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p95869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尊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知识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通过自己的学习"学会"的,学生亲历知识的过程,从中发现知识。科学学科的特点就是观察和实验。观察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对自然生活实际的观察,从中发现事物的规律,认清事物的本质。可见,学生观察能力的强弱,对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从科学学科的特点出发,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科学学科特点; 观察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148-02
  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的知觉活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生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观察实验等来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科学思维活动的"加工",来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当然,也可以先理解科学的结论,然后通过观察来验证这些结论。学生通过观察,就拿到了通往知识之门的钥匙,就能把摆在人们面前的形形色色的现象带进科学王国,去探究规律,发掘特点认清实质。
  科学学科的特点就是观察和实验,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我在上课时曾有意作过这样的实验:老师拿起盛着硫酸的试剂瓶,把瓶盖取下,放在桌上,然后,往试管中倒硫酸溶液,倒完后,又盖好瓶盖。整个操作过程在全体学生的观察下静悄悄地进行着。这时老师突然提出两个问题:①刚才倒硫酸时,试剂瓶的标签朝着什么方向?对不对?为什么?②瓶盖是怎么放的?对不对?为什么?对这两个很简单的问题,回答大致有三种:第一种,要求老师再重新操作一遍,因为事先不知道老师要提问,所以没注意观察。第二种,观察到了老师倒硫酸溶液时,试剂瓶的标签朝下,没有对着手心,瓶盖也没有倒放,但由于实验知识没学好,所以不知道对不对。第三种,不仅观察到了老师的整个操作细节,而且正确地指出了老师操作中的错误和害处。可见,对同一个实验,由于观察能力的不同,通过观察达到的效果大不一样,有些学生虽然亲历了知识,但无收获。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尊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亲历知识的过程,从中发现知识,但由于学生观察能力的薄弱,无论是得到知识的过程还是得到知识的结果,都是被动的,都和新课程强调的以生为本的概念相背。所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非常迫切。
  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 培养学生的有意观察
  科学中的观察和平时说的看见是有一定的区别,通常说的看见是指无意观察。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时每刻都要看到许许多多的现象,但对这些现象或事物恐怕是视而不见。我们每天过马路,天天要看到交叉路口的红绿灯(假如是竖排的),如果要问上面是什么颜色,下面是什么颜色,能回答的不会很多。科学中的观察是有目的的,针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观察,这样,才能发现事物的奥妙,认清事物的本质。
  科学研究或探究中,观察的对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自然现象生活实际的观察;另一种是借助于实验对科学现象的观察。这两种观察其对象虽然不同,但其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找出科学现象的规律或得出结论,为人类服务。
  1.1 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科学最初是建立在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基础之上。古代,许许多多的现象人们无法解释,只得借助鬼神去解释。就像对月食的解释是天狗吃月亮。一些哲学家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推演之后,得出一些简单的规律。例如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月面出现的圆形地影推论出地球是个球体,这是人类第一次以科学的眼光探讨地球的形状。对于青少年而言,自然界的许多现象时刻摆在面前,只是没有进行有意观察和进一步的分析探究,也就不知道其原理和实质了。科学新课程强调科学与生活,科学与社会,科学与自然的联系。科学课程研究对象广泛,使得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找到可供观察的实例,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体温的控制"课之前,先给学生布置下任务,让学生测量自己一天内不同时段的体温,并用画图表示出来。并且故意把这节课调到体育课之后,充分利用学生刚获得的亲身体会,使他们在讨论和交流中学习,学生从头至尾专注于问题,在发自内心的支配下,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学习了物态变化后,引导学生留意日常生活中露、雾、白气、霜的形成,冬天窗玻璃上的水珠是在外面还是在里面,冰箱的工作原理;学习了气压后,研究输液器的工作等等。这些观察不仅使学生能顺利地获得知识,而且可以发展学生观察能力,有助于在未来工作中去发现,去创造。
