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米兰·昆德拉的话语世界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c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米兰·昆德拉的话语世界充满了无限的魅力,这种魅力表现在他幽默的语言,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生动描绘,现代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他对历史、时代、生活、人性的独特理解。他没有站在哲学的悲剧的立场上看待问题,而是自觉地继承了拉伯雷的喜剧内涵。于是我们更要从不同的角度去阅读他,学习他,这样你才会发现在他的小说世界中那些丰富的情感、诗意的内涵以及对于哲学世界的界定与思辨。
  关键词:米兰·昆德拉 生平 时代 小说 哲学 情结 漫游 诗意
  一次偶然的契机,我重新拿起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带着从前散乱而斑驳的记忆,以及至今还留存的阅读过的气息,重新翻开这本书籍的每一页,似乎又一次激发了我无限接近昆德拉表达给我们的真实。才发现从前对于昆德拉粗糙的、支离破碎的阅读,如今开始变得清晰,循着他在小说里看似漫无目的的思索,探知他通过情节传达给我们的对于生存的某种清醒的认知。当我们用心地阅读米兰·昆德拉的文字,才能真正去探析作者的内心,才会发现昆德拉作品当中太多令我们震撼的地方,不止他睿智地对于命运、社会、政治、人性的思索,以及被他隐藏很深的那种诗意的悲伤。
  生平与时代
  所有一切要从昆德拉的生平说起,他出生在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艺术家庭,父亲既是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又是一名著名的钢琴家,在父母的培养和熏陶下,昆德拉从小便苦学钢琴和作曲,博览世界名著。他曾在艺术院校专业学习文学和电影,可是他在文坛的第一次亮相却意外地是以一个诗人的身份连续出版了几部诗集。之后他推出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便在捷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发行量惊人并多次再版,同时每一部再版都被瞬间销售一空,这样的销售佳绩也使他确立了在捷克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但是随着苏联入侵捷克的战争爆发,《玩笑》随即被列为禁书,昆德拉本人也陷入极度危险的政治包围中,于是他开始流亡法国。移居法国后的昆德拉,很快在法国文坛崭露头角,成为读者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他的很多作品也都十分畅销,曾经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项,多次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以独特的笔触和睿智的思维方式享誉整个20世纪文坛。
  昆德拉从青年时代便开始十分崇尚现代艺术,他对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过敏,对巴尔扎克的写作手法视而不见,他的写作与传统文学的求实风格保持着较大的距离。他推崇的是拉伯雷、塞万提斯、卡夫卡,他强调小说的价值就是发现我们自身被掩盖的东西。不仅如此,他自觉地推进着小说文体的革命,他无意去给小说中的人物确定具体的姓氏,对于他来说这些根本无关紧要,就像《生活在别处》的主人公只有一个名字,这里也只有“妈妈”、“红头发”、“四十来岁的人”,这些称呼已经足够他表述心目中的故事。同时,他的小说通常是从多个视角、多个事件中展现同一个主题,他把这比喻成“肖邦战略”,即小结构的战略。就如《笑忘录》中的七个小故事,就是把七个小结构连接到一起,表面上松散实则更加精致地表达深刻的主题。
  有一件事对昆德拉的触动很大,就是在他流亡到法国后的某一天,从杂志上看到一幅记者追堵曝光名人隐私的照片,触动了他突然醒悟,暴露他人的隐私一旦成为社会的习惯规则,便说明我们正处在一个个人或脱生或消失的时代,这是时代的恶、社会的恶,也是他逃离祖国的真正原因。于是他开始自觉地充当维护个人主义世界的捍卫者,在他的小说中无不强调个人的私生活不该受到侵犯和干扰,这样才是追求自由生活、“透明的美”的必要条件,也是昆德拉小说所传达的力量所在。
