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教育教学反思越来越被教育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学校和老师所重视。在观念上他们已经形成了统一认识,但是在实践中却遇到了严峻的挑战。通过调研和数据分析,我们试图寻找策略解决教师在观念和行动上的冲突,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让教师享受到职业幸福。
关键词: 教师反思 专业成长 职业幸福
进行教育教学反思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一观点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认同。那么,当前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反思的现状究竟如何呢?2009年11月,我们对威海市的11所城乡中小学校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50份,收回529份,回收率为96%。然而,调研数据出来之后,却让我们甚为震惊。
调查问卷中前三个题目的调查结果让我们尤为惊讶。对于“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您认为教师写教育教学反思对促进个人的专业发展有用吗?”有78%的老师表示进行反思有用。但在第二个问题“您平时写教育教学反思吗?”有69%的老师选择了“偶尔写”,8%选择了“不写”。更让人揪心的是在第三个问题“您为什么写教育教学反思?”的回答中,竟有30%选择了“应付学校考评和上级部门检查”,这让我们大跌眼镜。
针对这一问题,我又上网查询了其他一些地市老师对教师反思的认识和做法,并通过同学、朋友等了解他们所在省、市教师反思的情况,结果也都大同小异。
为什么大多数人一致认为教学反思对促进个人专业发展比较有用,甚至非常有用呢?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却很少写,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写反思竟然是为了应付学校考评和上级部门检查,这一矛盾究竟反映了什么问题?
和一线老师面对面地倾心交流,多数老师道出了这样的心声:在外界看来,教师是一个很体面、很阳光的职业,社会地位越来越高,收入不菲,每年还有长达三个月的寒暑假,而且做的是育人的事业,这是多好的一份工作。但只有老师自己知道自己的辛酸:在这样一个对教育充满高度期待和关注的社会,教师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学生的……多重压力包围着老师,如学生的安全问题、升学率问题、职称评定的问题等。在这些问题中最能挑起我职业敏感的是有关教师反思的问题,不少老师苦诉:他们每天要应对各种检查、评比,学校还硬性规定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每周、每月写几篇教学反思,在不同级别的刊物上发表文章会加分。而且发表文章已成为职称评定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自己没有在规定的某类刊物上发表与本学科有关的文章,要想晋职只能靠边站,而职称与工资是直接挂钩的,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在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下,不少老师浮躁了,想方设法找地方发文章,有的甚至东拼西凑期甚至全文抄袭,还有的干脆直接雇“枪手”写……从老师的反应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撰写教育教学反思不但没有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反而成了部分老师心中不能承受之重。
为什么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学校甚至教师都能达成共识的“教师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实施的过程中却遇到了如此大的阻力?难道反思真的成了教师不能承受之重?
我也曾为此反思过、求证过。名家的经历和身边的几个典型案例深深地触动了我,他们让我坚信:反思,不但可以成为教师能够承受之爱,而且可以成就教师的人生。
2008年7月,我们威海市教育学会邀请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为威海市的老师们作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读书、思考、写作是他人生中的三样重要宝贝,读是吸收,写是倾吐,两者总是和思考结伴而行。李镇西是校长,是班主任,同时还是语文老师,可以说他远远比我们普通老师要忙,但是他却每天都在坚持他的“五个一工程”:每天上好一堂课,找一个学生谈心,每天至少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写一篇教育随笔、读书不少于一万字。他对教育的用心,不禁让我们肃然起敬,相比之下也让多数老师感动脸红。其实,“我们的区别只在于我更善于观察和思考,更勤奋地笔耕”,“我所写的这些书,你们在坐的每一位老师都可以写,只要你提起笔来”,李老师如是鼓励我们。
