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的诗意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nyu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中国历代的画家们用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记录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明,为世界描绘出神秘而迷人的中国形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中国画的关系密不可分。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物质载体。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国画;隋唐;五代
  中国历代的画家们用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记录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明,为世界描绘出神秘而迷人的中国形象。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中国画的关系密不可分。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物质载体。
  中国画不仅在使用绘画工具上独具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在主题上也时常反映和呈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内容和元素。历代中国名画家们乐此不疲地徜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里,从中寻找绘画的灵感,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片段中捕捉艺术瞬间的美好和感动,为我们留下了记录中国人文化和生活的点点滴滴,为中国文化的繁衍、生息和发扬、传承谱写出一个又一个华美的篇章。隋唐五代时期的中国画作品就很好地诠释了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隋唐五代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发展极为辉煌、璀璨的时代和阶段。在此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间交往更为密切,艺术也融合了许多开创性的方法和形式,美术的分科越来越细,山水、花鸟、人物逐渐分类,中国也初步建立起自我的文化系统和文化体系,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吸引许多外来民族膜拜和学习。中国绘画作品很好地记录了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气象。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作品《步辇图》是唐代宫廷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表现的是唐太宗会见吐蕃王松赞干布使臣禄东赞的场面。“画幅右面是坐在步辇上的唐太宗,被九名肩抬步輦和掌扇的宫女簇拥着,画幅左面是身着小团花衣、拱手致意的禄东赞,他被典礼官引见给太宗皇帝。”为我们重现了中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历史事件,而步辇、掌扇、旌旗、冕旒、青衣、朱裳、曲领、蔽膝、大带、朝鞋等中国传统生活饰物在画面里描绘得栩栩如生。画家用春蚕吐丝描勾勒人物,设色以中国传统的青黛、土红、银粉、石青等矿物质颜料为主,色彩鲜艳。整个画面活泼、喜庆、祥和、威严,是一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美术作品。
  同时代的仕女画家张萱留给我们的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亦是两幅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表现的是三月三暮春时节杨贵妃姐妹骑马踏春的场景。整个画面设色明丽,表现出皇室贵族富贵骄纵的生活场面。“上巳节”又称“女儿节”,是纪念黄帝的节日。古时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语。《论语》有云: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周礼》也曾记载: “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汉刘歆在他的《西京杂记》里云:“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个节日都要出门踏青、春浴、临水宴饮。如《周礼-春官·女巫》云“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后汉书·周举传》云“六年三月上巳日,商大会宾客,宴于洛水”,《后汉书-礼仪上》云“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等等。这些作品都对中国“上巳节”有所描述。而画家张萱则通过画笔来描绘,让我们能够看到历代画家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颂。
  《捣练图》“全卷共分三段,开始一段四个妇女在捣练,最末一段是把练扯直、熨平,中间一段是络线、缝制”,再现、还原了中国传统的捣练、熨练等制作布帛的技艺全过程。它让我们观赏到古代中国人的真实生活情境,也让我们对“捣练”这一传统文化现象有了深刻而直观的了解。
  唐代画家韩滉的《五牛国》是现存中国古代唯一一幅以牛为主题的中国画作品,也是中国传世名画中最早的一幅纸本作品。“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李日华《六研斋笔记》:‘虽着色取相,而骨骼转折筋肉缠裹处,皆以粗笔辣手取之。如吴道子佛像衣纹,无一弱笔求工之意,然久对之,神气溢出如生,所以为千古绝迹也。’”“元代画家赵孟颊: ‘五牛神气磊落,稀世名笔也。’”画中描绘了五头角度各异的牛,整体形态生动,线条道劲,略施晕染。“画中的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一俯首吃草,一翘首前仰,一回首舔舌,一缓步前行,一在荆棵蹭痒。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外,别无其他衬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画家将自己比喻成牛,五头牛中只有一头牛头系红绳,表明已经是作为农耕之物为人民服务。此时的牛失去了自由和快乐,被赋予了另一种期望和价值。韩滉通过牛的形象来喻示自己人生的不同境遇,表达为官前后心态的变化,到后来牛被赋予“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中国为官之道和为官精神。而有些专家认为:“五牛喻指自己兄弟五人,以任重、勤劳、温顺的牛的品性,表达爱国忠君的真情实感。而史书中记载,韩混就任宰相期间非常注重农业的发展。他以牛为画题,也很可能含有鼓励农耕之意。”但是,不管是什么解释与理解,我们都可以发现牛的形象已经完全被赋予了勤劳、能干的中国文化内涵和寓意,作为中国人的一种精神和情感寄托融入文学和艺术作品中。