  就连昆德拉自己也曾经表示,他渴望、贪婪地追求可以清醒地看破世事的目光,并终于在小说艺术中实现了这种梦想。作为一名小说家,就要实践一种不与任何政治的、宗教的、集体道德相认同的立场,更要表达一种清醒的、有觉悟的、满腔热血的智慧,从而完成一种不逃避的、挑战性的反抗。与同时代的萨特、加缪等著名小说家相比,昆德拉用诙谐的笔调展示了独特的东欧世界的生活态度,就像阿拉贡描述的那样,他的作品使我们相信人类必定会生存下去,世界也一定会生存下去。我们所有付诸于热望的全部信仰、幸福追求都会在某一天恢复其本真的面貌。
  小说与哲学
  阅读昆德拉有一点十分重要,那便是你对于他的阅读一定是要全面的,只有在全面了解他的所有作品之后,你才会发现在他的某一个文本背后,隐藏的另一个相互影响的其他文本,在各个文本的相互联系中,你才能读懂那种相互注解的表述。就像《玩笑》中路德维克所经历的政治磨难以及回到家乡后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似乎已经完全让我们了解主人公的生活和命运。可是在你读到《被背叛的遗嘱》之后,你才会恍然大悟作者为什么会那样安排人物的命运轨迹,这样你似乎才真正理解昆德拉,理解他是用怎样的脉络在勾勒着书中人物的命运。这些表述是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昆德拉所理解的那个独特的生活世界,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感受者,昆德拉无疑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他不仅从哲学的角度去反思批判了那个时代的困惑,更借由小说中的人物活动表达出勇于超越时代的精神面貌。
  阅读昆德拉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如何理解昆德拉对于哲学世界的界定与解读。在他看来,哲学是崇尚真理的,但却往往容易陷入虚构当中,而小说是虚构的,但却又能常常说出真理,而小说艺术早就开始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了。例如斯特恩的《项迪传》一开头就描述主人公在母体里骚动的情形,可是作者笔锋一转,在随后的小说篇幅中却讲述起另一个故事,似乎将未出世的小主人公遗忘一样。这种漫无头绪的写作手法,是作者在刻意破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期待的理性因果链,这也是昆德拉十分推崇的。他说过人的存在及其存在的价值要到离题万里的细枝末节上去寻找,往往这些枝节毫无道理、无法计算。昆德拉曾说欧洲的哲学无法善于思索人的生活,无法完成探索生活这种具体的形而上学,那么这块空旷的世界便自然注定被小说占领,在这里小说无可替代。在这小说的世界里有着关于存在的智慧最大的宝藏,是个人释放想象的乐园,它赋予人人都被理解的权利,并不断在探索回答人的存在的问题,把握世界超越时代,这些都无法仅仅停留在哲学的概念当中。同时,昆德拉曾说,小说的智慧与哲学的智慧有着本质的不同,小说的母亲不是穷尽理性,而是智慧的幽默。而幽默犹如天神之光,把社会展示在道德的模棱两可之中,把人类曝光在审判他人时所处的深深的无能之中,这样既超越了完全理性的哲学传统,又超越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悲观处境,把一切严肃的和僵硬的都溶解在轻松的笑谈之中,于是“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了。   情结、漫游、诗意
  昆德拉的作品之所以和我们的读者更为贴近,大概也是缘于他曾经生活在一个与我们如此相近的社会背景当中。他亲历布拉格被占领、政治上遭迫害,因此似乎我们更加能够深深的理解他对于罪恶和苦难的切肤的控诉。他是在政治迫害的威逼下被迫离开布拉格的,因此背井离乡的个人经历使布拉格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永远无法割舍的痛。因此几乎在昆德拉的所有作品中,布拉格情结无处不在,就像他永远流淌着的血液。无论是母语写作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还是法语写作的《慢》,布拉格情结都十分鲜明地融入作品当中。尤其是《慢》中那个来法国参加昆虫会议的捷克学者,当你仔细阅读关于这个人物的每一句描述,其实就是在阅读昆德拉记忆中的捷克,阅读金色的只能存在于幻想的布拉格。
  尽管如此,昆德拉却并不认为自己的作品是当时那种政治迫害下的产物。他否认自己是为了描述布拉格的政治事件而写作,那些只是如此巧妙地发生在他的生活的背景之下。但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样的政治背景使昆德拉被西方世界误解,小说被社会评论误读。在当时,更多的评论把他那些充满创造的小说简单当做政治文本来解读,忽略了他对于整个人类的关怀,更加不能理解他所经历的那个政治环境,只不过是加重了他深度刻画人性与揭示罪恶的砝码罢了。其实,他始终探讨的不是某一人或是某一国的命运,而是人类在苦难面前该以怎样的面目生活。
