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宋泽(2000.12-),男,辽宁大连人,汉族,大连市庄河市高级中学高二11班在校学生。
名相赵普曾喟叹:“半部《论语》治天下。”翻开《论语》,仿佛又见那以匡正天下为己任的浩然君子。他遥望着,他行走着,终究改变了一个时代。
(一)
他出生时,阳光普照。他于金光中酣然,鳳鸟齐飞来贺,他眉目修长,小嘴一撇,睡得独自安详。
他似乎生性就如此淡泊,不留恋,不贪想。他拒绝了季氏的邀请,旁人只道孔丘不懂世故,白白浪费了名利。他却只捋须注视着天地:“该来的迟早会来,不是今天就是明天;躲得过明天,也逃不过后天。”他如同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一般高贵而纯粹。
他用一双深沉的眼睛凝视着神州大地。
他曾见过许多城池。或华美精巧,或巍峨磅礴。四海无战事,丁壮在南冈。而如今,那些风格迥异的城池却变成了这般模样:高耸的城墙斑驳着刀光剑影,百姓惶恐而麻木地于青天白日下穿梭。——他们习惯了战争,也习惯了在故土上流亡。
他忧切地望着天边。乌云压顶,雷霆万钧。他的目光柔软而坚定。他遥望着苍生,想要为黎民找一个渡口——一个能彻底改变这个混乱时代的良方。
他兴办私塾,启迪民智;游历各国,推行仁道;广纳弟子,传承立说。他用双眼遥望华夏大地,他用双脚丈量人心沉浮。他一面思考着战乱根源与济世之道,又一面亲身实践,蓄养浩气以成利剑。
他被一心称霸的君主抛弃,被自命清高的隐士讥讽。乱世中在哪里还有他要找的归路呢?
(二)
他相信宿命。
什么是宿命?王室衰微,诸侯称霸算命否?礼崩乐坏,时局动荡算命否?食野之苹荒芜,百姓流离失所又算命否?否者,他又从何而来?
时光飞逝让他觉得一切仿佛还在昨日,那为何他现在身处天涯?纵然昨日春光浮动,今日却已雪霁霜寒。五更天微亮,边塞鼓声渐壮,河水映着星影,于波光粼粼中荡漾。远方马蹄嘶鸣,他举目遥望,茫然心慌;他侧耳倾听,夷歌四响。天涯到故乡有多长?理想与现实究竟多远?不过生死一际。不过两鬓秋霜。
生时寂寥,死亦安详。
归去谓之成就,世间再无孔丘。
(三)
他留下的那部《论语》指引着渡口所在。
孔子穷尽一生找到的渡口,也许就从“责任”中来。他心怀苍生,以济世为己任。看似无畏的旅途却充满了“徘徊”的坚定。遥望苍生方知责任重大,人人只道浩气,却不知那浩气是悬在崖壁之上。正因它历经挣扎,历经千辛万苦、烈火淬心才得以保全。所谓责任,故言其行。正因这一份浩气守正的仁道,使一个士人的悲悯得以流传千古;正因这一份对苍生的责任,使我泱泱华夏文明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绵延不绝;正因这一次“虽千万人吾往矣,吾尽余生之力求索”的实践,使“仁爱”精神坐标得以确立。至此,王道之始,而我华夏子孙则永享泽被,传之万代不绝。
斯人已逝,吾辈当奋苦。“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遥望苍生疾苦,自许不负肩上重任。他们也曾犹豫徘徊,但最终仍是选择了孤勇前行,将艰难困苦日夜打磨,铸之以浩然正气百炼成锋。故改林伯渠一句诗谓:“遥望苍生磨一剑,人生浩气走千山。”吾辈当潜心为学,养浩然正气,肩时代重担方可不负朗朗青天。
我愿做被蛟龙困住的英雄,在那喧闹的十字路口,我愿去想哪个选择更符人性之大善。前路漫漫,为何求索?我自有乾坤为证,厚土为鉴,心向光明,自当素履以往。
