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更生、晚号游存老人、天游化人,以籍称南海先生,是近现代史上与青岛结缘的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名人。他不仅以维新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样,作为清代碑学的集大成者,对书法史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青岛为齐文化故地,崂山素誉“海上名山第一”,人文源远。开埠以来,受西方文化影响,其地域文化含有海派性质,包容性强。辛亥亡清,内陆军阀混战,青岛以德国占据,遂被前清遗臣视为“偏安”之所,纷纷徙来“隐栖”,王公大臣盖有数十人之众,一时呼为“脏官巷”。1917年上演的“丁巳复辟”丑剧,青岛也因此成为策源地之一。其中恭亲王溥伟、总统徐世昌、军机大臣吴郁生、法部侍郎王垿、学部侍郎刘廷琛等均为书法大家,驰誉当时。当然,影响最大者还属康有为。他们吟诗作画,舞文弄墨,一时风雅,留下丰厚文化积淀。民国时期岛上许多牌匾多为遗老手笔,中山路上的“春和楼”即康有为所题。青岛也因此成为文物重镇。文博部门的大部分馆藏以及怀素《食鱼帖》等民间文物,多属当年遗珍。
康有为与青岛结缘很深,此见诸文献、墨迹。
一、文献中康有为与青岛
(一)、年谱
《康有为自编年谱》、《南海康先生年谱续编》(康同璧)中记载六次康有为与胶澳、青岛相关史实:1、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年)十一月,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乃《上清帝第五书》,陈情变法。2、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年)正月初一,侵占胶州湾的德国侵略军破坏山东即墨文庙事,遂有“二次公车上书”。3、民国六年丁已(1917年)五月复辟失败,幽居“美森院”半载后,……冬游青岛、大连、旅顺。4、民国十二年癸亥(1923年)五月,过济南,登千佛山,……旋赴青岛,游崂山,并在青、济两地成立孔教会,以后改为万国道德会。5、民国八年己末(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发表《请诛卖国贼救学生电》,致电犬养毅要求转达日本政府撤兵交还青岛。6、民国十四年乙丑(1924年)二月,偕同璧及邦孙去青岛看樱花。返沪不久,五卅惨案发生。六月转青岛避暑。八日初旬,同薇偕子女来青岛,家人相聚,娱侍承欢,诚有乐颖天伦之感。7、民国十六年丙寅(1927年)二月五日,为先君七十寿辰,同门弟子及女同薇、同璧成到上海祝嘏。……时因南北战事方酣,过寿日后,即去青岛。当先君寿日,身体已觉不适,至二月二十八日午前五时三十分,逝世于青岛福山寄庐,即阳历三月三十一日,遗体葬于青岛李村象耳山下。
(二)、家书
《康有为家书考释》中为康有为夫人梁随觉收藏的部分家书,其中数次提及青岛:主要谈及在青购笑“天游园”事,赞美青岛“红瓦绿树,碧海兰天”,游崂山,在青岛办大学,购买字画等事宜。
1、一九二三年五月二十七日《与梁随觉书》。2、一九二三年六月十五日《与梁随觉书》。3、一九二四年某月十一日《与梁随觉书》。4、一九二七年正月九日与《康同篯书》。5、一九二七年二月九日《与梁随觉书》。
(三)、诗集:
《万木草堂诗集》:与青岛相关的诗有十六首。纪年诗有六首。对崂山、青岛山水风物的赞美。
