作为辅导员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发展等专业硕士点,鼓励辅导员攻读高一级学位和双学位,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在境内外建立国情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培训基地,选送辅导员骨干定期参加考察与培训。二是加强德育前瞻性研究。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纳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集中社会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学生德育研究中心,每年重点资助10个德育重大决策咨询课题,并建立专项基金,支持辅导员队伍开展前瞻性研究。还成立了辅导员工作研究会,创设辅导员论坛,推动队伍由“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转变。
推动多样化发展。队伍建设的理想目标,是建设一支有稳定的骨干力量、专兼结合、动态平衡的队伍。多样化发展是大多数专兼职辅导员的必然选择,他们做过几年辅导员后就可以流动,走多样化发展道路;职业化是少数职业型、专家型辅导员的发展方向,也是稳定骨干队伍,建立职业认同,完成经验积累和传承的必由之路。要结合专业背景和综合素质,为每一位辅导员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引导他们将个人前途与队伍建设的整体目标结合起来。一是打造职业化队伍。对于一部分热爱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引导他们走职业化发展之路,鼓励他们成为职业型、专家型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建立专业化培训基地,着力培养职业发展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和学生事务管理等方向的专业化辅导员。二是构建校内外“立交桥”。在校内,制定各种政策,为部分既有专业背景又有学术造诣的辅导员转入教学、科研岗位创造条件,把一些既有政策水平又有管理能力的优秀辅导员列为党政后备干部。对校外,构建辅导员与公务员、社会工作者、职业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等岗位的“立交桥”,为辅导员的多样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广阔空间。
三、切实加强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
要切实加强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把这项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精心部署,狠抓落实,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第一,狠抓认识到位。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辅导员队伍,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把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强大合力。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高校领导干部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要督促检查辅导员队伍建设各项政策的落实。
第二,狠抓组织落实。各高校要配足配好辅导员队伍,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辅导员队伍、支持辅导员工作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要加强规划和研究,建立高校党政“一把手”领导责任制。党委要明确专人分管学生辅导员队伍,定期召开党政专题会议分析、研究、部署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要制订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划,在选聘、管理、培养和发展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为辅导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政策环境和生活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狠抓政策落实。各高校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各项政策,更重要的是,要狠抓落实,落实各项重要政策。当前,最重要的是辅导员思想政治建设、学习提高、待遇、职称职务、发展前途等政策。要将辅导员的岗位津贴等纳入学校内部分配体系统筹考虑,确保辅导员的实际收入与本校相同职级专任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相当。要把辅导员的培养纳入高校教师学位提升计划,并支持优秀辅导员骨干到国际、国内有关高校研修。要创造条件鼓励和要求辅导员讲授形势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心理健康等相关的必修和选修课程。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开展科学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化解矛盾,必须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小平同志说:“学生从到学校第一天起,就要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工作。学校的党团组织和所有的教员都要做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辅导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讲政治、重师德是高校辅导员的基本职业要求,必须落实到工作生活的一言一行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需要辅导员自觉加强业务学习,不断丰富知识结构,提高工作技能;需要辅导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较为深厚的人生阅历;需要辅导员及时总结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和科学规律,这是做好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专业基础。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辅导员工作光荣而艰巨。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采取有力措施,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使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党中央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给我们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要求,也指明了方向。
一、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做好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第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统筹高等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必然要求。
高校的改革、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环境。维护高校稳定,各地各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功不可没,特别是广大辅导员更是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正是由于辅导员们开展了大量深入细致的日常工作,使得许多不稳定因素被化解在萌芽状态中,使得一些影响稳定的事端及时得到平息。
学生班级是学校工作的最基层,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基础。要打好基础,就要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真正抓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高校内各种影响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学校管理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因安全问题、生活问题、心理问题引发的事端时有发生,社会上的各种矛盾也会反映到高校里来。在这种情况下,抓住基层,打牢基础,对维护高校稳定至关重要。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他们最能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最能把握学生的情绪,最能了解学生的要求,最能贴近学生的情感,所以,学生有问题会首先想到辅导员,首先找到辅导员,首先告知辅导员。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维护校园和谐、安全与稳定,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大学阶段是一个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真正抓好这项工作,必须出实招、用实劲、办实事。既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把方方面面的事情做好;又要立足现实,抓住关键,尽快突破重要环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主渠道,一个是主阵地,二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主阵地要积极配合主渠道,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决定的因素之一是看我们能不能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现阶段高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解决人员配备、培养培训、发展空间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制定相关配套政策,积极协调和组织各方资源为队伍建设提供保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总体上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我们要像重视学术和教学骨干队伍建设一样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振奋精神,凝聚人心,提高素质,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第三,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锻炼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辅导员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这项工作对辅导员的要求是很高的,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能力强、水平高,具备多方面的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辅导员岗位是锻炼人、培养人的岗位。我们年轻的教师经过辅导员工作的洗礼,既可以实现思想感情的升华,也可以锻炼多方面的能力,提高素质,是宝贵的经历,更是一笔人生财富。辅导员队伍是重要的人才队伍,加强这支人才队伍建设,就是在为不同岗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为我们的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科学化模式,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构建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长效机制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有效,关键在于辅导员队伍。辅导员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理想信念之魂,立民族精神之根”。针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角色定位不清、职业能力不强、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现状,应按照科学化模式、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的思路,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建成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工作作风优良、年轻化、知识化的辅导员队伍。