名相赵普曾喟叹:“半部《论语》治天下。”翻开《论语》,仿佛又见那以匡正天下为己任的浩然君子。他遥望着,他行走着,终究改变了一个时代。
(一)
他出生时,阳光普照。他于金光中酣然,鳳鸟齐飞来贺,他眉目修长,小嘴一撇,睡得独自安详。
他似乎生性就如此淡泊,不留恋,不贪想。他拒绝了季氏的邀请,旁人只道孔丘不懂世故,白白浪费了名利。他却只捋须注视着天地:“该来的迟早会来,不是今天就是明天;躲得过明天,也逃不过后天。”他如同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一般高贵而纯粹。
他用一双深沉的眼睛凝视着神州大地。
他曾见过许多城池。或华美精巧,或巍峨磅礴。四海无战事,丁壮在南冈。而如今,那些风格迥异的城池却变成了这般模样:高耸的城墙斑驳着刀光剑影,百姓惶恐而麻木地于青天白日下穿梭。——他们习惯了战争,也习惯了在故土上流亡。
他忧切地望着天边。乌云压顶,雷霆万钧。他的目光柔软而坚定。他遥望着苍生,想要为黎民找一个渡口——一个能彻底改变这个混乱时代的良方。
他兴办私塾,启迪民智;游历各国,推行仁道;广纳弟子,传承立说。他用双眼遥望华夏大地,他用双脚丈量人心沉浮。他一面思考着战乱根源与济世之道,又一面亲身实践,蓄养浩气以成利剑。
他被一心称霸的君主抛弃,被自命清高的隐士讥讽。乱世中在哪里还有他要找的归路呢?
(二)
他相信宿命。
什么是宿命?王室衰微,诸侯称霸算命否?礼崩乐坏,时局动荡算命否?食野之苹荒芜,百姓流离失所又算命否?否者,他又从何而来?
时光飞逝让他觉得一切仿佛还在昨日,那为何他现在身处天涯?纵然昨日春光浮动,今日却已雪霁霜寒。五更天微亮,边塞鼓声渐壮,河水映着星影,于波光粼粼中荡漾。远方马蹄嘶鸣,他举目遥望,茫然心慌;他侧耳倾听,夷歌四响。天涯到故乡有多长?理想与现实究竟多远?不过生死一际。不过两鬓秋霜。
生时寂寥,死亦安详。
归去谓之成就,世间再无孔丘。
(三)
他留下的那部《论语》指引着渡口所在。
孔子穷尽一生找到的渡口,也许就从“责任”中来。他心怀苍生,以济世为己任。看似无畏的旅途却充满了“徘徊”的坚定。遥望苍生方知责任重大,人人只道浩气,却不知那浩气是悬在崖壁之上。正因它历经挣扎,历经千辛万苦、烈火淬心才得以保全。所谓责任,故言其行。正因这一份浩气守正的仁道,使一个士人的悲悯得以流传千古;正因这一份对苍生的责任,使我泱泱华夏文明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绵延不绝;正因这一次“虽千万人吾往矣,吾尽余生之力求索”的实践,使“仁爱”精神坐标得以确立。至此,王道之始,而我华夏子孙则永享泽被,传之万代不绝。
斯人已逝,吾辈当奋苦。“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遥望苍生疾苦,自许不负肩上重任。他们也曾犹豫徘徊,但最终仍是选择了孤勇前行,将艰难困苦日夜打磨,铸之以浩然正气百炼成锋。故改林伯渠一句诗谓:“遥望苍生磨一剑,人生浩气走千山。”吾辈当潜心为学,养浩然正气,肩时代重担方可不负朗朗青天。
我愿做被蛟龙困住的英雄,在那喧闹的十字路口,我愿去想哪个选择更符人性之大善。前路漫漫,为何求索?我自有乾坤为证,厚土为鉴,心向光明,自当素履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