1、《美森院诗集》:《丁巳冬至日游青岛,并谒恭邸于会泉》。2、《补遗》:《乙丑夏,吾避暑还青岛天游园,携诸子女诸外孙同来,赋此示同篯儿》。3、《补遗》:《甲子二月,青岛屋长廊望海作,写付同俄》。4、《补遗》:《甲子夏六月月,得青岛德旧提督楼,赋示曼宣婿及诸孙》。5、《补遗》:《丙寅七月十八夕,登青岛观象山》。6、《补遗》:《丙寅七月二十一日,青岛地方长官陪游崂山太清宫口占》。
二、遗墨:《康有为书法年谱》(范国强著冲与青岛相关纪年之作,内容皆为自作诗、联,对崂山、青岛山水风物的赞美。
1、行草《癸亥五月十六日冒雨又崂山渡九水口占诗轴》(私人藏)。2、行书《癸亥五月游崂山诗刻石》(康有为故居藏)。3、草书《甲子五月致恭王殿下书札》(《经典》)。4、草书《甲子六月领得青岛旧提督楼诗轴》(康有为故居藏)。5、行书《甲子七月留题崂山华严庵五言联》(康有为故居藏)。6、草书《甲子青岛看花作诗轴》(私人藏)。7、草书《乙丑夏重还青岛喜赋诗轴》(康有为故居藏)。8、行草《丙寅七月游崂山明霞洞诗轴》(康有为故居藏)。
由文献可知1917(丁巳)年复辟失败,幽闭北京“美森院”(美国驻华使馆)半年后,即于腊月初八首次由海路至青岛。经恭亲王溥伟帮助选租“天游园”,以为“平生所未有”。他晚年讲“诸天”,山海无际,
“自此求神仙”:一隅可安,风雨故人,“声色相闻”;天柱山北朝石刻,乃“康体”所从出。如今,部分遗迹,除“天游园”故居等文博部门外,民间也有不少,诚为“劫后”。我藏有康氏七十岁为人书写的寿联,老笔峥嵘,毫无颓相,为其1927年得病前手笔,可见他逝于“突然”。
珍藏于故居的康氏《撄宁簃横额》,可见其内心情结。“撄宁”,道家术语,谓虽受外界侵扰,心境依然宁静。青岛地僻,足以“幽栖”。行书《甲子七月留题崂山华严庵五言联》可见钟情崂山。“海山最清静:楼阁现华严”。康有为早年曾于西樵山白云洞潜心道佛。于佛教崇尚大乘华严宗,他融佛于儒,以儒为教。曾言“孔教者佛法之华严宗也”,因像华严一样,引导人们在其所居住的世界中求法界。(《康有为思想研究》萧公权)。崂山乃道家丛林,华严庵为佛地,山海郁秀,包容二教,极为适合康有为思想情怀,不唯山水也。
康有为早年是维新领袖,为今文学大师,倡“托古改制”。书法主张“书学与治法,势变略同”,“尊魏、卑唐”,力主创新,与其政治主张同出一辙。“寓情深郁,新理异态”,是康有为书法的独到之处。其情在包罗万有,其理在于创新,唯此始有“异态”。“康体”一在精神,二在用笔。《广艺舟双楫》:“杨少师变右军面目,而神理自得,盖以分作草,故奇宕也。”此在略貌取神,改变往法。“又书每苦落笔为难,虽云峻落逆入,此亦言意耳。欲求模范,仍当自汉分中求之。”故笔备八法、体兼众妙。晚年善用绞笔,波势雄肆,结字多章草遗意,可谓融铸今古,臻于纯青。“康体”苍莽雄深,结想无尽,最能折射其人格精神。“驰思造化古今之故,寓情深郁豪放之间”。——能移人情,书之至矣。得其真传,梁启超、罗复堪、徐悲鸿、刘海粟等,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内涵丰厚使康氏书法独具魅力。他的作品,多写自己诗文,赏书诵文,俯仰兴怀。“哀我行迈,多寓于诗,情在于斯,噫气难己。”有时落款,往往写得详尽,今天看来,成了重要文献。康有为自1917年首次登岛至1927年于此病逝十年间来青的次数,除去文献记载多于墨迹中获得信息,堪裨文献之阙。
