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计划的思考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87s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计划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依据,在“思政课”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计划存在一些问题,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制定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计划必须遵循四种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教师上课的总体安排,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条件。教学计划一般包括教学内容安排,如哪些详讲,哪些略讲,哪些先讲,哪些后讲,哪些由教师讲,哪些由学生讲;教学时间安排,如根据总课时设计教学进度,一堂课完成多少教学内容,理论课多少课时,实践课多少课时;教学方法安排,如教师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些适合讲授法,有些适合讨论法,有些适合演讲法,有些适合参观法;教学手段安排,如有些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手段,使用粉笔、黑板,由教师讲授,有些可以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等。教学计划来源于客观实际,课程本身的要求不同,学生的基础与专业不同,教学计划也应有所区别。高职院校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思想认识水平较低、重感性认识、轻理性认识。因此,研究和探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计划,是改革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计划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教学计划存在的问题非常严重,既包括教学计划制定的问题,也包括教学计划执行的问题。“思政课”教学计划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计划缺乏周密考虑,具有不确定性。有些“思政课”教师沿袭过去传统的做法,重教材轻现实,重理论轻实际,重“主导”轻“主体”,教学计划凭想当然制定,忽视了学生的特点和客观现实,制定的计划只注重教材的完整性、系统性,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注重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还有一些“思政课”教师把教学计划等同于教学进度,“思政课”教学计划完全照抄教材上章、节、目的内容,导致“思政课”教学计划空洞无物,缺少新意。二是“思政课”教学计划完全照抄教材。制定教学计划是一项创新活动,既离不开教材,又必须脱离教材。之所以不能离开教材,是因为这门课程性质和内容决定了必须依赖教材内容,否则就不是这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之所以要脱离教材,是因为教学计划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总体安排,是教师经过思考对课程内容哪些应该详讲、哪些应该略讲、哪些是理论教学、哪些是实践教学、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等方面的安排,因此教学计划不能完全受教材约束,应该超脱教材。三是“思政课”教学计划与教学活动相脱节。计划是一套,教学实践又是一套,教师上课随心所欲,教学不按计划进行,因此有些内容讲多了,有些内容讲少了,有些内容占的时间较多,而有些内容又没时间讲了,最后不得不草草收兵。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究其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
  客观原因首先是历史原因。在我国高校教学中,虽然大多数教师授课是按教学计划进行的,但也有少数教师授课随心所欲,表现为教学无计划,或者教学虽有计划但不按计划进行,特别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随意性较大,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任凭自己的感觉与兴趣,形成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一种不良习惯和风气,这种不良习惯和风气影响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其次是现实原因,新建立的高职院校都是由过去的中专、中技或成人高校、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升格而来,虽然过去也把“思政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看待,但在管理上不是把“思政课”教学部门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进行管理,而是放在公共课部,与英语、语文、体育、数学等文化基础课放在一起。“思政课”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的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无形中使人感觉到“思政课”是一般的基础课。同时,新建立的高职院校还存在一个适应过程,中等教育、成人教育或普通专科教育与高职院校在教育类型、教育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有很大区别,处于转型时期的高职院校难免会带有原来教育类型的特点,对“思政课”的重要性虽然在思想上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实践中出现不很重视的情况。此外,在人们思想中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是虚的,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没有必要花那么多精力去重视,点缀一下就可以了的观念。以上诸多因素影响了“思政课”作用的发挥。
  主观原因“思政课”教师的自身因素也是一个重要方面。首先,从教师的主观认识上来看,虽然大多数“思政课”教师能正确看待“思政课”的作用,认为“思政课”教学是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课程,是高职大学生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也有极少数“思政课”教师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思政课”是政府强行开设的课程,在学生就业谋生等方面不能发挥实质性作用,且现实中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通过教师的纯粹理论传授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社会主流意识一致。社会负面因素对学生影响很大,况且从教材内容、教学设施和教师思想行为表现、理论功底、知识面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存在不适应高职院校的实际和学生特点的情况,这些不足严重地影响到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因此认为“思政课”教学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今后的发展不可能有实质性的作用,对“思政课”教学前途感到渺茫。其次,高校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无论是安全管理、后勤管理、财务管理、学生管理还是教学管理都存在管理不到位、有漏洞等情况。因此,无形中影响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工作,“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不多,表现懒惰,不思进取,对“思政课”课程不作全面了解和把握,缺乏思考,上课只停留在教材层面。总之,由于“思政课”教师在认识上和工作态度上存在问题,致使“思政课”教学计划要么是纯主观的东西,要么是照搬教材上的内容,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制定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计划的方法
  
  通读教材法制定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计划,首先要阅读教材、教学大纲等,明白教材的基本意思,找到教学大纲规定应掌握的内容,弄清“思政课”教材的基本思路,把握“思政课”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具体而言,阅读教材有三种方法:(1)逐字逐句阅读法。这种阅读方式的特点是书的内容会全部浏览完毕,其缺点是时间拖得很长,领悟教材思想的效果不十分明显。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如果任教多年,不宜采用这种阅读方式,因为这样其思想反而会受到教材里非关联内容的束缚。(2)跳跃式阅读法。是指有选择地阅读,带着问题阅读,使教材内容与思考的问题联系起来,这样阅读会使注意力高度集中,把握教材内容更准确。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教师多采用这种方式。(3)重点、难点问题阅读法。即以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线索进行阅读,使教材内容能更迅速地进入视野,思考重点和难点问题,领悟教材内容。熟悉了教材并不意味着教学计划就制定好了,在熟悉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琢磨与现实联系紧密的内容。教学计划一方面要重视教材的理论,另一方面要突出实践活动的内容,这样的教学计划才是科学的,才会对教学有指导作用。
