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些“批判” 多些“同情”——《兰亭集序》主旨新探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bb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常认为王羲之撰《兰亭集序》批判虚妄思想,而实际上王羲之对虚妄思想的态度是耐人寻味的:既承认虚妄思想是“虚诞”和“妄作”,但又没有抛弃这种思想.他在诗歌中表现出对虚妄思想的顺应,在《兰亭集序》中则对此流露出反思.他反思自我与虚妄思想之间时即时离的关系,目的在于暗示后人从《兰亭集》非理性的诗歌中,读出深藏在文字背后的诗人们集体的痛苦感,并由此感悟出虚妄思想的理性价值.因此,对于《兰亭集序》,与其站在文章之外对时人进行“批判”,不如以作者和时人为出发点,尝试“理解”其明知虚妄但还要坚持的无奈.
其他文献
地方非物质文化中的传统工艺、民间文学、戏曲唱词与学生审美能力、语言智能、情感表达均密切相关,在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程的今天,非物质文化理应成为语文课堂重要的教学资
“倾听”能力是人的重要素养,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明确要求.一些教师对“倾听”教学进行了积极探索,但由于相关课程知识的匮乏,对倾听的类别、倾听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