作为碑派一代宗师,康有为常与寓居岛上的遗老们砌磋书艺。民间至今有“三翰林一圣人”之说,即军机大臣吴郁生、法部侍郎王i序,学部侍郎刘廷琛,圣人即康有为,均以擅书施誉当时。寓居岛上的“潜楼”刘廷琛,不仅与康有为的挚交沈曾植有世代之谊,三人又同为“丁巳”谋臣。刘廷琛学问很大,曾任光绪侍郎,晚岁结庐岛上,坐拥书城,绝少交游。在复辟上,康主“虚君共和”,刘持“恢复帝制”。因此“丁巳”时,康氏遭到张勋、刘廷琛等人的排斥仅授“弼德院副院长”一虚职,远不及刘之“议政大臣”风光。我尝在刘廷琛之孙先师诗谱公府上,见到康氏晚年写的对联,气魄很大,惜其署款被“文革”去了。康氏以“保皇”、“复辟”、“尊孔”,“文革”中举国同仇,墓地遭掘,“红卫兵”将其首骸挑着游街,这场悲剧中他的墨迹几为“祸根”,无人敢藏,那幅对联可为“劫余”。与康氏“崇碑”不同,刘氏“两代草书”,为帖学世家。沈曾植则融洽碑帖,章草独步,被刘氏推为“兼章草而饶古趣,学安吴而有出蓝之妙”。“卖文以为活,鬻书相观摩。”康氏早年倡碑,学《爨龙颜》、《石门铭》等,晚岁师章草,专写《郑文公》,受沈氏影响很大。先师说先祖认为康氏“志大才疏”,对其书法,仅当面敷衍,却并不让晚辈们效仿。康氏数次到“潜楼”拜访刘廷琛,先师见其鹤发童颜,态度和蔼,十分健谈,“左手常在胸腹问”。记得当年拜师学习章草,诗老在给我看康书的同时,还找出沈曾植的字,要我领会。说是康才气大,难以把握;沈写的好,法度可循。结果我于后者下了工夫。沈氏章草羼入二爨、取法流沙坠简,别开生面。但用笔难以脱略包世臣,翻折过甚,稍嫌作意,不若康书境由心造,畅达自然。若以神采论之,康氏堪称清季以来一人而已。
鬻书是康有为晚年主要经济来源。1914年结束海外流亡定居上海,奉行“素位主义”,登报卖字,“自食其力”。当时,其家庭是六位妻妾众多子女徒仆的“卫星人物的共同体”,加之来往食客月均六十余人,钟鸣鼎食,开可想而知。梁启超等弟子称:“居恒爱才养士,广厦万间,绝食分甘,略无爱惜”。康同环说父亲每月平均只写几个仲头,即可解决日常所需。平度天柱山北朝石刻,为魏碑正体,《广艺舟双楫》称其“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如仙人啸树,海客泛槎,令人想象无尽。”他的书法得益六朝,出入《石门铭》、《经石峪》、《爨龙颜》等,晚年专写《云峰刻石》,登峰造极。《赠翰臣仁兄五言联》写到:“自宋后千年皆帖学,至近百年始讲北碑。然张廉卿集北碑之大成,邓完白写南碑、汉隶而无帖,包慎伯全帖而无碑。千年以来未有集北碑、南帖之大成者,况兼秦篆、周籀而陶)台之哉?鄙人不敏,谬欲兼之……此创千年未有之新体。”康氏的“新体”外廓开张、中宫紧密、方圆并用,即由此“通理”。青岛多为晚年墨妙。
康有为对青岛书坛影响深远。受碑学开启,青岛书界以碑名家代不乏人。受遗老书家良好文化品质的陶养,青岛书坛注重传统、取法高古,遵师重谊,人才辈出。1994年中国书协在青岛办书学院,孟伟哉、沈鹏、刘艺、刘正成、王镛、石开、王澄等著名专家学者数往“天游园”领略遗韵。我与姜乐平还陪沈鹏先生赴云峰山考察北朝刻石,以证康氏之言。结缘康有为“天游堂”,我名自己书斋为“与天游堂”。“康丝”石开先生为我篆印《与天游堂》,款日“天游堂堪慕。友与天游堂,捭阖存大气,纵横亦清狂。”聊为吐纳。康有为的书论书法在日本、韩国影响很大,两国书界的同仁来青岛,“天游堂”之外,“与天游堂”也是他们必定的一站,谈书论道,挥毫舒啸。正所谓:天游与天游,翰墨缘情旧:南海连四海,书道广艺舟。这使青岛的城市意蕴丰厚拓展了许多,我们可以抛开红瓦绿树、啤酒海鲜,再往深邃广泛里谈些东西。康有为逝后八十余载,其浮山墓地献花渐多,故居的旅者也日为增多,故居已活,城市在变。青岛在收集康有为相关历史文献的同时,致力其遗作收藏,开展研讨、展览交流,已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2009年我受巴黎索邦大学之请,为法国著名BOUQUINS出版商世博会特刊法文辞书《上海》撰写《康有为海上遗墨》,两万余字,西方学者几经周折译成法文,足见文化的魅力。鉴别是康有为书法,青岛“民间”不亚于“专家”;竟若我十余岁的幼子,对康书也略知一二。人文向化,无论妇孺,作于无声,成于有形。我们应光大品牌,为更多名人故居塑造“灵魂”,使文化遗产放光发热,以提升城市文明。康同环《南海康先生法书跋》中,深情地将其先父之“手泽”喻为后世子孙对前人之“感性认识的起点”。从这种起点开始,在欣赏其艺术的同时,感慨往事,前瞻明天,其意义不止于书也。