  眼下挖掘和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中国画作品也是越来越少,能够描绘和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凤毛麟角。如何继承、如何解读中国传统文化,这正是现代艺术家们应该反思的问题。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文明骄傲,在继承自我文化遗产的同时,探索如何用具有时代气息的绘画语言,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远历史。完全抛却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追逐、附庸和复制他国文明和文化是不可取的。唯有深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中国画之间的关系和内涵,才是当代中国画唯一的出路。
其他文献
十六、篆书的结体一间距匀称  篆书属于正书类,和楷书、隶书一样。篆书在结体上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间距匀称。也就是要求一字中笔画(线条)之间距离应当疏密一致,如体操队列排列,也好比画表格一样。横向的各笔画(纵向的线条)的间距应当尽量均匀,纵向的各笔画(横线)之间亦应大体均匀一致。当然,在不同字中,笔画线条有多有少,笔画(线条)多的整体较密一些,笔画少的则整体要疏朗一些。篆书中,与楷书的笔画匀称
期刊
一  自唐代中期颜真卿创立“颜体”书风之始,中国书法由“王体”秀媚劲挺的一枝独秀一变而为雄浑与秀媚双峰并峙的格局。无论是在用笔、结体等技法层面,还是在审美诉求、艺术旨趣和书法理念上,“颜体”都是迥异于“王体”的另一个体系。“颜体”开拓了书法艺术的新境界和审美视野,与以王羲之为代表的“王体”审美体系恰好形成优势互补,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书法艺术宝库。唐代以后,卓然有成的书坛大家,远至宋代的苏东坡、蔡襄,
期刊
张寿民  生于1909年,卒于1998年。山东省莱芜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泰山专署秘书、视导室主任、研究室主任;新中国建立后受山东省人民政府委派,到沂蒙地区创办沂蒙乡村师范学校和沂水师范学校;1954年任临沂师范学校校长;1959年任临沂师专副校长;1981年后任临沂教育学院顾问,致力于沂蒙地区师范教育工作,为临沂地区的教育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说起张寿民先生,他在临沂乃至
期刊
1978年出生于江苏武进,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室内建筑师,江苏省室内设计学会理事,常州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先后获“常州科教城优秀骨干教师”“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常州工程学院艺术类学术带头人”等称号。从事设计与美术教学与创作,书画作品曾在《艺术百家》《文艺理论与批评》《艺术与设计》等杂志发表,主持江苏省哲社课题两项: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常州画派左氏家族四代才女
期刊
内容提要:中国山水画在明末清初时流派纷呈,萧云从是姑孰派开创时期的关键人物。他积极投身于大自然的真山真水中,孜孜不倦地从事艺术事业,在师古和创新上独具一格,在艺术上广取宋元之精华。萧云从广采博取,而非仅仅取法一家,从而创作出一系列表现家乡秀美山川的作品,影响了众多后世画家。关键词:萧云从;姑孰派;出世;隐逸  一、萧云从与姑孰派  萧云从,字尺木,号无闷道人,安徽芜湖人,是姑孰派的奠基人。萧云从出
期刊
周庶民  现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业建设委员会青少年工作部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常务理事、重庆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重庆开明画院常务副院长等。多次参与全国书法展览、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等活动评审工作。作品曾入选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首届行书大展、全国干人干作书法大展等,并获全国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提名奖)、中国西部书画大赛一等奖等奖项。作品被收入《中国书法年
期刊
溥心畲  生于1896年,卒于1963年。号署西山逸士,清宗室,恭亲王奕诉之后。幼喜艺事,诗词、书法秀逸出尘。曾任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1949年去台北,曾任教于台北师范大学。兼擅山水、人物、花乌、走兽及书法。山水以“北宗”为基,润以“南宗”笔法;书法以草书为长。昔时与张大干并称“南张北溥”,又与吴湖帆并称为“南吴北溥”。传世作品有《溪舟弄笛图》《秋山楼阁图》《抱琴访友图》等。著有《四书经义集证》《
期刊
面对当今浮躁的社会和纷杂的书坛,李根先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学书的道路上,坚持将临帖、悟道和实践相结合,数十年如一日,精研书艺、笔耕不辍,逐渐形成了笔势强健、变化丰富、洒脱奔放、纵横险绝的艺术风格。  李根自幼受曾祖父的影响喜爱书法,初习唐楷,后习行草,以二王为基调参张旭、怀素、黄庭坚笔法,博涉多优,故结体险绝而不狂野,疏密搭配得宜,行气疏朗有致气贯长虹。在整体布局上,注重线条的长短、俯仰、方圆
期刊
编者按:2018新年伊始,安徽美术出版社联袂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凡10册,含宋拓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明拓《曹全碑》《孔宙碑》等经典法帖。这些馆藏法帖均为首次面世,或为宋拓,或为明拓,或为原作墨迹本。其中《孔宙碑》明拓本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拓本,《怀仁集王书圣教序》是北宋早期拓本,《史晨碑》是明代早期拓本,《九成宫
期刊
胡庆恩  字现明,别署圆知堂、覃光精舍主者,河北沧州南大港人。书法学硕士、艺术学博士学位分别攻读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任教于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曾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等奖项。  来西安匆匆两年余,经历和感受却仿佛弥漫成二十年、两百年,甚至更久远。这是不是长安文脉温养下的气机发动之象?自己当然没资格给自己评判。去年两度畅快的冬雪,现下校园里“远近瞻望,无处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