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商业模式当成葵花宝典

来源 :中国经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guaig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复杂商业逻辑的简化。必须是先有商业实践,后有成熟模式。只有傻瓜才会关在家里面闭门构思一个完美的模式,然后就等待VC把美金空投下来。
  
  最近因为新工作的关系,老跟创业、风投的朋友打交道。耳朵里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商业模式”(BusinessModel)。
  自从本世纪初.COM泡沫后,人人都觉得这玩意是葵花宝典,是核武器。两个创业者要是碰一块,首先不是问“吃了吗?”,而是问“你是什么模式?”名牌MBA毕业的VC们拷问土鳖创业者,上来就问:“你家的模式有啥特别之处?”媒体也好这个,隔几天就出来一个最佳商业模式评选。
  按照哈佛大学的管理大师波特先生的话,没有不能赚钱的行业,只有赚不到钱的模式(这话就像在说,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只有想不出解决办法的脑子)。所以,商业模式往往被认为是企业竞争的最高形态。此波特虽然不是哈利波特,但他老人家的话应该很对大家的胃口。
  不过,我总觉得,创业者对于商业模式的狂热追捧越来越走向了一个误区。此话怎讲?因为模式说到底,实际上是一种复杂商业逻辑的简化。而现在,很多创业者本末倒置了,急着要用一种简单逻辑驾驭复杂世界。换句话说,就是指望弄到一本葵花宝典,然后统治武林。
  我是相信,先有商业实践,后有成熟模式。这是一个不断试错和做减法的过程,一个从概念模糊到理念清晰的过程,一个面对复杂的商业环境和竞争性的市场,掌握一种你最顺手的方式来获取最大化利润的过程。
  只有傻瓜或者一群傻瓜才会关在家里会议室里面闭门构思一个完美的模式,然后就等待VC把美金空投下来。更不靠谱的是以为COPY一个国外成功模式,就能通杀咱们华夏。
  
  模式不是点子
  
  有一个全新的商业想法当然重要(就像江南春同志说的,他看到电梯突然想到了液晶屏)。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让你的客户、供应商、员工都接受这个想法,如何能将想法扩展成为一个高效率的运作模式,如何让整个企业从业务系统到价值观文化都高度适配,如何保证这个想法在对手大量模仿的情况下依然是一道强大的“护城河”?
  毫无疑问,这些都依赖于创业家本人及其团队的高度自觉。
  当一个企业成功以后,才有资格来总结它的商业模式。而在开端的时候,当全食超市还只是一个素食精品店,当戴尔还只是在学生宿舍里组装电脑,富士康还只是个作电子连接器的小配件厂,Facebook只是哈佛大学里的网上同学录,包括他们自己在内,谁敢说自己有了一个无敌模式,以及这模式就一定NB能成。
  我理解那些爱总结规律的管理大师们,毕竟从学术的角度,研究模式远比研究人更靠谱。前者貌似科学,后者更近乎艺术。但成功的模式本身通常很简单,一两页纸可能就能讲清楚。而这个模式如何形成的过程却肯定要复杂得多,甚至连创造者都道不明白。
  事实上,企业家往往最保密的也并非模式本身,而是如何做的过程与方法,如何把握价值关键点,以及把力量用在什么地方最要紧。这些都是吃了无数亏,犯了无数错得出来的。
  任何一个最终被证明成功的模式,都是与企业家以及团队的出身禀赋、产业环境与大时代背景、企业对不同资源的掌握力度、竞争对手的实力分布乃至运气,密不可分。就好像郭靖和杨过,个性心智不同,学的功夫就不同,成长路径、机缘巧合也就不一样,即便最后都是大虾,但此虾非彼虾。
  脱离了其产生背景学商业模式,只会像欧阳峰一样走火入魔,经脉逆行。好比葵花宝典,本来就是天阉所创,不是人人都可以学的,欲练此功,必先自宫,即使自宫,未必成功。
  联想也好,HP也罢,学不了戴尔,都是因为下不了手自宫。眼下“轻公司”时髦,难道就个个把工厂关了,只搞微笑曲线的俩尾巴?
  