青岛为齐文化故地,崂山素誉“海上名山第一”,人文源远。开埠以来,受西方文化影响,其地域文化含有海派性质,包容性强。辛亥亡清,内陆军阀混战,青岛以德国占据,遂被前清遗臣视为“偏安”之所,纷纷徙来“隐栖”,王公大臣盖有数十人之众,一时呼为“脏官巷”。1917年上演的“丁巳复辟”丑剧,青岛也因此成为策源地之一。其中恭亲王溥伟、总统徐世昌、军机大臣吴郁生、法部侍郎王垿、学部侍郎刘廷琛等均为书法大家,驰誉当时。当然,影响最大者还属康有为。他们吟诗作画,舞文弄墨,一时风雅,留下丰厚文化积淀。民国时期岛上许多牌匾多为遗老手笔,中山路上的“春和楼”即康有为所题。青岛也因此成为文物重镇。文博部门的大部分馆藏以及怀素《食鱼帖》等民间文物,多属当年遗珍。
康有为与青岛结缘很深,此见诸文献、墨迹。
一、文献中康有为与青岛
(一)、年谱
《康有为自编年谱》、《南海康先生年谱续编》(康同璧)中记载六次康有为与胶澳、青岛相关史实:1、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年)十一月,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乃《上清帝第五书》,陈情变法。2、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年)正月初一,侵占胶州湾的德国侵略军破坏山东即墨文庙事,遂有“二次公车上书”。3、民国六年丁已(1917年)五月复辟失败,幽居“美森院”半载后,……冬游青岛、大连、旅顺。4、民国十二年癸亥(1923年)五月,过济南,登千佛山,……旋赴青岛,游崂山,并在青、济两地成立孔教会,以后改为万国道德会。5、民国八年己末(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发表《请诛卖国贼救学生电》,致电犬养毅要求转达日本政府撤兵交还青岛。6、民国十四年乙丑(1924年)二月,偕同璧及邦孙去青岛看樱花。返沪不久,五卅惨案发生。六月转青岛避暑。八日初旬,同薇偕子女来青岛,家人相聚,娱侍承欢,诚有乐颖天伦之感。7、民国十六年丙寅(1927年)二月五日,为先君七十寿辰,同门弟子及女同薇、同璧成到上海祝嘏。……时因南北战事方酣,过寿日后,即去青岛。当先君寿日,身体已觉不适,至二月二十八日午前五时三十分,逝世于青岛福山寄庐,即阳历三月三十一日,遗体葬于青岛李村象耳山下。
(二)、家书
《康有为家书考释》中为康有为夫人梁随觉收藏的部分家书,其中数次提及青岛:主要谈及在青购笑“天游园”事,赞美青岛“红瓦绿树,碧海兰天”,游崂山,在青岛办大学,购买字画等事宜。
1、一九二三年五月二十七日《与梁随觉书》。2、一九二三年六月十五日《与梁随觉书》。3、一九二四年某月十一日《与梁随觉书》。4、一九二七年正月九日与《康同篯书》。5、一九二七年二月九日《与梁随觉书》。
(三)、诗集:
《万木草堂诗集》:与青岛相关的诗有十六首。纪年诗有六首。对崂山、青岛山水风物的赞美。
1、《美森院诗集》:《丁巳冬至日游青岛,并谒恭邸于会泉》。2、《补遗》:《乙丑夏,吾避暑还青岛天游园,携诸子女诸外孙同来,赋此示同篯儿》。3、《补遗》:《甲子二月,青岛屋长廊望海作,写付同俄》。4、《补遗》:《甲子夏六月月,得青岛德旧提督楼,赋示曼宣婿及诸孙》。5、《补遗》:《丙寅七月十八夕,登青岛观象山》。6、《补遗》:《丙寅七月二十一日,青岛地方长官陪游崂山太清宫口占》。
