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案例研究——《故乡》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xue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导言
   《故乡》这篇小说如标题一样是鲁迅先生为了纪念他的故乡写下的,但除了纪念那本没什么可纪念的故乡之外,鲁迅先生还表达了对新生活的追求。原文末尾:“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先生厌恶当时的社会面貌,全文写满了他对故乡“物是人非”的悲哀。同时鲁迅先生也期望这样的社会面貌能够改变,但是这样的改变并非他一人之力能够做到,唯有寄希望于他的读者,旧中国意识觉醒的年轻人们,以实现心中的寄托。
   二、设计思路
   (一)介绍写作背景
   读鲁迅,就不得不说鲁迅先生身处的那个悲哀又充满希望的旧中国的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当时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专制政权,但资本主义共和国却并没有在中国建立起来。代表着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在旧中国根深蒂固的统治继续压迫着中国人民。帝国主义借着强权实力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以及政治军事力量。在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军阀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贫苦百姓,尤其是农民的生活依旧贫困,精神受到严重的摧残,广大的农村荒凉、破败,鲁迅先生的这篇《故乡》正是创作于这一时期。
   (二)检查预习,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故乡》这篇文章有四千多字,课前的预习尤为重要,可以让学生带着课后的思考探究在预习时做一些批注,在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知文章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三)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由教师提出针对性的问题,由浅入深,从文章的结构到人物形象再到文章的主旨,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在思考过程中掌握精读文章的能力,学会赏析文章。
   教学片段一
   分析小说离不开分析小说中鲜明的人物形象,文章主要描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引导学生对人物细节描写进行分析,归纳人物性格,并思考作者描写这个人物的目的是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提问:文章主要描写了哪些人物?分别是怎样刻画的?作者写这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该部分内容较多,难度稍大,故在回答完第一个问题后,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析一个人物,小组讨论后做总结并选举出一人在全班汇报讨论的结果。如以闰土、“我”为例。
   (1)闰土
   引导学生将回忆中的少年闰土和“我”在故乡亲眼所见的中年闰土的现状进行对比,闰土的人物形象就会更加鲜明。对照主要有:外貌对照、语言动作等对照、对“我”的态度的对照等。可以看到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把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旧社会的木偶。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封建礼教的压迫给闰土套上了精神的枷锁,一个尊卑观念烙印深,愚蠢却又淳朴的农民形象跃然纸上,这就是旧中国典型的农民形象。
   (2)“我”
   在文中,“我”并不是指作者,而是作为一个线索人物,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展现了一个渴望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一边是闰土的巨大变化,与“我”的思想隔阂刺痛了“我”的心,在“我”的思想上引起極大震动,“我”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另一边是杨二嫂的变化,让“我”感到厌恶。再回到久别的故乡的所见所闻让我感慨万千,更加坚定了想要改变旧社会的决心。
   教学片段二
   讨论过人物形象后,可以继续就文章部分精彩片段进行分析,理解文章的主题。
   比如: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片段的含义。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学生一:和前文“我”再见到闰土的时候的态度相对比,一边是“我”依然如同孩童时,期望与闰土亲近,“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一边却是闰土恭敬地叫“我”老爷,将原本“我”的一切想法打破,以此表现出旧社会对农民精神的摧残。
   ......
   由此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
   小说旨在通过刻画闰土等人的形象,揭示旧社会的黑暗,旨在鼓舞旧中国如同“我”这样的年轻人去探索进步的道路。
   三、教学反思
   (一)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文章的能力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能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使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提高课堂效率。可以看到,在教学片段中,学生的有效讨论会生成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和观点,从而激活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在全班汇报和小组成员互相补充发言的过程中也能充分感受到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课堂上,教师应该作为引导者,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文章的能力,循序渐进地引导,通过各种有效的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以课内文章的学习推动课外阅读能力的提升
   鲁迅的文章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这样的教学方法比起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外阅读鲁迅其他作品的积极性。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不仅加深了对鲁迅及其所处时代的了解,而且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策略,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英语学习的实用性显得越来越重要。学好英语不光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作为农村初中英语教师,面临的问题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常言道:“兴之所至,心之所安。”教师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学而不厌、手不释卷。   关键词:农村初中;英语;兴趣培养   一、农村初中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农村初中的许多学生存在着英语学
摘 要:英语教育的大力改革中,英语的教学任务更加艰巨,为有效帮助学生提升其英语学科的关键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对该门学科的学习驱动力,应当帮助学生及时理解与掌握英语学科对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且教师的引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结合农村学校英语教学体系中的课堂教学现状进行分析,首先,应当给予教师自身英语的教学水平充分重视,还要侧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次,在教师进行英语基础知识的教学方式创新时,
摘 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育环境,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现代社会转型发展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专业的要求。科学高效地开展有价值的小学生家庭教育,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优势。   关键词:小学生;家庭教育;策略   现代社会,人们对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很多家长并没有全面理解家庭教育的内涵,要么把家庭教育片面地认为抓学习,要么就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很
摘 要: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急需转变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要将教书转变到育人,从传统的碎片化教学转向整合式教学。从流程式教学转化为对话式教学,才能促使学生真正形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英语;核心素养;文本阅读   一、借助文本,让学生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想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就一
摘 要:在教学中,总是存在一些问题学生。一方面由于社会呈多元化发展,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学生的自制力不强,不能进行有效的抵制。另一方面则是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很多家庭因为种种原因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不能做到及时沟通,造成两代人的交流出现隔阂,致使孩子学习基本处于放养状态,针对这些特殊家庭情况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以便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分析,针对特殊家庭学生
摘 要:随着新课标理念的实施,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教育部门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教育重点。为此,教师应将基础学科与艺术学科放在同等地位,为综合素质的培养做准备。音乐隶属于艺术学科,能够培养学生的聆听能力以及鉴赏能力,有助于使学生成为全方面发展的人才,主要分析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乐感   初中是升学的重要时期,以至于教师将全部精力投入文化教育中,致使其忽
摘 要:在实际的高中英语阅读课上,核心素养的培养仍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传统教学任务被看作是教师教学的重点,这对学生深刻理解文章是不利的,使他们难以触类旁通。基于此,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了列举,并就核心素养视域下如何优化教学方法进行了探析,希望能够为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综合素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英语阅读;教学方法   新课改重视核心素養,对英语学科提出了新要求[1]。有核心
摘 要:新课改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戏剧作为教学方法的一种,为素质教育中学生移情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实际可操作的方法支撑。探讨教育戏剧和移情能力二者的内涵,分析现状,力求为移情能力的培养提出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教育戏剧;中小学生;移情能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技能化的人才,更是综合素养均衡发展的全面人才。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广,各教学领域中的思政教育引起了极大重视。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信息技术课堂,是中学信息技术课需要探究的大问题。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增强政治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文化自信,从而实现新课改的目标,达到贴合实际思政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思政教育;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思政教育贯穿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始终,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意识有利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