如果有人说,李镇西是名家,是不可复制的,一般人是做不到的,那么我身边的几位一线教师的典型事迹足可以刷新人们的眼球和心理。
乳山市第一中学的徐春晓老师,身为一名高中物理老师,而且担任班主任,教育教学任务可谓繁重,但他却仍然坚持每天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并且付诸笔端记录下来,敢于向自己、向别人说“不”,勇于亮剑,因此,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不仅仅成为学生心中的名师,而且被大家公认为学习的楷模,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十大创新教师之一。荣成十四中的王艳芬老师十几年来笔耕不辍,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文章上百篇,出版个人专著两部,她在教学和反思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威海市塔山小学的音乐教师王艳芳,平日里特别注意积累自己的所思所想,当她把满载着自己几十万字心得的书稿投到教育科学出版社时,编辑们无不被她的精神所感动,《飘着花香的琴弦》由此问世。对于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而言,能在这么高级别的出版社出书有多不容易,但是她用自己的努力做到了!还有乳山市黄山路学校的张淑艳老师、文登二实小的于文忠老师,等等,他们坚持读书、坚持反思、坚持写作,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感动……
为什么同样的压力、同样的环境,有的老师能够从容面对、阳光对待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并且能够自得其乐,拥有无比的职业幸福感,而有的老师却满腹牢骚、怨天尤人、碌碌无为?《多踩了两脚泥》的小故事或许会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故事是这样的:1949年有两个人同时被一家工厂招为工人,要求月底报到,也就是1949年9月30日进厂报到。不料9月29日夜里,当地下了一场很大的秋雨,山路泥泞,出行困难。第二天,一个人踩着泥泞的山路准时到厂报到了;另一个人,却在两天后,雨过天晴才到厂里报到。时光如水,匆匆流走,两人都在厂里度过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直到退休时,他们才吃惊地发现“身份”的巨大差异。参加工作时间是1949年9月30日的身份是“离休”,每月4000元;参加工作时间是1949年10月2日的“身份”是“退休”,每月2000元。“退休”的老师傅满腹牢骚地向公司领导说那位“离休”的同事占了大便宜,说公司对自己不公平。领导听了对他说,人家比你多踩了两脚泥呢!他听后无语……
小小的两脚泥,却让两位老人的人生大为不同。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又能得到哪些启示呢?多数老师与李镇西、徐春晓、王艳芳等老师的差别是否也就在这两脚泥上呢?我们常常说,当今学生的差别不在智商上,而在于有没有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其实教师也一样。既然当初能够过关斩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本身的能力已经具备,当初的业务水平也应该不相上下,后来出现巨大差距,原因不仅仅在于表面的“术”的问题上,而在于两个字——心态。
我曾经就教师的幸福指数问题和一位教育专家交流过,期间他曾问我:“温家宝总理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那你有没有考虑过,教师大计,以什么为本?”我当即回答:“其实这个问题我早就考虑过了,还曾经写过文章,我认为教师大计,学习为本。不学习,老师还哪有发展?老师不发展,学生又怎么可能发展呢?”专家反问:“学习了,教师就一定能发展、一定能幸福吗?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学校每年都花大量资金组织教师培训、学习,但是老师们却怨声载道,学习成了老师的被动行为,老师们还能幸福吗?所有的这些培训,都只是在解决‘术’的问题,而最根本的问题他们却忽略了,那就是教师‘心’的问题。心灵、心态的问题不解决,组织再多的学习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也就无从谈起。所以说,教师大计,快乐为本。这里的快乐是指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语道破天机。这才是老师们不幸福的根本所在。人生,其实就是一个追求幸福的过程。而幸福,是由心来体验的。如果心不舒畅、不痛快,要想做好事情,那是天方夜谭。所以,当务之急,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想办法解决老师们心灵的问题,单纯只靠行政命令、耳提面命地教导老师们要认真学习、要专业发展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让老师们的心灵敞亮开来,快乐起来。惟有如此,教师专业发展方能走向卓越,教育才能走向卓越。