二、遗墨:《康有为书法年谱》(范国强著冲与青岛相关纪年之作,内容皆为自作诗、联,对崂山、青岛山水风物的赞美。
1、行草《癸亥五月十六日冒雨又崂山渡九水口占诗轴》(私人藏)。2、行书《癸亥五月游崂山诗刻石》(康有为故居藏)。3、草书《甲子五月致恭王殿下书札》(《经典》)。4、草书《甲子六月领得青岛旧提督楼诗轴》(康有为故居藏)。5、行书《甲子七月留题崂山华严庵五言联》(康有为故居藏)。6、草书《甲子青岛看花作诗轴》(私人藏)。7、草书《乙丑夏重还青岛喜赋诗轴》(康有为故居藏)。8、行草《丙寅七月游崂山明霞洞诗轴》(康有为故居藏)。
由文献可知1917(丁巳)年复辟失败,幽闭北京“美森院”(美国驻华使馆)半年后,即于腊月初八首次由海路至青岛。经恭亲王溥伟帮助选租“天游园”,以为“平生所未有”。他晚年讲“诸天”,山海无际,
“自此求神仙”:一隅可安,风雨故人,“声色相闻”;天柱山北朝石刻,乃“康体”所从出。如今,部分遗迹,除“天游园”故居等文博部门外,民间也有不少,诚为“劫后”。我藏有康氏七十岁为人书写的寿联,老笔峥嵘,毫无颓相,为其1927年得病前手笔,可见他逝于“突然”。
珍藏于故居的康氏《撄宁簃横额》,可见其内心情结。“撄宁”,道家术语,谓虽受外界侵扰,心境依然宁静。青岛地僻,足以“幽栖”。行书《甲子七月留题崂山华严庵五言联》可见钟情崂山。“海山最清静:楼阁现华严”。康有为早年曾于西樵山白云洞潜心道佛。于佛教崇尚大乘华严宗,他融佛于儒,以儒为教。曾言“孔教者佛法之华严宗也”,因像华严一样,引导人们在其所居住的世界中求法界。(《康有为思想研究》萧公权)。崂山乃道家丛林,华严庵为佛地,山海郁秀,包容二教,极为适合康有为思想情怀,不唯山水也。
康有为早年是维新领袖,为今文学大师,倡“托古改制”。书法主张“书学与治法,势变略同”,“尊魏、卑唐”,力主创新,与其政治主张同出一辙。“寓情深郁,新理异态”,是康有为书法的独到之处。其情在包罗万有,其理在于创新,唯此始有“异态”。“康体”一在精神,二在用笔。《广艺舟双楫》:“杨少师变右军面目,而神理自得,盖以分作草,故奇宕也。”此在略貌取神,改变往法。“又书每苦落笔为难,虽云峻落逆入,此亦言意耳。欲求模范,仍当自汉分中求之。”故笔备八法、体兼众妙。晚年善用绞笔,波势雄肆,结字多章草遗意,可谓融铸今古,臻于纯青。“康体”苍莽雄深,结想无尽,最能折射其人格精神。“驰思造化古今之故,寓情深郁豪放之间”。——能移人情,书之至矣。得其真传,梁启超、罗复堪、徐悲鸿、刘海粟等,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内涵丰厚使康氏书法独具魅力。他的作品,多写自己诗文,赏书诵文,俯仰兴怀。“哀我行迈,多寓于诗,情在于斯,噫气难己。”有时落款,往往写得详尽,今天看来,成了重要文献。康有为自1917年首次登岛至1927年于此病逝十年间来青的次数,除去文献记载多于墨迹中获得信息,堪裨文献之阙。
作为碑派一代宗师,康有为常与寓居岛上的遗老们砌磋书艺。民间至今有“三翰林一圣人”之说,即军机大臣吴郁生、法部侍郎王i序,学部侍郎刘廷琛,圣人即康有为,均以擅书施誉当时。寓居岛上的“潜楼”刘廷琛,不仅与康有为的挚交沈曾植有世代之谊,三人又同为“丁巳”谋臣。刘廷琛学问很大,曾任光绪侍郎,晚岁结庐岛上,坐拥书城,绝少交游。在复辟上,康主“虚君共和”,刘持“恢复帝制”。因此“丁巳”时,康氏遭到张勋、刘廷琛等人的排斥仅授“弼德院副院长”一虚职,远不及刘之“议政大臣”风光。我尝在刘廷琛之孙先师诗谱公府上,见到康氏晚年写的对联,气魄很大,惜其署款被“文革”去了。康氏以“保皇”、“复辟”、“尊孔”,“文革”中举国同仇,墓地遭掘,“红卫兵”将其首骸挑着游街,这场悲剧中他的墨迹几为“祸根”,无人敢藏,那幅对联可为“劫余”。与康氏“崇碑”不同,刘氏“两代草书”,为帖学世家。