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7年首个音乐季开始,北京交响乐团(以下简称北交)已经度过了十五个年头。这是不平凡的十五年,是见证北交艰苦的职业化进程之路的十五年,是锻造、磨练北交成为标准的、优秀的国内一流乐团的十五年。2013年伊始,北交又开始了崭新的音乐季,将与十余位世界著名指挥家和演奏家合作,演出百场以上的各类音乐会,还将出访欧美,参加德沃夏克音乐节、布鲁克纳音乐节和塞万提斯音乐节。在新音乐季开始之际,我有幸对该团音乐总监、指挥家谭利华进行了一次专访。
● -景作人 ○ -谭利华
● 谭指挥,今年是北交步入职业化之路的第十六个年头,在2013新音乐季开始之际,您能否为广大音乐爱好者介绍一下北交在新时期的目标、计划和任务?
○ 很高兴接受你的采访。我想在介绍新时期的目的、计划、任务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北交十余年来走过的艰辛之路。北交创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时,黄飞立、李德伦等老一辈大师对它的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后来我接手这个乐团,深感应该使其步入职业化的轨道,早日将它锻造成为与首都北京地位相称的一流乐团。1996年,乐团通过严格公正的考核,精选了一批年轻而富有才华的演奏员,1997年,我们开始了第一个正规音乐季,继而迈开了职业化的步伐。
自那年至今,北交已经历了十五个职业化之年,今年是第十六个年头。应该说,一路走来,我们经历了风风雨雨,十分不易,但成就也接踵而至。如今的北交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百余名乐手个个都是称职的演奏家,全团上下团结一致,共同为祖国的交响乐事业奋斗。近年来,我们六次出访欧洲,不仅在国际上展现了北交的风貌,还将富有特色的中国作品介绍到世界上。我们为EMI唱片公司录制了多张唱片,在这方面做出了国内独一无二的成绩,并由此赢得了一定的世界影响。在新时期,特别是2013年中,我们将在各个方面实现跃进,继续与世界各国的优秀音乐家合作,将我们的音乐季办出国际水准、中国风格和北交特色。
● 我注意到,您在刚才的介绍中谈到了一个提法,即把2013音乐季办成一个具有“国际水准、中国风格、北交特色”的音乐季。对于这个提法,您可否做一些具体说明?
○ “国际水准、中国风格、北交特色”,这个提法不只针对2013新音乐季,它应该是北交艺术发展的一个长期口号。就拿国际水准来说,办出具有国际水准的音乐季是我们现实的目标。北交在正规音乐季演出中,一直奉行“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去年,我们在全年的音乐季演出中,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十余位音乐大师进行过合作,其中包括指挥家艾森巴赫、桑德林、贾德,钢琴家蒂博戴,小提琴家列宾,还有柏林爱乐乐团五位声部首席及世界级的中国演奏家等。今年我们还要扩大这方面的合作,请到的世界级大师有指挥家罗日杰斯特文斯基、费舍尔、霍夫曼,钢琴家让-巴维,小提琴家宓多里、莎拉·张以及歌唱家和慧等。还有,我们的音乐季演出历来包括出访,六次访欧演出都是音乐季中高质量的音乐会。我们就是通过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使音乐季演出真正达到国际水准的。
● 作为乐评家,我不仅全年观看了北交的音乐季演出,还于去年随北交出访了欧洲。乐团在土耳其和德国的五场演出我都在现场,音乐会确实表现出北交扎实的专业功力和上乘的演奏水平。2013年北交将赴欧美参加三个国际音乐节,这在现有的中国乐团中并不多见,您能否就这些再做一些说明?