  1.2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自然现象不会总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要找出一些现象和规律,就得通过实验,创造一个对人们要研究对象或课题观察的机会,让人们借助仪器,进行直接或间接观察。所以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中的许多规律、定律、结论,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离开了实验,科学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作为学生,要想继承这些自然科学的成果,要想真正学会它,同样要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通过精心的实验,高效地重复前人所进行的通向成功的类似观察,再经过思考,可以迅速地得出结论。所以,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是主要的。课堂中的实验观察有两类:一是演示实验;二是学生实验。这两类实验观察都有非常清楚的目的。
  先谈演示实验。例如,将固体的金属钠放入水中,观察到钠浮在水面,与水发生反应非常剧烈,变成银白色闪亮的小球,小球在水面上不断的游动,而且越来越小,反应完成后,滴入无声酚酞试液后溶液变红色……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通过思考,从观察到的现象之中,可以学到以下新知识:钠的密度比水小(钠浮在水面上);钠和水是放热反应(反应激烈);钠的熔点比较低(反应过程中被熔成液态,又由于表面张力而成球状);钠和水反应生成了气体(小球在水面上不断的游动);钠和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滴入无声酚酞试液后溶液变红色)等等。可见,通过对金属钠和水反应的观察,学生认识了钠的一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该反应现象很多,容易遗漏,如果学生观察目的不明确,抓不住关键就只知道好看,别的什么也不会,纯粹是外行人看热闹,如果学生观察目的明确,那他们在观察时就能马上抓住关键,从而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而是内行人看门道了。   不少优秀生表现出了很强的观察力,这与他们在观察时目的性强有着直接的关系。优秀生注重预习,他们在上课前对知识就已经有所了解,在老师做演示实验时,对别的学生讲是为了获得新知识,而对优秀生则是为了验证自己新理解的知识,是为了丰富感性知识,所以他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最重要、最关键的现象上。
  再谈学生实验。有些学生动手做实验时观察目的非常明确,对实验的全部操作程序和应当看到的现象十分清楚,所以很少看书,便能独立地一边操作、一边观察并随时做观察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因此每次实验都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也有不少学生观察目的不明确,计划不具体,所以观察效果很差。他们走进实验室,还不知道要做什么实验,不知道观察什么现象,更不知道如何通过实验操作来达到观察的目的。往往一边看着书,一边操作,看一步做一步,这种抓中药式的实验法,收效甚微。他们观察目的不明确,糊里糊涂地走进实验室,又糊里糊涂地走出实验室,这也正是他们学不好科学的重要原因。例如欧姆定律实验和测小灯泡的电阻实验中,电路的连接虽然相同,但实验的目的不同,实验观察的重点也不一样,一个是得出I与U、R之间的关系,一个是计算R的值。如果学生观察目的不明确,那滑动变阻器的调节就不会,实验的过程就不会,实验的结果就得不到,实验就没收获。
  在上述两类观察活动中,如果观察目的非常明确,在观察时就容易抓住关键的现象,对现象的感受也会更深。因此,老师要经常把学生的观察引导到目的性明确的有意观察上来。
  二. 培养学生精确细致的观察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要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细致的态度。科学本身是一门精确细致的学科,科学规律或结论必须经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得出,稍有偏差,将会导致结论的错误,使得实验前功尽弃。例如,在运动和力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实验用手推橡皮,大部分学生实验后观察到:用力推,它就运动;停止用力,它就停下来。从而得出,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这正是亚里斯多德的错误观点。如果观察仔细的学生,会发现停止用力后,橡皮还会运动一段距离。再联系生活实际会发现踢出去的球,推出去的车,射出去的子弹等等这些物体,在力的作用停止后还会继续运动,从而证明亚里斯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科学的观察不应该是肤浅、低级、原始的观察,而是深入、精确、细致的观察,只有这样才不会让有价值的东西滑过。
  深入细致的观察,还表现在要尊重学生的探究,给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时间、空间和机会,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在一次课堂实验探究"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大部分的学生都得出了相同的磁极互相排斥,不同的磁极互相吸引的结论。这时,突然一位女生一边举手一边说:"老师,我发现书本上说的同名磁极互相排斥的结论是错误的。"突然的一下把老师也搞懵了,但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老师让学生把她的发现再展示一边。她让两个条形磁铁的N级相对,但在两个磁极之间再放一枚一元硬币,当她用手拖动一条磁铁时,另一条磁铁也跟着移动。"这个现象不就是说明同名磁极互相吸引吗?"当时老师还没有反应过来,班上的一位男生解释说:"因为每个磁铁都能吸引一元硬币,当三者放在一起时,硬币与磁铁的相互吸引力大于两个磁极之间的排斥力,所以能相互吸引。"先不管学生的结论和解释是否合理,学生通过实验,经过认真细致的观察,敢于向书本的结论提出质疑,这正是我们一直要追求的科学精神;正是新课程强调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
