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一段时间,我校教学组又一轮对全校近 的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立体评估,借此契机,我学习了32节课,其中有28节课中应用了多媒体,对此我分析了教师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效果等几个方面,并对有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我在想:在教学手段多样化的今天,教学中能否正确看待和使用多媒体,在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误区,笔者体会如下:
误区之一、公开课=多媒体教学课?
当前,有的人把教师能否利用多媒体教学作为评估公开课一个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志!然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先进、正确的教学理念吗?答案是否定的,可是很多教师“形式在先,其质早已落后”,笼罩在这一光环下仍进行着传统教学,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哨、动感等效果,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大开眼界,但教学效果一般。笔者在听初中数学《代数式的表示》,教师为了发挥媒体的优势,几乎利用一切所能利用的多媒体,也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不管有没有必要,都要用课件,深入课堂去看看,不难发现:多媒体教学作为的一种辅助手段,似有被炒作的嫌疑、喧宾夺主的趋势。如果这样,老师只注重了教学形式,而忽略了教学的实质,那么就失去了新课改的意义,“公开课=多媒体教学课”的背后又会失去了多少?
误区之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分析、研究各位教学老师的多媒体课件来源看:机械、僵化、缺少个性,不能满足现实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多媒体课件来源有两个:一是自制,二是网络下载,教师大多选择省时省力的网络下载。不可否认,网络上有许多优秀的课件资源,它们都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而成的。但它又不可避免的凝聚了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重要的是它针对了具体的学生学习水平的认知。从这个角度来看,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盲目引用,不关注教育对象、不考虑使用者风格个性、不区别地域文化差异,其结果只能是课堂变得机械、僵硬、缺少个性。
误区之三、粗枝大叶,慎重思考?
1.形式上,多媒体教学与课堂结构、学科特点不协调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需要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辅助。预习课和练习课,大多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你把他们带进多媒体教室,暗室影响视力,机器分散注意力,大可不必;没有危险性,学生可动手操作的实验课,你用多媒体来展示,纯属画蛇添足,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生活中鲜活的实物比比皆是,又何必要用多媒体来展示,别忘了多媒体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和想象力,可鲜活的实物更能调动学生视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官和想象力;普通话标准音色圆润的教师又何必使用朗读课件,书法精美的教师又何必用幻灯片替代板书,要知道课堂上人格的感染更重要,教师的动情朗读和艺术的板书比机器的感染更能启迪学生的求知欲望。
2.内容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不足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增加课堂的容量,但过分地依赖电脑,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是达不到良好效果的。有的老师在制作课件时过于详细,将要达到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要举的例子、要说的话都详尽地制作在课件中,课堂上教师只要动动手,不用写,也不用多说,让课件代替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得到发挥。一堂课下来,总觉的还欠缺些什么?过分的依赖于多媒体教学,课件贯穿与课堂的始终,更有甚者对学生的表扬也早就设定好了,多媒体固然好,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素质在愉快、充满活力的课堂气氛中得以提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不要把教学从传统的“人灌”变成现代的“电灌”,只会阻碍师生间的感情交流,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课堂失去了应有的灵活、机智、生动、活泼,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悖于先进的课改理念和课改精神。
误区四、课中有人,孰能无情?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更需要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因此老师在制作课件时,要留有一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课堂中老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深深地感染学生,这是电脑永远代替不了的。教师应该以自己的激情,唤起学生的热情,用充满情感的话语和体态,传达自身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引导学生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如果老师被多媒体软、硬件所取代,师生的感情交流就无从谈起。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是教育教学的趋势,也是新的课程标准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虽然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它在教学中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注意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师相比,多媒体教学仍处于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即使多媒体完成了许多人力所不及的任务,也不能代替教师的全部工作,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仍要教师来组织实施。因此,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避免它的负面效应,课前做好最充分的准备,精心、认真进行教学设计,选择、制作最合适的课件,找准多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充分体现现代教学思想,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陡沟中学)
误区之一、公开课=多媒体教学课?
当前,有的人把教师能否利用多媒体教学作为评估公开课一个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志!然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先进、正确的教学理念吗?答案是否定的,可是很多教师“形式在先,其质早已落后”,笼罩在这一光环下仍进行着传统教学,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哨、动感等效果,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大开眼界,但教学效果一般。笔者在听初中数学《代数式的表示》,教师为了发挥媒体的优势,几乎利用一切所能利用的多媒体,也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不管有没有必要,都要用课件,深入课堂去看看,不难发现:多媒体教学作为的一种辅助手段,似有被炒作的嫌疑、喧宾夺主的趋势。如果这样,老师只注重了教学形式,而忽略了教学的实质,那么就失去了新课改的意义,“公开课=多媒体教学课”的背后又会失去了多少?
误区之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分析、研究各位教学老师的多媒体课件来源看:机械、僵化、缺少个性,不能满足现实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多媒体课件来源有两个:一是自制,二是网络下载,教师大多选择省时省力的网络下载。不可否认,网络上有许多优秀的课件资源,它们都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而成的。但它又不可避免的凝聚了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重要的是它针对了具体的学生学习水平的认知。从这个角度来看,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盲目引用,不关注教育对象、不考虑使用者风格个性、不区别地域文化差异,其结果只能是课堂变得机械、僵硬、缺少个性。
误区之三、粗枝大叶,慎重思考?
1.形式上,多媒体教学与课堂结构、学科特点不协调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需要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辅助。预习课和练习课,大多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你把他们带进多媒体教室,暗室影响视力,机器分散注意力,大可不必;没有危险性,学生可动手操作的实验课,你用多媒体来展示,纯属画蛇添足,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生活中鲜活的实物比比皆是,又何必要用多媒体来展示,别忘了多媒体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和想象力,可鲜活的实物更能调动学生视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官和想象力;普通话标准音色圆润的教师又何必使用朗读课件,书法精美的教师又何必用幻灯片替代板书,要知道课堂上人格的感染更重要,教师的动情朗读和艺术的板书比机器的感染更能启迪学生的求知欲望。
2.内容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不足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增加课堂的容量,但过分地依赖电脑,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是达不到良好效果的。有的老师在制作课件时过于详细,将要达到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要举的例子、要说的话都详尽地制作在课件中,课堂上教师只要动动手,不用写,也不用多说,让课件代替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得到发挥。一堂课下来,总觉的还欠缺些什么?过分的依赖于多媒体教学,课件贯穿与课堂的始终,更有甚者对学生的表扬也早就设定好了,多媒体固然好,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素质在愉快、充满活力的课堂气氛中得以提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不要把教学从传统的“人灌”变成现代的“电灌”,只会阻碍师生间的感情交流,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课堂失去了应有的灵活、机智、生动、活泼,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悖于先进的课改理念和课改精神。
误区四、课中有人,孰能无情?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更需要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因此老师在制作课件时,要留有一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课堂中老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深深地感染学生,这是电脑永远代替不了的。教师应该以自己的激情,唤起学生的热情,用充满情感的话语和体态,传达自身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引导学生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如果老师被多媒体软、硬件所取代,师生的感情交流就无从谈起。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是教育教学的趋势,也是新的课程标准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虽然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它在教学中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注意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师相比,多媒体教学仍处于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即使多媒体完成了许多人力所不及的任务,也不能代替教师的全部工作,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仍要教师来组织实施。因此,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避免它的负面效应,课前做好最充分的准备,精心、认真进行教学设计,选择、制作最合适的课件,找准多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充分体现现代教学思想,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陡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