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品德教育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教育的内容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这样,就出现了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两层皮的尴尬局面,品德教育成了苍白无力的空洞说教。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
生活化的品德教育模式就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而开展的品德教育,就是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新时期儿童为目标的品德教育活动。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整合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等各方面的教育资源;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教育的基础,教育的内容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新时期对儿童品德的要求和儿童成长的内在需求。这样的品德教育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生活情境,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有知,有情,有意,有行,能够真正构建学生的良好品质。所以,在品德教育中一定要立足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创设一种生活化的品德教育模式。
一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和事件,不由得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及时解决学生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和情感问题,那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和情感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从正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是自然的,是教师的份内工作,是天经地义的。而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同样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我作为一名班主任,品德教育更是我经常性、一贯性的工作。于是,我在下课的时候经常和他们坐在一起聊天,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他们进行情感的交流。这样,我在进行品德教育的时候就会有的放矢,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生活。
教师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在品质教育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育内容和形式。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做人。把道德教育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道德观念植根于儿童的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例如:在平常的教育中,我注意让学生通过从生活中的具体事情,体验良好的品德对于个人、社会的作用。比如今天回家做一件关心妈妈的事,可以是洗袜子(哪怕只是自己的)、扫地、洗碗、拖地……。其中一个孩子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我自己起床,自已穿衣服,自己去上学,回家自己做作业。多好啊!妈妈的确为我少操了很多心。”
二 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照本宣科教学模式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
如我在教学《社区——我的大家》一课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的小区,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脑中有思考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我生活在社区中,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不能使学生感受到社区有家一样的感觉,因为学生没有亲自去体验。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感受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远亲不如近邻》的小品。学生们观看后先分组交流感受,再让孩子们各抒己见,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从而使学生体会到邻居的重要性,体会到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
三 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儿童的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品德教育产生怀疑,削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品德教育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应是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从而明辨生活中真正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堂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而是培养直面人生的活生生的人。
我在上《集体处处有规则》这一课时,先布置学生在课间自由活动十分钟.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尽量活动的开心。活动结束后,老师随机采访:“你活动的内容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活动,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但有时学生们在认识生活中会遭受挫折,例如教师教育了要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汽车时不要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并回答这样的部题: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总之,要改变品德课形同虚设的现状,最好的办法是实现品德课与生活的整合。在品德教育中,创设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民主、自主的环境中充满兴趣地学习,再加上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唯此,才能使品德课寞正成为学生喜欢的、真实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李克东.改善学习[M].吉林:吉林出版社出版,2001年
[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作者通联:223909江苏省泗洪县石集中心小学)
生活化的品德教育模式就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而开展的品德教育,就是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新时期儿童为目标的品德教育活动。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整合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等各方面的教育资源;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教育的基础,教育的内容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新时期对儿童品德的要求和儿童成长的内在需求。这样的品德教育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生活情境,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有知,有情,有意,有行,能够真正构建学生的良好品质。所以,在品德教育中一定要立足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创设一种生活化的品德教育模式。
一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和事件,不由得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及时解决学生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和情感问题,那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和情感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从正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是自然的,是教师的份内工作,是天经地义的。而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同样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我作为一名班主任,品德教育更是我经常性、一贯性的工作。于是,我在下课的时候经常和他们坐在一起聊天,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他们进行情感的交流。这样,我在进行品德教育的时候就会有的放矢,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生活。
教师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在品质教育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育内容和形式。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做人。把道德教育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道德观念植根于儿童的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例如:在平常的教育中,我注意让学生通过从生活中的具体事情,体验良好的品德对于个人、社会的作用。比如今天回家做一件关心妈妈的事,可以是洗袜子(哪怕只是自己的)、扫地、洗碗、拖地……。其中一个孩子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我自己起床,自已穿衣服,自己去上学,回家自己做作业。多好啊!妈妈的确为我少操了很多心。”
二 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照本宣科教学模式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
如我在教学《社区——我的大家》一课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的小区,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脑中有思考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我生活在社区中,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不能使学生感受到社区有家一样的感觉,因为学生没有亲自去体验。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感受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远亲不如近邻》的小品。学生们观看后先分组交流感受,再让孩子们各抒己见,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从而使学生体会到邻居的重要性,体会到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
三 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儿童的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品德教育产生怀疑,削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品德教育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应是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从而明辨生活中真正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堂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而是培养直面人生的活生生的人。
我在上《集体处处有规则》这一课时,先布置学生在课间自由活动十分钟.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尽量活动的开心。活动结束后,老师随机采访:“你活动的内容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活动,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但有时学生们在认识生活中会遭受挫折,例如教师教育了要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汽车时不要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并回答这样的部题: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总之,要改变品德课形同虚设的现状,最好的办法是实现品德课与生活的整合。在品德教育中,创设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民主、自主的环境中充满兴趣地学习,再加上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唯此,才能使品德课寞正成为学生喜欢的、真实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李克东.改善学习[M].吉林:吉林出版社出版,2001年
[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作者通联:223909江苏省泗洪县石集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