○ 我们的出访集中在下半年的9、10月份,9月首先应邀赴捷克的布拉格参加德沃夏克音乐节。大家都知道,德沃夏克是捷克民族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以他名字命名的国际音乐节非常有名。能够参加这个音乐节,对于北交来说是一种至高荣誉,也是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接下来我们要赴奥地利的林茨,在那里参加布鲁克纳音乐节。布鲁克纳是十九世纪晚期奥地利著名作曲家,他的创作对世界近代音乐的发展贡献很大。北交能够参加以他名字命名的国际音乐节,本身就是国际音乐界对我们的一种认可。参加完布鲁克纳音乐节,我们还要专程赴维也纳和瑞士演出。
10月份,北交将开始北美洲之行。我们首先赴墨西哥参加塞万提斯音乐节,这个音乐节也是国际上著名的音乐节,历届参加者都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团体和有才能的音乐家。北交此次的参加,对于中国音乐家来说,同样是一种具有鼓舞意义的举动。之后,我们将在美国进行巡演,所经城市包括纽约、华盛顿、费城等,这也是北交第一次踏上美国的领土。
● 出访欧美,是北交“请进来,走出去”的重要内容,但我想知道,北交的出访有着哪些特殊的意义,作为音乐总监,您怎样看待这些特殊意义,又怎样理解北交占领国际音乐舞台的真正价值?
○ 我一直认为,北交“走出去”,是为了获取一个更大的、全新的艺术平台,继而依照国际规范来扩大乐团的影响力。为此,我们的出访主要以西方音乐艺术发达的、有影响力的国家为主,在这些国家巡演时,我们都是在最好的音乐厅演出,比如去年在柏林爱乐大厅、科隆音乐厅等等,面对的也都是有代表性的主流听众。我们与世界著名的演出经纪公司合作,在行程、场次、曲目、宣传、票务等方面一律按照国际惯例运作,从而达到了职业化、正规化、商业化的目的。如果要问我北交出访的特殊意义和真正价值,我觉得面对欧美主流市场,拓展广阔的艺术平台是最主要的。我们不搞投机,坚持中国音乐家的尊严,出访就要堂堂正正,以真正的实力赢得欧美听众的承认和信赖,这与某些“打工”似的演出和“大篷车”似的形式有着根本区别。
● 我很认同您的观点。在我的印象中,北交除了系统地演奏欧美经典音乐作品外,对于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尤为重视,多年来演奏这些作品已经形成了一套良性循环的惯例。我想这是否就是您所说的“中国风格”的一部分。
○ 是的。北交演奏中国作曲家的作品是有传统的,我一直认为,作为一个国家级的职业乐团,特别是首都的交响乐团,演奏我们自己国家的作曲家创作的作品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交响音乐事业要想得到快速发展,加强创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只有大量涌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中国的交响乐事业才能够真正腾飞。北交多年来坚持委约、扶植、介绍中国作曲家的优秀交响乐作品,就是要从这个角度来推动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前进。 ● 在我看来,中国作曲家近年来在交响乐创作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作曲家和作品。但要说位于世界前列,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请问您怎样看待现今中国作曲家的创作?
○ 的确如你所说,近年来中国作曲家在交响乐创作方面有许多实际的贡献,但更重要的是要有鲜明的民族性。我们的一些年轻作曲家在创作上过于追求前卫性和“国际化”,缺乏民族特色和个性特征,这样的作品是难有持久生命力的。北交多年来首演了众多中国优秀作曲家的作品,如唐建平的打击乐协奏曲《圣火2008》、郭文景的打击乐协奏曲《山之祭》、张千一的《云南随想》、方可杰的《热巴舞曲》、鲍元恺的《京剧交响曲》等。这些作品都是既有技术水平,又有民族风格的典范,我们通过演奏把它们介绍给广大听众,并通过访欧巡演把它们带到音乐发达国家。北交十余年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中国交响乐作品,我们力争通过严肃对待、认真排练、精湛演奏来推介这些作品,使其成为北交音乐季和出访巡演的特色节目,并希望通过长期努力建立起一套严整的体系,最终形成与我们国家文化传统相匹配的中国交响乐学派。这就是我所说的“中国风格”的主旨。
● 说到中国交响乐作品走向世界,北交确实取得了许多颇有意义的成就。去年我随团出访欧洲,明显感觉到了中国作品在演出中所占的分量,在那次出访中,郭文景的《莲花》、笛子协奏曲《愁空山》、打击乐协奏曲《山之祭》,方可杰的《热巴舞曲》,鲍元恺的《三首汉族民歌》等,几乎每场演出都有半场中国作品。