教师面对各种压力,也不要悲观。既然我们改变不了职业,那就改变我们的职业心态吧。给灵魂洗个澡,让心灵穿上阳光的外衣,反思就不会再成为负累,而会成为你人生的助推器。在这样一个被物化了的世界,谁拥有了阳光的心态,谁就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作者系山东省威海市教育学会《威海教育》编辑,鲁东大学在读教育硕士。导师:亢世勇)
关键词: 教师反思 专业成长 职业幸福
进行教育教学反思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一观点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认同。那么,当前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反思的现状究竟如何呢?2009年11月,我们对威海市的11所城乡中小学校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50份,收回529份,回收率为96%。然而,调研数据出来之后,却让我们甚为震惊。
调查问卷中前三个题目的调查结果让我们尤为惊讶。对于“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您认为教师写教育教学反思对促进个人的专业发展有用吗?”有78%的老师表示进行反思有用。但在第二个问题“您平时写教育教学反思吗?”有69%的老师选择了“偶尔写”,8%选择了“不写”。更让人揪心的是在第三个问题“您为什么写教育教学反思?”的回答中,竟有30%选择了“应付学校考评和上级部门检查”,这让我们大跌眼镜。
针对这一问题,我又上网查询了其他一些地市老师对教师反思的认识和做法,并通过同学、朋友等了解他们所在省、市教师反思的情况,结果也都大同小异。
为什么大多数人一致认为教学反思对促进个人专业发展比较有用,甚至非常有用呢?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却很少写,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写反思竟然是为了应付学校考评和上级部门检查,这一矛盾究竟反映了什么问题?
和一线老师面对面地倾心交流,多数老师道出了这样的心声:在外界看来,教师是一个很体面、很阳光的职业,社会地位越来越高,收入不菲,每年还有长达三个月的寒暑假,而且做的是育人的事业,这是多好的一份工作。但只有老师自己知道自己的辛酸:在这样一个对教育充满高度期待和关注的社会,教师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学生的……多重压力包围着老师,如学生的安全问题、升学率问题、职称评定的问题等。在这些问题中最能挑起我职业敏感的是有关教师反思的问题,不少老师苦诉:他们每天要应对各种检查、评比,学校还硬性规定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每周、每月写几篇教学反思,在不同级别的刊物上发表文章会加分。而且发表文章已成为职称评定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自己没有在规定的某类刊物上发表与本学科有关的文章,要想晋职只能靠边站,而职称与工资是直接挂钩的,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在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下,不少老师浮躁了,想方设法找地方发文章,有的甚至东拼西凑期甚至全文抄袭,还有的干脆直接雇“枪手”写……从老师的反应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撰写教育教学反思不但没有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反而成了部分老师心中不能承受之重。
为什么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学校甚至教师都能达成共识的“教师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实施的过程中却遇到了如此大的阻力?难道反思真的成了教师不能承受之重?
我也曾为此反思过、求证过。名家的经历和身边的几个典型案例深深地触动了我,他们让我坚信:反思,不但可以成为教师能够承受之爱,而且可以成就教师的人生。
2008年7月,我们威海市教育学会邀请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为威海市的老师们作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读书、思考、写作是他人生中的三样重要宝贝,读是吸收,写是倾吐,两者总是和思考结伴而行。李镇西是校长,是班主任,同时还是语文老师,可以说他远远比我们普通老师要忙,但是他却每天都在坚持他的“五个一工程”:每天上好一堂课,找一个学生谈心,每天至少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写一篇教育随笔、读书不少于一万字。他对教育的用心,不禁让我们肃然起敬,相比之下也让多数老师感动脸红。其实,“我们的区别只在于我更善于观察和思考,更勤奋地笔耕”,“我所写的这些书,你们在坐的每一位老师都可以写,只要你提起笔来”,李老师如是鼓励我们。
如果有人说,李镇西是名家,是不可复制的,一般人是做不到的,那么我身边的几位一线教师的典型事迹足可以刷新人们的眼球和心理。
