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片孕育成功、投资兴业的热土和旺地。
七月的岭南名城肇庆,青山绿水与现代化的都市交相互映,独具风情。记者和肇庆发改局的有关领导驱车从市政府走进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区(以下简称肇庆高新区),只见这里高楼林立,绿草如茵,鲜花似锦,郁郁葱葱的树木掩映下,一座座设计时尚的楼宇厂房,宛如璀璨夺目的珍珠,镶嵌在这片生机蓬勃的土地上,现代化的流水线上,产业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用汗水和智慧创造着财富,昔日的华侨农场,已正向现代化的工业新城迈进。在肇庆高新区实地采访,记者处处感受到肇庆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斐然成就和不断奋进的豪迈脚步,让人心潮澎湃。
对接广佛 跨越发展
肇庆高新区位于珠三角中心区西部、肇庆市最东端,与佛山市三水区一河之隔,距广州50公里,到肇庆40公里,属广佛半小时经济圈范围,321国道、三茂铁路、在建的广贺高速公路和珠外环高速公路、即将动工的广佛肇城际轨道等多条主干道路贯区而过,水路运输通过北江和西江航线通达世界各地;所在地大旺总面积98平方公里,原为广东省大旺华侨农场,全部为国有土地,首期规划建设25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13万多人,随着肇庆高新区的快速发展,越越多的各界有识之士即将陆续落户这片充满魅力的新天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活力。
肇庆高新区区委书记刘龙平告诉记者;近年来,肇庆高新区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支持和肇庆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升环境、集约用地、选好项目、率先发展’为工作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工业城,狠抓招商引资,力促社会和谐,经济社会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肇庆高新区坚持“东进”战略取向,在经济要素上全面对接广佛、融入广佛,着力增加了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连年翻番增长,成为了肇庆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2008年与2002年相比,GDP增长了15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7.4倍;国地税收入增长了29.3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了18.2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16倍,外贸出口增长了31.1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汪洋书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两次调研肇庆高新区,对各项工作成效和发展潜力给予充分肯定,寄望肇庆高新区成为肇庆打造未来广东发展新增长极的载体,要求广东省直部门支持开发区创造条件申报国家级高新区,尽快实现5000亿元发展目标。广东省黄华华省长先后多次视察肇庆高新区并指出:“这几年全省开发区发展中,肇庆高新区发展成效是最好的,发展速度是最快的。”
采访中,记者得知:近年来肇庆高新区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区“一号工程”和头等大事抓紧抓实,把按产业配套谋划和引进重大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围绕以亚铝为龙头的金属精加工、以维德机械为龙头的先进装备制造、以骏鸿实业为龙头的汽车机车制造、以三雄电器为龙头的电子信息等四大主导产业,大力承接国际、国内和珠三角产业转移,突出引“凤凰”,着力将四大产业打造成各超1000亿元的产业龙头,为全区早日实现5000亿元年产值奠定坚实基础。2008年,肇庆高新区实际利用外资达3.1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1/3强,连续三年在全省97个开发区中名列第三,连续四年在全省69个省级开发区中名列第一。至目前止,肇庆高新区已累计引进各类工业企业500多家,其中已投产150多家;合同外资50多亿美元,实际吸收外资20多亿美元;吸引世界500强企业韩国现代集团、韩国SK集团、美国财富500强企业美国LP集团、亚洲最大的铝材生产商亚铝集团、大型中央企业中国国电集团、全球三大铝银浆生产商之一日本东洋铝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
把握机遇 壮大产业
作为1998年经广东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高新区,肇庆高新区享有地市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2002年上半年由肇庆市端州区迁园到大旺正式挂牌运作,2004年7月被广东省政府确定为广东省吸收外资重点工业园区和广东省山区吸收外资示范区,2008年8月成功竞得广东省首批示范性产业转移园,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肇庆高新区目前正围绕建设现代工业城和实现5000亿元年产值发展目标的要求,按照融入“广佛肇经济圈”的产业发展定位,结合区内现有产业基础,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金属精加工、先进装备制造、汽车机车制造、电子信息等四大主导产业,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并按照产业分类制定分片布局规划,划定了若干个产业功能小区,严格按规划摆放工业项目。