○ 是的。重视中国作品的演奏与推广,是北交艺术活动中的一大特色,今年的新音乐季中,我们仍要加强这方面的安排,除了首演周龙的《京都风韵》组曲外,还要首演王西麟的《云南音诗2》、叶小钢的《普贤之光》等作品。我们会在出访欧美国家时大量演奏中国原创作品。我一直强调,我们的“走出去”到底应该怎样走,往哪里走,带什么走。前面说过,我们要到欧美国家的主要城市演出,依托主流渠道,面对主流听众,产生主流演出效果。还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要把那些将中国音乐元素融入到交响乐形式之中的、通过现代作曲技法展示出来的优秀原创作品带到世界上去。
● 听您一说,我仿佛已经感觉到了什么是北交特色,它应该是坚持职业化建设,以一流水准,精湛地演释世界经典作品和中国原创作品的综合特色,而这种特色是贯穿在北交艺术发展的主线之上的。
○ 对,只是还要补充一点,北交特色还包括交响乐普及活动。作为首都的职业化乐团,北交自1994年起就开始了交响乐普及活动。那时条件差,起点低,但我们克服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数年间取得了很大成绩。如今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我们更是积极响应,为了播撒欣赏交响乐的“种子”,给青年人带去真正的、高雅的艺术享受,我们深入大学、中学和小学,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交响曲、室内乐等)音乐会吸引在校师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去年,我们在完成音乐季演出和例行商演的同时,还完成了三十余场进校园的普及音乐会。今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仍然是北交的主要任务之一。
● 去年北交的“高雅艺术进校园”室内乐音乐会,我荣幸地担任现场讲解,总共参与了十五场左右的演出,因此对这项活动有着亲身的体验。与北交的音乐家们一起进校园演出,使我真正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看到年轻人那样喜爱音乐、渴望音乐,我深感作为一名职业音乐家身上所具有的重任。
在我的印象中,北交是一个踏实的、执着的、勤奋的乐团。多年来,您带领这支乐团走的是一条坚持而实在的艺术之路,几十年中,无论是顺利还是坎坷,乐团都以不懈的精神在交响乐腾飞之路上向前奔跑。如今北交所取得的成绩,都是扎根在这种踏实、执着、勤奋的不懈精神之上的,是持久的奋斗和不挠的意志之下的必然。
○ 不错。其实北交所走过的艺术之路是搞交响乐的唯一道路,交响乐是一种高尚的文化,一种伟大的艺术,从事它需要以大量的时间学习、研究和实践,而它的成功必须建立在严肃、认真、积极的态度上,事实证明,任何投机取巧、试图以捷径达到目的的做法都是徒劳的。
● 您说得太好了。愿北交在2013年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顺利实现国际水准、中国风格、北交特色的目标。
● -景作人 ○ -谭利华
● 谭指挥,今年是北交步入职业化之路的第十六个年头,在2013新音乐季开始之际,您能否为广大音乐爱好者介绍一下北交在新时期的目标、计划和任务?
○ 很高兴接受你的采访。我想在介绍新时期的目的、计划、任务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北交十余年来走过的艰辛之路。北交创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时,黄飞立、李德伦等老一辈大师对它的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后来我接手这个乐团,深感应该使其步入职业化的轨道,早日将它锻造成为与首都北京地位相称的一流乐团。1996年,乐团通过严格公正的考核,精选了一批年轻而富有才华的演奏员,1997年,我们开始了第一个正规音乐季,继而迈开了职业化的步伐。
自那年至今,北交已经历了十五个职业化之年,今年是第十六个年头。应该说,一路走来,我们经历了风风雨雨,十分不易,但成就也接踵而至。如今的北交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百余名乐手个个都是称职的演奏家,全团上下团结一致,共同为祖国的交响乐事业奋斗。近年来,我们六次出访欧洲,不仅在国际上展现了北交的风貌,还将富有特色的中国作品介绍到世界上。我们为EMI唱片公司录制了多张唱片,在这方面做出了国内独一无二的成绩,并由此赢得了一定的世界影响。在新时期,特别是2013年中,我们将在各个方面实现跃进,继续与世界各国的优秀音乐家合作,将我们的音乐季办出国际水准、中国风格和北交特色。
● 我注意到,您在刚才的介绍中谈到了一个提法,即把2013音乐季办成一个具有“国际水准、中国风格、北交特色”的音乐季。对于这个提法,您可否做一些具体说明?