  联想思考法在制定“思政课”的教学计划时,首先思考的不是如何把这门课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而是思考这门课程对学生有哪些作用,能解决学生哪些思想、知识、能力、素质等问题。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不受教材束缚,而是根据学生的思想文化基础和专业以及学生毕业后就业等特点确定教学计划的内容,凡是与学生实际联系紧密的内容就重点介绍,在教学中穿插学生讨论、写论文、到教学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如果“思政课”教学计划全是理论讲授,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肯定是不受欢迎的。
  删繁就简法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特点是理论性、抽象性很强,内容多,涉及面广,表现为观点繁杂、理论抽象。高职院校学生喜欢活动、参与,接触面广,获得信息很多,特别是网络对学生诱惑力很大,学生觉得教材上讲的没有网络上新鲜、丰富、生动,网络的特点是摆出事实,让大家评价、讨论,而教材是“一言堂”,并且介绍理论多,讲客观事例少。因此,在制定“思政课”教学计划时,必须把教材上繁琐的、对学生没有作用的内容删除,对高职院校学生只要讲清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联系和发展观、认识论原理、唯物史观等就可以了,至于阶级、国家、革命等可以忽略不讲。并且每一个原理也不必“小而全”,如讲物质观,只要学生掌握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思想就可以了,至于不同思想派别对物质的不同看法可以删掉。“思政课”教学计划围绕“对学生有用”的中心才能具有实效性。
  学生参与法一般说来教学计划都是由教师制定的。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形势和学生情况的变化,教学计划由教师制定不完全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些教学计划完全脱离了学生的需求,没有实效性。“思政课”教学计划可以由以教师制定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自己先拟定一个大致的教学方案,例如准备讲授哪些内容,哪些内容由学生讲解,哪些内容由学生讨论,哪些内容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然后在第一堂课交给学生讨论,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让每个学生拟定一份该门课程的教学计划,课堂上完成不了就由学生在课后完成。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举例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计划是“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的总体安排,其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的与要求、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进度、实践教学、考试与考核等。以下是高职院校《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计划。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向高职学生传授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使高职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掌握邓小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了解我国宪法与基本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内容,充分认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增强法制观念和责任感,正确行使公民权利,严格履行公民义务,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成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教学重点与难点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批判无政府主义观点,将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与教材上的知识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基本课时34节,法律基础理论讲授30课时,法制宣传活动2课时,疑难案件讨论2课时。
  教学内容第一讲:法的基本理论(共6课时)。法的概念,法的产生和发展,法的渊源和基本类别,法律规范;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和本质,社会主义法与政策、道德的关系,社会主义法的作用,社会主义法的制定和实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依法治国的涵义与措施;邓小平的民主法制思想。通过介绍法律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线索,揭示法律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认识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等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通过讲解法律的概念揭示其特征,帮助学生掌握法律规范和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与联系,在思想上树立起法律的权威观念。通过介绍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与实施,提高学生对加强法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同时理解法制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第二讲:我国现行主要法律(共20课时)。介绍宪法、行政法、民法、企业法、税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刑法、劳动法、诉讼法和仲裁法。通过讲解和介绍宪法,使学生了解宪法是民主制度的产物,帮助学生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和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树立国家主人翁精神。通过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重要法律,帮助学生了解其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培养学生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意识。第三讲:法制观念(共2课时)。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制观念,通过讲授树立法制观念意识的重要性、必要性与方法,使学生懂得要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就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第四讲:常用法律文书制作(共6课时)。介绍起诉状、上诉状、答辩状、申诉状、申请书及其他重要法律文书的制作。通过学习法律文书的制作,使学生学以致用,正确解决可能碰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教育学[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6.
  [2]柳礼泉.“两课”教学法研究与述评[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王继辉(1965—),男,湖南衡阳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与学生管理工作,研究方向为马列主义理论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文章采用有限元接触算法,分析了某500kV直线塔导线挂点,给出了几种不同构造形式的挂点各个构件内力的分布规律。建模和分析方法对类似的结构计算和优化有一定参考价值。
摘要:会计模拟实验是财会专业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模拟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模拟实验的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致使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会计模拟;实验教学;操作能力    会计模拟实验可分为手工模拟实验和计算机模拟实验。会计模拟实验是模拟实际业务,要求学生以一个会计的身份,从审核原始凭证开始,通过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到进行财务分析,按规范化的会计
在长距离、大隧洞混凝土衬砌施工中采用全断面针梁式钢模台车进行隧洞混凝土连续施工,具有衬砌施工节奏快、工程质量好、施工安全度高、施工成本低等优点,文章介绍新疆大山口二
文章阐述在缅甸太平江水电站围堰洪水施工中,根据当地山区河流洪水特点和施工条件,合理布置,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了快速截流和围堰的优化施工,取得良好效果。
龙滩水电站700 MW全空冷式水轮发电机组结构布置简单、安装维护方便,文章结合龙滩水电站3年的运行经验,阐述了该电站水轮发电机结构特点,以龙滩水电站6号机组为例,介绍了全空
进度控制的目标与投资控制、质量控制的目标是对立统一的,一般说来,进度慢就要增加投资,工期提前也会提高投资效益;进度快可能影响质量,而质量控制严格就可能影响进度;但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