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化学发光法筛查孕产妇和新生儿梅毒特异性抗体的结果分析

来源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gan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孕产妇和新生儿梅毒抗体分布的现状以及探讨如何通过设置检测灰区优化现有的孕产妇和新生儿梅毒筛查流程。

方法

对2015至2018年就诊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的119 531例孕产妇和21 275例新生儿的血清标本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TPAb)的初筛结果及采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诊断试验(RPR)的复检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数据分析采用χ²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和趋势χ²检验。

结果

孕产妇和新生儿TPAb初筛阳性率分别为0.69%(825/119 531)和1.24%(264/21 275),总体复检阳性率分别为0.32%(380/119 531)和0.90%(191/21 275),总体可疑梅毒现患率分别为0.13%(161/119 531)和0.31%(67/21 275);2015至2018年孕产妇和新生儿总体可疑梅毒现患率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χ2=9.860,P=0.002;χ2=5.311,P=0.021)。孕产妇和新生儿TPPA和TPAb阳性符合率均随S/CO值的升高而增高(χ2=614.833,P<0.001;P<0.001);若新生儿TPAb S/CO≥7.00或孕产妇TPAb S/CO≥15.00,TPAb结果有效性等同于TPPA。孕产妇和新生儿可疑梅毒现患率也随S/CO值的升高而升高(χ2=323.059,P<0.001;P<0.001);孕产妇TPAb S/CO为3.00或新生儿TPAb S/CO为5.00,可疑梅毒现患率均为0,可初步排除梅毒感染。

结论

本地区孕产妇可疑梅毒现患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应进一步加强孕早期梅毒筛查和干预治疗,提高优生优育率。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法作为孕产妇和新生儿梅毒初筛方法假阳性高,可根据本研究建立的检测灰区优化梅毒筛查流程,以期防止漏检,同时降低假阳性率,避免临床误诊。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肺部感染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基因微卫星多态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9月邢台市人民医院食管癌术后继发肺部感染患者115例为感染组,系统抽样选取同期食管癌根治术未发生感染患者148例为对照组。根据肺部感染患者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88例和病死组27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进行DNA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技术进行微卫星分型。结果感染组携带TNF c 1/1基因型的频率为39.13%高于对照组(P<0.05),携带TNF c 1等位基因的频率为63
阑尾上皮性肿瘤包括来源于阑尾黏膜上皮的良性和恶性肿瘤,临床比较少见。目前,阑尾肿瘤分类系统繁多,且不断变化,病理诊断名称不统一,给病理医师及临床医师造成很多困惑和交流障碍。阑尾上皮性肿瘤包括腺瘤、锯齿状病变和息肉、黏液性肿瘤、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其中阑尾黏液性肿瘤和阑尾杯状细胞腺癌是阑尾特有病变。部分阑尾肿瘤与发生于大肠的肿瘤在形态学上相似,但其分子机制不同。文章依据第5版世界卫生组织消化系统肿瘤
自体肋软骨因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和组织相容性,是目前耳廓再造术的最佳材料,但采集肋软骨会对供区产生损伤。通过检索相关文献资料,现就自体肋软骨耳再造的供区并发症进行综述,内容主要包括胸廓畸形、气胸、胸壁瘢痕和术区疼痛,并总结其预防和治疗手段,希望为自体肋软骨耳再造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肿瘤规范化诊疗和抗肿瘤药物的合理使用是医药领域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医疗质量控制的难点。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试行)》,笔者联合相关专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德尔菲法及多轮专家研讨,对抗肿瘤药物分级管理工作中广泛关注的问题提出推荐建议,形成抗肿瘤药物分级管理指导路线和管理要点的专家共识,为医疗机构做好抗肿瘤药物的分级管理工作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