构建科学化模式。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按照“高进、明责、严管、精育、优出”的原则,在职能定位、力量配置、队伍结构、职务待遇安排、管理考评、教育培养、职业发展等方面都要精心设计,科学安排,实现优化组合,力求最佳效应。一是优化队伍结构。在角色定位上,明确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在配备模式上,顺应学生组织形态的变化趋势,既配足班级、年级辅导员,又在院系层面按照工作职能配备党团建设、心理辅导、职业发展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专业化辅导员,形成“矩阵式”配置。在队伍结构上,按照“专职为主、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从在读研究生、专业教师、机关干部中吸收优秀人才充实辅导员队伍,初步形成以优秀硕士生中遴选出来的后备队伍为“塔座”、以现有的专兼职辅导员为“塔身”、以专家型辅导员为“塔尖”的“金字塔型”梯队。二是完善制度设计。高校要为辅导员量身定制与其工作特点相匹配的职务序列和考核评价体系。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上,设立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务序列,实行序列、指标和评聘单列,与其他教师及管理系列相衔接;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数、职责和津贴标准,完善了聘用机制。如华东师范大学已评聘了两位正教授辅导员。在行政职务评定上,制定了辅导员晋升的管理办法,最高可享受正处级待遇。在考核机制上,设定科学的指标体系,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统一,领导、同事、学生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与辅导员的发展和待遇直接挂钩。在激励机制上,坚持开展两年一度的优秀辅导员评选活动,树立典型,弘扬先进。
实行专业化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辅导员除了要具备学科专业背景外,还要有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知识和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高校要从增强辅导员队伍的理想信念、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敬业精神人手,构建专业化培训体系,着力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一是加大专业化培训力度。制定辅导员职业能力培训计划,建立上岗培训、日常培训、职业培训、专题培训与境外培训等多层次的培训体系。统一培训标准,编写教材,建立题库,严格考核;采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小班化教学等形式,对新上岗辅导员开展岗前培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各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对在岗辅导员进行专题培训,开展研究型学习,规定每个辅导员每年必须修满一定的学分,作为辅导员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发展等专业硕士点,鼓励辅导员攻读高一级学位和双学位,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在境内外建立国情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培训基地,选送辅导员骨干定期参加考察与培训。二是加强德育前瞻性研究。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纳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集中社会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学生德育研究中心,每年重点资助10个德育重大决策咨询课题,并建立专项基金,支持辅导员队伍开展前瞻性研究。还成立了辅导员工作研究会,创设辅导员论坛,推动队伍由“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转变。
推动多样化发展。队伍建设的理想目标,是建设一支有稳定的骨干力量、专兼结合、动态平衡的队伍。多样化发展是大多数专兼职辅导员的必然选择,他们做过几年辅导员后就可以流动,走多样化发展道路;职业化是少数职业型、专家型辅导员的发展方向,也是稳定骨干队伍,建立职业认同,完成经验积累和传承的必由之路。要结合专业背景和综合素质,为每一位辅导员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引导他们将个人前途与队伍建设的整体目标结合起来。一是打造职业化队伍。对于一部分热爱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引导他们走职业化发展之路,鼓励他们成为职业型、专家型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建立专业化培训基地,着力培养职业发展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和学生事务管理等方向的专业化辅导员。二是构建校内外“立交桥”。在校内,制定各种政策,为部分既有专业背景又有学术造诣的辅导员转入教学、科研岗位创造条件,把一些既有政策水平又有管理能力的优秀辅导员列为党政后备干部。对校外,构建辅导员与公务员、社会工作者、职业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等岗位的“立交桥”,为辅导员的多样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广阔空间。
三、切实加强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
要切实加强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把这项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精心部署,狠抓落实,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第一,狠抓认识到位。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辅导员队伍,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把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强大合力。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高校领导干部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要督促检查辅导员队伍建设各项政策的落实。
第二,狠抓组织落实。各高校要配足配好辅导员队伍,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辅导员队伍、支持辅导员工作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要加强规划和研究,建立高校党政“一把手”领导责任制。党委要明确专人分管学生辅导员队伍,定期召开党政专题会议分析、研究、部署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要制订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划,在选聘、管理、培养和发展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为辅导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政策环境和生活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狠抓政策落实。各高校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各项政策,更重要的是,要狠抓落实,落实各项重要政策。当前,最重要的是辅导员思想政治建设、学习提高、待遇、职称职务、发展前途等政策。要将辅导员的岗位津贴等纳入学校内部分配体系统筹考虑,确保辅导员的实际收入与本校相同职级专任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相当。要把辅导员的培养纳入高校教师学位提升计划,并支持优秀辅导员骨干到国际、国内有关高校研修。要创造条件鼓励和要求辅导员讲授形势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心理健康等相关的必修和选修课程。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开展科学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化解矛盾,必须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小平同志说:“学生从到学校第一天起,就要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工作。学校的党团组织和所有的教员都要做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辅导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讲政治、重师德是高校辅导员的基本职业要求,必须落实到工作生活的一言一行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需要辅导员自觉加强业务学习,不断丰富知识结构,提高工作技能;需要辅导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较为深厚的人生阅历;需要辅导员及时总结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和科学规律,这是做好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专业基础。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辅导员工作光荣而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