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美的旋律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zheng19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语文教育如果缺乏审美教育,将是贫乏的教育。审美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我们的语文教材荟萃了古今中外的许多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利用语文课本的资源,对我们的学生进行审美意识和情趣的培养和熏陶,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和积极实践的主要内容。那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该如何渗透审美教育的原则呢?
  
  一、反复诵读,让学生领受情感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起来人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
  语文课讲究朗读,朗读的主要功能就是把作者的感情传达出来。它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美感的基本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音,把储存的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使学生进入角色,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直接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在教读诗歌《再别康桥》时,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从体会诗歌外在句式的建筑美到体会诗歌用词的色彩美,用轻柔舒缓的语调、饱含深情的语气带领学生细细品味,康桥如诗如画的美景似乎就在眼前呈现,而学生也自然而然感受到诗人内心对康桥的热爱和留恋。在学习《背影》时,我让学生重点朗读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片段,重点抓住其中几个关键性动词“俯,攀,缩,微倾”等,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揣摩体会父亲年迈体衰攀爬月台的艰难,父亲的一片拳拳爱子之心真是令人动容。在反复的朗读中,许多学生不但被文中的父亲感动了,而且也联想到为自己操劳的父母,有的同学甚至流下了眼泪。读的教育引起了学生心灵的共鸣,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二、用心体会,让学生体察文思美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但具有丰富的情感,而且往往构思巧妙,别具匠心。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还应当积极让学生体会和品味作者写作时的思路和布局谋篇,以便开拓文章的思想内涵、艺术匠心和美学趣味。课文《窗》中,不靠窗病人无视同伴的生命,费尽心机得到靠窗的床位,最后却发现窗外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文章到这里戛然而止。可是不靠窗病人的自私,冷酷,狭隘的内心却表露无遗。文中善与恶、美与丑的鲜明对比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理念,都会对世界观正在形成的中学生的思想产生激烈的冲击。特别是文章的结尾,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俗话说,无巧不成书。这个巧字正体现了文章作者构思的精巧,匠心的别具,充满了美的情趣和享受。
  
  三、身历其景,让学生理解意蕴美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让学生积极入境。所谓入境,就是要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的特定的意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所历,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通过自己的体悟,深入认识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价值,从心里说出一个“好”字,一个“美”字,入境不仅使学生对美的事物从直接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稳定的情感、意志、性格,并使他们所获得的审美经验进而转化为行为的技能技巧乃至理念、信仰、世界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诗歌一开始就给我们勾勒了一副无比广阔的画卷,北方特有的辽阔和空旷给诗歌的发挥留下了充分的空间。诗人的笔触涉及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古今豪杰英雄人物,全诗涌动着毛主席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阔豪情和诗人的浪漫主义气息。读来令人热血沸腾,精神振奋,不由涌起万般豪情。
  
  四、品味鉴赏,让学生感悟语言美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教会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外。还应该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品味炼字的贴切和用语的精妙。可以使学生既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又从作家文笔之中吸取语言的滋养,逐步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绿》一文中,朱自清先生象一个善调丹青的能手,调动了比喻、拟人、联想等多种手法,从各个角度,波澜起伏地描绘了奇异、可爱、温润、柔和的梅雨潭水,把自己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这一片绿色之中。“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招引”与“追捉”这两个词默契得多么好啊!把梅雨潭的绿对“我”的强烈的吸引,把我领略那可爱的绿色的急切心理,融为一体,至此,情与景真象水乳那样难分解了。作者通过比喻不仅描绘了潭水静态的美,“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使作者禁不住产生想抱住她的妄想;更形容了她那动态的美,“她松松的皱缬着,象少妇托着的裙幅……”随着作者的笔触,随着作者感情的波澜,不仅我们的眼前出现了那微微泛起的绿色涟漪,而且我们的指肤间仿佛还能感触到那闪着光亮的绿波的跳动,一种柔和、明快、亲切的感情也会从心头漾起。
  
  五、实践领悟,让学生借鉴文学美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决不能光用教师的范读和讲析去代替学生的朗读和理解,用教师的鉴赏代替学生的鉴赏。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学完了《春》一文后,学生对写景散文的写作有了新的领悟和体会。一年四季,循环轮回。怎样调动精彩的语言化寻常为神奇,范文的引领作用无疑是巨大的。所以在讲读课文后,要适当安排同类体裁、题材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述、结构安排、主题表达方面学习模仿范文,从模仿人手,进而达到独创的层次。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教师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才能让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总之,只有做到美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增强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最终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育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其他文献
2010年是农历庚寅虎年,这里搜集了部分含“虎”字的对联,与大家共赏。  西汉名将李广,被誉为“才气天下无双”的将军。在甘肃天水市南文峰山麓的石马坪,有李广将军之墓,墓碑上有这样一副对联:  树碑今再赋招魂,虎卧沙场  射石昔曾传设羽,鹤归华表  联语高度概括了“虎卧沙场”的飞将军李广的虎姿雄风,使人读之热血沸腾,感慨不已。同时,联语还寄寓了“苦功不负有心人”的深刻哲理。  嘉峪关,在甘肃嘉峪关市
在民族中学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感觉不少少数民族学生在初中一年级阶段学习语文比较吃力,不会学或学不会。经过分析总结,笔者认为,初中一年级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语文存在一些心理障碍。要解决阻碍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语文的障碍,必须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入手,强化基础教学,融洽师生关系,讲究方法,做好心理疏通。  一、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语文存在心理障碍的原因  导致初中一年级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语文出现心理障碍
人的素质,由于先天条件和后天发展的差异,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发展潜能,正因为如此,人才有自己的个性,才能满足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需求。而在以前的作文教学中,视各具个性的学生为一律,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无视学生的差异,扼杀了学生的兴趣、愿望和特长,这种教学背离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违背了学生个性发展的规律。我们提倡张扬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让每个学生的个体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敢于“求异”,不违心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再饱满的内容、再深刻的立意也要通过合适的结构形式表现出来,好的结构应当合理、清晰,富有条理,力求别具匠心。    一、巧作照应,前勾后联,浑然一体    文章中巧用照应,有交代有落实,能够使文章前后勾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前文涉及到的内容在后文中没有着落,这样的内容就是无用的,就如契诃夫所说的:“要是你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那
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材料,里边包含有大量的修辞手法,注意掌握这些修辞手法,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形象而又简洁、鲜明地表达各种思想感情,从而提高自己的汉语表达水平。这里以部分成语为例,介绍其中常见的一些修辞手法。  1 比喻:如:归心似箭、胆小如鼠、洞若观火、望穿秋水、草木皆兵、饱经风霜、逐鹿中原、半路出家……  2 拟人:如:天荒地老、青蝇吊客、天从人愿、形影相吊、莺歌燕舞、天诛地灭、眉飞色舞、风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