  追求完美不现实
  
  过去8年来,作为一名商业媒体的观察者,我见证过许多公司的沉浮起落。
  基本上我不相信模式是靠天才凭空设计出来的。每个一夜成名的神话背后都有创始人痛苦的自残和基本功历练。无论分众还是赛维。
  凡是太完美、太神奇、太复杂的模式我都认为有问题,只是尾巴一时可能看不到罢了。因为好的模式往往优点和缺点同样显而易见,就像DELL;
  没有所谓“一招鲜,吃遍天”的商业模式,要想不成为恐龙,企业就得审时度势调整。比如,有正宗舶来血统的模式往往在国内玩不转,可怜的沃尔玛、雅虎中国;
  模式的产业杀伤力越大,自杀的可能性也越大,比如顺驰;
  还有,越是大牌咨询公司、著名MBA设计的模式越危险,谁用谁知道,看看光明,看看神码,看看易趣。
  所以,我从来不是一个商业模式至上论者。但我不敢忽视商业模式的重要性,就像我不敢忽略人的重要性一样。
  毕竟很多时候,骗子在描述起商业模式来,比真正的创业家更带劲。比如蚁力神,比如万里大造林,也许还有ITAT。
  有经验的VC业大佬也都承认,在选项目的阶段,模式的独特性和可扩展性永远是VC看中的要点。但在最后投钱的时候,这个陌生人值不值得托付和信任才是他们最关键的考量。
  事实上,一个企业要死掉,因为创业者犯错误而死比商业模式不成功而死的,恐怕要多得多。但反过来,一个企业要大成(注意是大成而非小成),正确的商业模式可能又比创业者的主观愿望更重要。
  因此,创业者可以不急着搞出自己的商业模式,但创业家最后还得要学会梳理自己的商业模式。换句话说,不仅得知道自己是怎么赚钱的,还得知道自己下一步怎么赚钱,怎么持续地赚钱,并不被更大的对手抢走钱包。
  这就是江南春比大多数广告公司老板要成功的原因,这也是马云、施正荣、马化腾、陈天桥等有可能将来比柳传志、张瑞敏要更成功的原因。因为联想只是一个IT业的二等优秀生,它的模式基本是照搬的,它的想象空间有限,不然联想不会把赚的钱用来做投资。至于海尔,它就是一个靠政府贷款和日式管理撑起来的公司。
  而马云、施正荣、马化腾、陈天桥等,他们知道自己的模式从何而来,他们通过思考产业的未来以琢磨往何处去,他们的商业模式具有平台延展性,他们借助在一个领域的成功,往往可以很轻松地侵略到另一个相关领域,并逐渐地主导整个产业链。按项兵的话说,未来商业的竞争是“链条对链条的竞争”。
  
  拼内功少犯错决定成败
  
  面对相同的食材,“画出味道的才华”,这是大长今和普通御膳厨房尚宫最大的区别。一流高手都是责任感强,有门派师承的,老师教得好,自己聪明点,就厉害点,反之亦然。而绝顶高手则是有兴趣有梦想又单纯,要么天赋异禀,并自我修炼,开一代风气之先。就像GOOGLE、苹果。要么跳出门派,把别人模式里好的地方都借鉴过来,最后融汇贯通,自成一统。就像沃尔玛。
  但真等到高手“华山论剑”的时候,个个身怀“独门武功”,彼此互较长短,也很难说谁比谁模式更高明了。这个时候,拼的就是内功、定力和谁少犯错误了。
  金风科技(国内风能老大,市值500亿元)的老总武钢在与我们交流的时候称,“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别人没做的时候,你靠模式。当别人都做的时候,你要有一定的相持力,这个很重要,这是一个企业的硬功夫。总想走捷径,企业肯定要失败。创新是必要的,但基本的那些东西是永远都不能缺的,你必须扎扎实实的。”
  “其实要明白,互联网根本不存在什么蓝海,所谓的不一样和差异化,都是暂时的、阶段性和不稳定的,能在红海里获得成功才是真的成功”,51的庞升东也这样总结自己跟QQ的战争。
  企业从弱小到成功,实在不是一个模式可以概括。
  总结四句话:
  1、模式不是万能的。但尽快找到好的模式会让你事半功倍。
  2、下注于人而不是模式。好的模式只会让你激动一时,天才的创业家会让你不断惊喜。
  3、好的模式需满足以下几个条件:让客户发自内心地满意并得到实惠;能让你的企业持续健康地挣钱;不违法,不违背基本人性和主流价值观。
  4、创业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赛,影响比赛结果的因素有很多,而模式不过是一双最适合自己的跑鞋罢了。
其他文献
以土地储备为杠杆,以国开行贷款为枢纽,集各种地方政府资源于一身的重庆渝富公司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职能。它将复制淡马锡还是重现“窗口公司”模式?    作为一种模式,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曾成为各地政府争相效仿的对象。尽管它的内涵和外延一直变动不居:从不良资产处置,到参与国有企业的投资和资产重组,再到搭建金融控股公司,渝富公司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职能。  渝富公司每次出手均业绩不俗,重组的企业多数轻
对比研究富阳山核桃主产区与临安昌化山核桃基地的主要土壤肥力状况和环境因子,如土壤母岩类型、海拔高度、土层厚度、土壤酸碱度、土壤有机质等,并结合两地山核桃单果粒重、
我的老爸做什么事都不紧不慢的,好像在他眼里世上就没有什么急事,妈妈常称呼他为“洪老蔫”。
在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书店里,一个男子问道:“那本书要多少钱?”  “要1美元!”那个徘徊良久的人惊呼道:“你能便宜点吗?”  “没法便宜了,就得1美元。”这是他得到的回答。  这个颇有购买欲望的人又盯了一会儿那本书,然后问道:“富兰克林先生在吗?”  “是的,”店员回答说,“他正忙于印刷间的工作。”  “哦,我想见一见他。”这个男子坚持道。  书店的老板富兰克林被叫了出来,陌生人再一次问:“请问那
3G导入期的到来,对于传统业务资费的冲击,将主要体现在资费体系的表现形式上,而不会是具体的价格水平上。    3G大战中,资费之争是其中重要的一块,市场近日对中国联通3G语音资费减半以及“长市漫一体化”特别关注。    长市漫资费一体化    中国联通相关人士表示,联通3G资费对漫游费实行了真正改革,采用“长途、市话、漫游一体化”结构,这意味着在此范围内取消了手机漫游费、长话费,实现完全的单向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