○ “国际水准、中国风格、北交特色”,这个提法不只针对2013新音乐季,它应该是北交艺术发展的一个长期口号。就拿国际水准来说,办出具有国际水准的音乐季是我们现实的目标。北交在正规音乐季演出中,一直奉行“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去年,我们在全年的音乐季演出中,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十余位音乐大师进行过合作,其中包括指挥家艾森巴赫、桑德林、贾德,钢琴家蒂博戴,小提琴家列宾,还有柏林爱乐乐团五位声部首席及世界级的中国演奏家等。今年我们还要扩大这方面的合作,请到的世界级大师有指挥家罗日杰斯特文斯基、费舍尔、霍夫曼,钢琴家让-巴维,小提琴家宓多里、莎拉·张以及歌唱家和慧等。还有,我们的音乐季演出历来包括出访,六次访欧演出都是音乐季中高质量的音乐会。我们就是通过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使音乐季演出真正达到国际水准的。
● 作为乐评家,我不仅全年观看了北交的音乐季演出,还于去年随北交出访了欧洲。乐团在土耳其和德国的五场演出我都在现场,音乐会确实表现出北交扎实的专业功力和上乘的演奏水平。2013年北交将赴欧美参加三个国际音乐节,这在现有的中国乐团中并不多见,您能否就这些再做一些说明?
○ 我们的出访集中在下半年的9、10月份,9月首先应邀赴捷克的布拉格参加德沃夏克音乐节。大家都知道,德沃夏克是捷克民族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以他名字命名的国际音乐节非常有名。能够参加这个音乐节,对于北交来说是一种至高荣誉,也是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接下来我们要赴奥地利的林茨,在那里参加布鲁克纳音乐节。布鲁克纳是十九世纪晚期奥地利著名作曲家,他的创作对世界近代音乐的发展贡献很大。北交能够参加以他名字命名的国际音乐节,本身就是国际音乐界对我们的一种认可。参加完布鲁克纳音乐节,我们还要专程赴维也纳和瑞士演出。
10月份,北交将开始北美洲之行。我们首先赴墨西哥参加塞万提斯音乐节,这个音乐节也是国际上著名的音乐节,历届参加者都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团体和有才能的音乐家。北交此次的参加,对于中国音乐家来说,同样是一种具有鼓舞意义的举动。之后,我们将在美国进行巡演,所经城市包括纽约、华盛顿、费城等,这也是北交第一次踏上美国的领土。
● 出访欧美,是北交“请进来,走出去”的重要内容,但我想知道,北交的出访有着哪些特殊的意义,作为音乐总监,您怎样看待这些特殊意义,又怎样理解北交占领国际音乐舞台的真正价值?
○ 我一直认为,北交“走出去”,是为了获取一个更大的、全新的艺术平台,继而依照国际规范来扩大乐团的影响力。为此,我们的出访主要以西方音乐艺术发达的、有影响力的国家为主,在这些国家巡演时,我们都是在最好的音乐厅演出,比如去年在柏林爱乐大厅、科隆音乐厅等等,面对的也都是有代表性的主流听众。我们与世界著名的演出经纪公司合作,在行程、场次、曲目、宣传、票务等方面一律按照国际惯例运作,从而达到了职业化、正规化、商业化的目的。如果要问我北交出访的特殊意义和真正价值,我觉得面对欧美主流市场,拓展广阔的艺术平台是最主要的。我们不搞投机,坚持中国音乐家的尊严,出访就要堂堂正正,以真正的实力赢得欧美听众的承认和信赖,这与某些“打工”似的演出和“大篷车”似的形式有着根本区别。
● 我很认同您的观点。在我的印象中,北交除了系统地演奏欧美经典音乐作品外,对于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尤为重视,多年来演奏这些作品已经形成了一套良性循环的惯例。我想这是否就是您所说的“中国风格”的一部分。
○ 是的。北交演奏中国作曲家的作品是有传统的,我一直认为,作为一个国家级的职业乐团,特别是首都的交响乐团,演奏我们自己国家的作曲家创作的作品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交响音乐事业要想得到快速发展,加强创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只有大量涌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中国的交响乐事业才能够真正腾飞。北交多年来坚持委约、扶植、介绍中国作曲家的优秀交响乐作品,就是要从这个角度来推动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前进。 ● 在我看来,中国作曲家近年来在交响乐创作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作曲家和作品。但要说位于世界前列,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请问您怎样看待现今中国作曲家的创作?