肇庆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江栋才向记者强调:2008年,肇庆高新区在肇庆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双转移”机遇,科学谋划,精心组织,日夜奋战,于8月5日成功竞得省首批示范性产业转移园,获得广东省5亿元财政扶持性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对于肇庆高新区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肇庆高新区以此为契机,迅速掀起了新一轮大招商、大开发、大发展高潮,大力承接国际、国内和珠三角产业转移,取得显著成效。2008年肇庆高新区实际利用外资3.1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1/3强,连续三年在全省97个开发区中排名第三,连续四年在全省69个省级开发区中名列第一,得到了广东省、肇庆市领导的充分肯定。今年1~6月份,肇庆高新区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继续保持强劲势头,引进项目数量和质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明显提高,新批注册合同外资2155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839万美元,增长1%。2009年上半年,肇庆高新区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4730万元,同比增长56.3%,完成年度任务的50.44%,显示了作为肇庆市工业经济主战场和省重点工业园区的实力;这是肇庆高新区继去年广东省产业转移园综合考核夺取全省状元后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据财政快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肇庆高新区完成税收收入14947万元,占收入比重的60.44%,呈现了速度与质量并存、效益与效能凸显的又好又快发展模式。
记者从肇庆高新区管委会得知:随着国务院《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和广东省相关政策的出台,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九个城市中面积最大的肇庆将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而作为肇庆工业经济的排头兵,肇庆高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上优势明显、势头良好。肇庆高新区一是将积极争取省国土资源在建设用地规模和指标上给予倾斜支持,尽快缓解建设用地紧张问题,并进一步抓好节约集约用地,着力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二是强化择商选资理念,充分发挥肇庆高新区承接“双转移”先导性大项目策划组的作用,在产业链高端领域、资本市场运作、发展总部经济、帮助企业扩张裂变等方面积极谋划,大胆策划,着力在诺划和引进重大项目上实现新突破。三是通过政策扶持,积极引导和推动现有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帮助企业建立研发中心,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国家实验室,大力推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企业发展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肇庆高新区将按照广东省委汪洋书记提出“尽快成为国家级高新区、尽快实现年产值5000亿元”以及建设广东省重点工业园区、广东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和现代工业城的目标,走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第三产业和社会公共事业相配套的发展路子,进一步抢抓“双转移”机遇,大力承接国际、国内和珠三角产业转移,全力打造广佛后工业区、中央企业落户广东的重要基地、广东先进制造业基地、广东光电产业基地,努力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力争总人口30多万、发展成为能够代表广东科学发展成果的现代工业城。
我们由衷相信,肇庆高新区的明天将更美好,一个现代化的新型工业化之城将在南中国巍然崛起!
七月的岭南名城肇庆,青山绿水与现代化的都市交相互映,独具风情。记者和肇庆发改局的有关领导驱车从市政府走进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区(以下简称肇庆高新区),只见这里高楼林立,绿草如茵,鲜花似锦,郁郁葱葱的树木掩映下,一座座设计时尚的楼宇厂房,宛如璀璨夺目的珍珠,镶嵌在这片生机蓬勃的土地上,现代化的流水线上,产业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用汗水和智慧创造着财富,昔日的华侨农场,已正向现代化的工业新城迈进。在肇庆高新区实地采访,记者处处感受到肇庆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斐然成就和不断奋进的豪迈脚步,让人心潮澎湃。
对接广佛 跨越发展
肇庆高新区位于珠三角中心区西部、肇庆市最东端,与佛山市三水区一河之隔,距广州50公里,到肇庆40公里,属广佛半小时经济圈范围,321国道、三茂铁路、在建的广贺高速公路和珠外环高速公路、即将动工的广佛肇城际轨道等多条主干道路贯区而过,水路运输通过北江和西江航线通达世界各地;所在地大旺总面积98平方公里,原为广东省大旺华侨农场,全部为国有土地,首期规划建设25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13万多人,随着肇庆高新区的快速发展,越越多的各界有识之士即将陆续落户这片充满魅力的新天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活力。
肇庆高新区区委书记刘龙平告诉记者;近年来,肇庆高新区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支持和肇庆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升环境、集约用地、选好项目、率先发展’为工作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工业城,狠抓招商引资,力促社会和谐,经济社会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肇庆高新区坚持“东进”战略取向,在经济要素上全面对接广佛、融入广佛,着力增加了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连年翻番增长,成为了肇庆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2008年与2002年相比,GDP增长了15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7.4倍;国地税收入增长了29.3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了18.2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16倍,外贸出口增长了31.1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汪洋书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两次调研肇庆高新区,对各项工作成效和发展潜力给予充分肯定,寄望肇庆高新区成为肇庆打造未来广东发展新增长极的载体,要求广东省直部门支持开发区创造条件申报国家级高新区,尽快实现5000亿元发展目标。广东省黄华华省长先后多次视察肇庆高新区并指出:“这几年全省开发区发展中,肇庆高新区发展成效是最好的,发展速度是最快的。”