乳山市第一中学的徐春晓老师,身为一名高中物理老师,而且担任班主任,教育教学任务可谓繁重,但他却仍然坚持每天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并且付诸笔端记录下来,敢于向自己、向别人说“不”,勇于亮剑,因此,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不仅仅成为学生心中的名师,而且被大家公认为学习的楷模,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十大创新教师之一。荣成十四中的王艳芬老师十几年来笔耕不辍,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文章上百篇,出版个人专著两部,她在教学和反思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威海市塔山小学的音乐教师王艳芳,平日里特别注意积累自己的所思所想,当她把满载着自己几十万字心得的书稿投到教育科学出版社时,编辑们无不被她的精神所感动,《飘着花香的琴弦》由此问世。对于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而言,能在这么高级别的出版社出书有多不容易,但是她用自己的努力做到了!还有乳山市黄山路学校的张淑艳老师、文登二实小的于文忠老师,等等,他们坚持读书、坚持反思、坚持写作,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感动……
为什么同样的压力、同样的环境,有的老师能够从容面对、阳光对待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并且能够自得其乐,拥有无比的职业幸福感,而有的老师却满腹牢骚、怨天尤人、碌碌无为?《多踩了两脚泥》的小故事或许会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故事是这样的:1949年有两个人同时被一家工厂招为工人,要求月底报到,也就是1949年9月30日进厂报到。不料9月29日夜里,当地下了一场很大的秋雨,山路泥泞,出行困难。第二天,一个人踩着泥泞的山路准时到厂报到了;另一个人,却在两天后,雨过天晴才到厂里报到。时光如水,匆匆流走,两人都在厂里度过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直到退休时,他们才吃惊地发现“身份”的巨大差异。参加工作时间是1949年9月30日的身份是“离休”,每月4000元;参加工作时间是1949年10月2日的“身份”是“退休”,每月2000元。“退休”的老师傅满腹牢骚地向公司领导说那位“离休”的同事占了大便宜,说公司对自己不公平。领导听了对他说,人家比你多踩了两脚泥呢!他听后无语……
小小的两脚泥,却让两位老人的人生大为不同。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又能得到哪些启示呢?多数老师与李镇西、徐春晓、王艳芳等老师的差别是否也就在这两脚泥上呢?我们常常说,当今学生的差别不在智商上,而在于有没有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其实教师也一样。既然当初能够过关斩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本身的能力已经具备,当初的业务水平也应该不相上下,后来出现巨大差距,原因不仅仅在于表面的“术”的问题上,而在于两个字——心态。
我曾经就教师的幸福指数问题和一位教育专家交流过,期间他曾问我:“温家宝总理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那你有没有考虑过,教师大计,以什么为本?”我当即回答:“其实这个问题我早就考虑过了,还曾经写过文章,我认为教师大计,学习为本。不学习,老师还哪有发展?老师不发展,学生又怎么可能发展呢?”专家反问:“学习了,教师就一定能发展、一定能幸福吗?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学校每年都花大量资金组织教师培训、学习,但是老师们却怨声载道,学习成了老师的被动行为,老师们还能幸福吗?所有的这些培训,都只是在解决‘术’的问题,而最根本的问题他们却忽略了,那就是教师‘心’的问题。心灵、心态的问题不解决,组织再多的学习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也就无从谈起。所以说,教师大计,快乐为本。这里的快乐是指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语道破天机。这才是老师们不幸福的根本所在。人生,其实就是一个追求幸福的过程。而幸福,是由心来体验的。如果心不舒畅、不痛快,要想做好事情,那是天方夜谭。所以,当务之急,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想办法解决老师们心灵的问题,单纯只靠行政命令、耳提面命地教导老师们要认真学习、要专业发展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让老师们的心灵敞亮开来,快乐起来。惟有如此,教师专业发展方能走向卓越,教育才能走向卓越。
教师面对各种压力,也不要悲观。既然我们改变不了职业,那就改变我们的职业心态吧。给灵魂洗个澡,让心灵穿上阳光的外衣,反思就不会再成为负累,而会成为你人生的助推器。在这样一个被物化了的世界,谁拥有了阳光的心态,谁就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作者系山东省威海市教育学会《威海教育》编辑,鲁东大学在读教育硕士。导师:亢世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