沈曾植则融洽碑帖,章草独步,被刘氏推为“兼章草而饶古趣,学安吴而有出蓝之妙”。“卖文以为活,鬻书相观摩。”康氏早年倡碑,学《爨龙颜》、《石门铭》等,晚岁师章草,专写《郑文公》,受沈氏影响很大。先师说先祖认为康氏“志大才疏”,对其书法,仅当面敷衍,却并不让晚辈们效仿。康氏数次到“潜楼”拜访刘廷琛,先师见其鹤发童颜,态度和蔼,十分健谈,“左手常在胸腹问”。记得当年拜师学习章草,诗老在给我看康书的同时,还找出沈曾植的字,要我领会。说是康才气大,难以把握;沈写的好,法度可循。结果我于后者下了工夫。沈氏章草羼入二爨、取法流沙坠简,别开生面。但用笔难以脱略包世臣,翻折过甚,稍嫌作意,不若康书境由心造,畅达自然。若以神采论之,康氏堪称清季以来一人而已。
鬻书是康有为晚年主要经济来源。1914年结束海外流亡定居上海,奉行“素位主义”,登报卖字,“自食其力”。当时,其家庭是六位妻妾众多子女徒仆的“卫星人物的共同体”,加之来往食客月均六十余人,钟鸣鼎食,开可想而知。梁启超等弟子称:“居恒爱才养士,广厦万间,绝食分甘,略无爱惜”。康同环说父亲每月平均只写几个仲头,即可解决日常所需。平度天柱山北朝石刻,为魏碑正体,《广艺舟双楫》称其“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如仙人啸树,海客泛槎,令人想象无尽。”他的书法得益六朝,出入《石门铭》、《经石峪》、《爨龙颜》等,晚年专写《云峰刻石》,登峰造极。《赠翰臣仁兄五言联》写到:“自宋后千年皆帖学,至近百年始讲北碑。然张廉卿集北碑之大成,邓完白写南碑、汉隶而无帖,包慎伯全帖而无碑。千年以来未有集北碑、南帖之大成者,况兼秦篆、周籀而陶)台之哉?鄙人不敏,谬欲兼之……此创千年未有之新体。”康氏的“新体”外廓开张、中宫紧密、方圆并用,即由此“通理”。青岛多为晚年墨妙。
康有为对青岛书坛影响深远。受碑学开启,青岛书界以碑名家代不乏人。受遗老书家良好文化品质的陶养,青岛书坛注重传统、取法高古,遵师重谊,人才辈出。1994年中国书协在青岛办书学院,孟伟哉、沈鹏、刘艺、刘正成、王镛、石开、王澄等著名专家学者数往“天游园”领略遗韵。我与姜乐平还陪沈鹏先生赴云峰山考察北朝刻石,以证康氏之言。结缘康有为“天游堂”,我名自己书斋为“与天游堂”。“康丝”石开先生为我篆印《与天游堂》,款日“天游堂堪慕。友与天游堂,捭阖存大气,纵横亦清狂。”聊为吐纳。康有为的书论书法在日本、韩国影响很大,两国书界的同仁来青岛,“天游堂”之外,“与天游堂”也是他们必定的一站,谈书论道,挥毫舒啸。正所谓:天游与天游,翰墨缘情旧:南海连四海,书道广艺舟。这使青岛的城市意蕴丰厚拓展了许多,我们可以抛开红瓦绿树、啤酒海鲜,再往深邃广泛里谈些东西。康有为逝后八十余载,其浮山墓地献花渐多,故居的旅者也日为增多,故居已活,城市在变。青岛在收集康有为相关历史文献的同时,致力其遗作收藏,开展研讨、展览交流,已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2009年我受巴黎索邦大学之请,为法国著名BOUQUINS出版商世博会特刊法文辞书《上海》撰写《康有为海上遗墨》,两万余字,西方学者几经周折译成法文,足见文化的魅力。鉴别是康有为书法,青岛“民间”不亚于“专家”;竟若我十余岁的幼子,对康书也略知一二。人文向化,无论妇孺,作于无声,成于有形。我们应光大品牌,为更多名人故居塑造“灵魂”,使文化遗产放光发热,以提升城市文明。康同环《南海康先生法书跋》中,深情地将其先父之“手泽”喻为后世子孙对前人之“感性认识的起点”。从这种起点开始,在欣赏其艺术的同时,感慨往事,前瞻明天,其意义不止于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