采访中,记者得知:近年来肇庆高新区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区“一号工程”和头等大事抓紧抓实,把按产业配套谋划和引进重大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围绕以亚铝为龙头的金属精加工、以维德机械为龙头的先进装备制造、以骏鸿实业为龙头的汽车机车制造、以三雄电器为龙头的电子信息等四大主导产业,大力承接国际、国内和珠三角产业转移,突出引“凤凰”,着力将四大产业打造成各超1000亿元的产业龙头,为全区早日实现5000亿元年产值奠定坚实基础。2008年,肇庆高新区实际利用外资达3.1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1/3强,连续三年在全省97个开发区中名列第三,连续四年在全省69个省级开发区中名列第一。至目前止,肇庆高新区已累计引进各类工业企业500多家,其中已投产150多家;合同外资50多亿美元,实际吸收外资20多亿美元;吸引世界500强企业韩国现代集团、韩国SK集团、美国财富500强企业美国LP集团、亚洲最大的铝材生产商亚铝集团、大型中央企业中国国电集团、全球三大铝银浆生产商之一日本东洋铝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
把握机遇 壮大产业
作为1998年经广东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高新区,肇庆高新区享有地市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2002年上半年由肇庆市端州区迁园到大旺正式挂牌运作,2004年7月被广东省政府确定为广东省吸收外资重点工业园区和广东省山区吸收外资示范区,2008年8月成功竞得广东省首批示范性产业转移园,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肇庆高新区目前正围绕建设现代工业城和实现5000亿元年产值发展目标的要求,按照融入“广佛肇经济圈”的产业发展定位,结合区内现有产业基础,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金属精加工、先进装备制造、汽车机车制造、电子信息等四大主导产业,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并按照产业分类制定分片布局规划,划定了若干个产业功能小区,严格按规划摆放工业项目。
肇庆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江栋才向记者强调:2008年,肇庆高新区在肇庆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双转移”机遇,科学谋划,精心组织,日夜奋战,于8月5日成功竞得省首批示范性产业转移园,获得广东省5亿元财政扶持性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对于肇庆高新区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肇庆高新区以此为契机,迅速掀起了新一轮大招商、大开发、大发展高潮,大力承接国际、国内和珠三角产业转移,取得显著成效。2008年肇庆高新区实际利用外资3.1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1/3强,连续三年在全省97个开发区中排名第三,连续四年在全省69个省级开发区中名列第一,得到了广东省、肇庆市领导的充分肯定。今年1~6月份,肇庆高新区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继续保持强劲势头,引进项目数量和质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明显提高,新批注册合同外资2155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839万美元,增长1%。2009年上半年,肇庆高新区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4730万元,同比增长56.3%,完成年度任务的50.44%,显示了作为肇庆市工业经济主战场和省重点工业园区的实力;这是肇庆高新区继去年广东省产业转移园综合考核夺取全省状元后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据财政快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肇庆高新区完成税收收入14947万元,占收入比重的60.44%,呈现了速度与质量并存、效益与效能凸显的又好又快发展模式。
记者从肇庆高新区管委会得知:随着国务院《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和广东省相关政策的出台,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九个城市中面积最大的肇庆将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而作为肇庆工业经济的排头兵,肇庆高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上优势明显、势头良好。肇庆高新区一是将积极争取省国土资源在建设用地规模和指标上给予倾斜支持,尽快缓解建设用地紧张问题,并进一步抓好节约集约用地,着力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二是强化择商选资理念,充分发挥肇庆高新区承接“双转移”先导性大项目策划组的作用,在产业链高端领域、资本市场运作、发展总部经济、帮助企业扩张裂变等方面积极谋划,大胆策划,着力在诺划和引进重大项目上实现新突破。三是通过政策扶持,积极引导和推动现有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帮助企业建立研发中心,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国家实验室,大力推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企业发展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肇庆高新区将按照广东省委汪洋书记提出“尽快成为国家级高新区、尽快实现年产值5000亿元”以及建设广东省重点工业园区、广东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和现代工业城的目标,走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第三产业和社会公共事业相配套的发展路子,进一步抢抓“双转移”机遇,大力承接国际、国内和珠三角产业转移,全力打造广佛后工业区、中央企业落户广东的重要基地、广东先进制造业基地、广东光电产业基地,努力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力争总人口30多万、发展成为能够代表广东科学发展成果的现代工业城。
我们由衷相信,肇庆高新区的明天将更美好,一个现代化的新型工业化之城将在南中国巍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