  从一开始的创作起,昆德拉就不推崇巴尔扎克式的传统写作方式,他更欣赏的是拉伯雷、塞万提斯、卡夫卡,因为这些作家对于19世纪前的小说美学更为敏感,这样他们才能更为大胆地将随笔式的节奏引进小说创作,使得小说的框架更为自由开放,为离题的神聊赢得了更多的权重,为小说本身加重更多游戏性质的砝码,全然不见巴尔扎克式的“真实”。昆德拉的小说总是随笔式的节奏,结构的自由松散,语言的信马由缰,还有不知疲惫的旁征博引,永不休止的枝蔓末节,小说也永远是不那么紧凑与流畅。这种无处不在的、随意生发的思维漫游,也许会给读者一种反复冗赘之感,甚至于你会翻开小说过半却仍然无法找到故事的线索,而人物是支离破碎的、漫无目的的,情节是断断续续的、忽明忽暗的,而这些要素又被大量的旁生出的枝枝蔓蔓给淹没了。
  实际上,昆德拉那些思想的漫游是有价值的,正是这些游离在故事以外的大量联想才让小说本身和人物内涵无形中厚重起来,他对人物的塑造不仅凭故事和情节,更加得益于这些漫游出来的那些思考。就像小说《玩》中的雅罗斯拉夫对于民间音乐理论的阐述,才使这个无足轻重的人物变得如此丰富厚重。同时这些始终坚持的漫游更是昆德拉博学的资本和思维能力的展示。
  重读昆德拉带给你最深的印象还有他的诗意,亦或是在阅读中不会轻易被发觉的潜在的诗意。而这种诗意被那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叫做托马斯的人完整地展示出来。无论这个托马斯是怎样地触目惊心地跟无数的女人保持着性关系,都无法遮盖他骨子的那份严肃和执着,也无法阻拦他对特瑞萨的一往情深但却那么不动声色的追逐。为了她,托马斯放弃了瑞士和平安逸的生活,放弃了自己的专业,无怨无悔地接受政治的迫害,并以平和的心态接受了人格的屈辱,却最终没能摆脱悲剧的命运在车祸中结束生命。托马斯身上那些动人之处,那些所谓诗意的哀伤却被作者隐藏在人物的行为中很深,对于人物中所要传达给我们的讯息,并不会让我们轻易地在文字中发觉,这便是昆德拉的表达方式。
  还有那些他笔下形形色色的女人,无论知识女性或是女艺术家以及来自生活底层的女性,昆德拉都赋予她们更多诗意的光环,成为他真情讴歌的对象。就像《玩笑》中露茜在路德维克生命中仅仅短暂的出现然后永远离开他之后,露茜便被束之高阁起来,成为路德维克心目中无法抹去的毕生的梦想。昆德拉就是这样信手拈来地将一位极为普通的女性,变为一团永远环绕在主人公心中的神圣纯洁的光芒,尽管那个女人在遇见路德维克的前后,有着如此斑驳的生活经历,而这一切就是昆德拉的诗意。
  对于我来说,阅读昆德拉的过程就是学习他的过程,于是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我的思路也就自然处于一种紧绷的无法消遣的状态,当他笔下的人物故事越是深入地流淌进我的脉搏,我似乎也越发能够触摸到昆德拉的思维表达方式,以及他的被隐藏很深的激情,还有纠缠于他心目中的纷繁的“情结”。于是我更加企图去探究在他文字的背后,是怎样的奔流不息的情感使他落笔写下具有背叛精神的对于生命中轻与重的拷问。
  即使昆德拉没有把小说的成就和历史留给20世纪的法国,但是后期始终置身于法国文学背景中的昆德拉,仍然成为法国绚丽文化中的宝贵组成。他继承了法国文学中敢于探索的精神,无疑为这片原本就光彩夺目的文学热土增添一道灿烂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捷克)米兰·昆德拉著,孟湄译:《被背叛的遗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捷克)米兰·昆德拉著,蔡若明译:《玩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3](捷克)米兰·昆德拉著,许钧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4](捷克)米兰·昆德拉著,《为了告别的聚会》,作家出版社,1994年版
  [5](捷克)米兰·昆德拉著,《不朽》,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6](捷克)米兰·昆德拉著,袁筱一译:《生活在别处》,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7](捷克)米兰·昆德拉著,王东亮译:《笑忘录》,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
  [8](捷克)米兰·昆德拉著,董强译:《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9](捷克)米兰·昆德拉著,《慢》,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罗盈盈,辽源职业技术学院外语教学部讲师)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