  三.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观察能力的获得,依赖于良好的观察习惯。良好的观察习惯是科学观察的前提条件,是优秀的学习习惯之一。
  3.1 要认真记观察笔记。在观察的过程中,认真细致的记录,这是观察的延续和补充。为什么要把观察到的现象认真地记录下来呢?因为观察得到的感性认识不一定能立刻上升到理性认识,原因如下: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低,观察到的感性材料不多,还需要继续积累,因此,需要把观察所得先记下来,以便将来进一步研究时使用;再说有时观察到的现象很复杂,数据很多,光凭记忆很不可靠,所以先记下来以备后用。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从1936年1月1日开始记气象观察日记,一直记到1974年2月6日(逝世前一天),天天坚持记,一共记了40多本,这些观察记录成为气象研究的宝贵资料。
  另外观察记录一定要真实、准确。有的学生实验时不能忠实地记录观察结果,这是一种极不严肃的学习态度。赫胥黎说:"我要做的是叫我的愿望符合事实,而不是试图让事实与我的愿望调和。你们要像一个学生那样坐在事实面前,准备放弃一切先人之见,恭恭敬敬地照着大自然指的路走,否则,就将一无所得。"这话讲得极有道理,对待观察记录就应该抱着这种科学的态度。如果发现观察的结果与预期的不一样,那正是新的学习的开始,要仔细查找原因,进行分析、比较,改进实验,直到彻底搞明白为止。
  3.2 要多动脑思考。我们知道,哈雷彗星是由英国科学家哈雷在17世纪发现的。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对它进行了长期的观察,从公元前613~公元1910年的两千多年中,有31次珍贵的记录,根据这些全面的观察材料,不难发现:我们祖先每次观察到的彗星形状都十分相似,每次彗星出现的时间间隔均为76年,因此,看到的应是同一颗星。可惜,历史上没有这种重大发现的记载,结果这样重大的天文发现,被善于根据观察材料进行思考的后来人哈雷所揭示。恩格斯谈到思维在观察中的作用时说:"除了眼睛,我们不仅还有其他的感官,而且有我们的思维活动。"思维活动不但贯穿在观察的全过程,还要延伸到观察之前和观察之后。 观察之前,要确定观察对象、观察目的以及观察计划、步骤和方法,这些要通过思维活动来完成。观察过程中,对出现的各种现象,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应当对观察中出现的每一种变化(现象),都打个问号,力求做出科学的解释。在观察结束后,面对一大堆观察结果,要继续思考。
  总之,观察在科学研究或探究中是十分重要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就等于打开了通往科学的大门。
其他文献
【摘要】如何评价一节好语文课,长期以来,由于旧的教育教学理念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因此,旧的评价标准与新的评价标准有着很大的差异。当下,新基础教育,新的教学理念,应该有新的评价标准。我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有六个方面:一是应该带领学生在课堂上深情地读书;二是应该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说话;三是应该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工整地写字;四是应该启发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地思考;五是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恰当地表演;六是应该引
一、明确学习目标  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产生达到目标的动力,学习汉语也是如此,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才能积极地,快乐的投入学习。因此,汉语教师首相应该解放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明白我国是一个多名族的国家,汉语是我国的国语,要想走出和田,走出新疆,面向全中国就必须学习汉语。除此之外,汉语教师还应该是学生明白,汉民族确实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他们掌握着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有着
一、培养自己动手的能力  在生物学习当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品质是很重要的。因为学生有了思维的独立性品质,才能敢怀疑,敢发问,敢思考,敢想象。一个人的专业知识再丰富,学识再渊博,如果他没有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那么,这样的人只是一个庸才。一个人的思维品质很重要,良好思维的其他品质,诸如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等同样重要。善于思考的人需要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善于学习的人应该
【摘要】兴趣是中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催化剂。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找准切入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让学生体会成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与参与欲,才能有效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化学 ;学习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147-02  兴趣是人们从事某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