○ 的确如你所说,近年来中国作曲家在交响乐创作方面有许多实际的贡献,但更重要的是要有鲜明的民族性。我们的一些年轻作曲家在创作上过于追求前卫性和“国际化”,缺乏民族特色和个性特征,这样的作品是难有持久生命力的。北交多年来首演了众多中国优秀作曲家的作品,如唐建平的打击乐协奏曲《圣火2008》、郭文景的打击乐协奏曲《山之祭》、张千一的《云南随想》、方可杰的《热巴舞曲》、鲍元恺的《京剧交响曲》等。这些作品都是既有技术水平,又有民族风格的典范,我们通过演奏把它们介绍给广大听众,并通过访欧巡演把它们带到音乐发达国家。北交十余年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中国交响乐作品,我们力争通过严肃对待、认真排练、精湛演奏来推介这些作品,使其成为北交音乐季和出访巡演的特色节目,并希望通过长期努力建立起一套严整的体系,最终形成与我们国家文化传统相匹配的中国交响乐学派。这就是我所说的“中国风格”的主旨。
● 说到中国交响乐作品走向世界,北交确实取得了许多颇有意义的成就。去年我随团出访欧洲,明显感觉到了中国作品在演出中所占的分量,在那次出访中,郭文景的《莲花》、笛子协奏曲《愁空山》、打击乐协奏曲《山之祭》,方可杰的《热巴舞曲》,鲍元恺的《三首汉族民歌》等,几乎每场演出都有半场中国作品。
○ 是的。重视中国作品的演奏与推广,是北交艺术活动中的一大特色,今年的新音乐季中,我们仍要加强这方面的安排,除了首演周龙的《京都风韵》组曲外,还要首演王西麟的《云南音诗2》、叶小钢的《普贤之光》等作品。我们会在出访欧美国家时大量演奏中国原创作品。我一直强调,我们的“走出去”到底应该怎样走,往哪里走,带什么走。前面说过,我们要到欧美国家的主要城市演出,依托主流渠道,面对主流听众,产生主流演出效果。还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要把那些将中国音乐元素融入到交响乐形式之中的、通过现代作曲技法展示出来的优秀原创作品带到世界上去。
● 听您一说,我仿佛已经感觉到了什么是北交特色,它应该是坚持职业化建设,以一流水准,精湛地演释世界经典作品和中国原创作品的综合特色,而这种特色是贯穿在北交艺术发展的主线之上的。
○ 对,只是还要补充一点,北交特色还包括交响乐普及活动。作为首都的职业化乐团,北交自1994年起就开始了交响乐普及活动。那时条件差,起点低,但我们克服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数年间取得了很大成绩。如今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我们更是积极响应,为了播撒欣赏交响乐的“种子”,给青年人带去真正的、高雅的艺术享受,我们深入大学、中学和小学,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交响曲、室内乐等)音乐会吸引在校师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去年,我们在完成音乐季演出和例行商演的同时,还完成了三十余场进校园的普及音乐会。今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仍然是北交的主要任务之一。
● 去年北交的“高雅艺术进校园”室内乐音乐会,我荣幸地担任现场讲解,总共参与了十五场左右的演出,因此对这项活动有着亲身的体验。与北交的音乐家们一起进校园演出,使我真正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看到年轻人那样喜爱音乐、渴望音乐,我深感作为一名职业音乐家身上所具有的重任。
在我的印象中,北交是一个踏实的、执着的、勤奋的乐团。多年来,您带领这支乐团走的是一条坚持而实在的艺术之路,几十年中,无论是顺利还是坎坷,乐团都以不懈的精神在交响乐腾飞之路上向前奔跑。如今北交所取得的成绩,都是扎根在这种踏实、执着、勤奋的不懈精神之上的,是持久的奋斗和不挠的意志之下的必然。
○ 不错。其实北交所走过的艺术之路是搞交响乐的唯一道路,交响乐是一种高尚的文化,一种伟大的艺术,从事它需要以大量的时间学习、研究和实践,而它的成功必须建立在严肃、认真、积极的态度上,事实证明,任何投机取巧、试图以捷径达到目的的做法都是徒劳的。
● 您说得太好了。愿北交在2013年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顺利实现国际水准、中国风格、北交特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