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来源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top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一场特别的“直播带货”在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下称“澜沧县”)蒿枝坝村冬季马铃薯地里火热进行,110多万网友在线观看、咨询互动。
   直播中,“新晋”主播“农民院士”朱有勇头戴草帽,裤脚沾满泥土,满脸笑容地站在地里,面对镜头,热情地向全国网友推荐喜获丰收的冬季马铃薯。直播间里,朱有勇院士随手拿起两个刚刚挖出来的马铃薯,向网友们介绍道:“澜沧县光热充足、土质疏松、土壤渗水性好,特别适合种植优质马铃薯。因此,我们把云南农业大学的科技成果冬季马铃薯种植技术带到这里,带领农民在原来的冬闲田种上了马铃薯。”
   这样的马铃薯很是“神奇”,它不仅个头大、皮光亮、味道好,更重要的是它把边陲村寨的冬闲田变成了高产田,让村民们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而这一颗颗“神奇的马铃薯”,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钻研农业科技、投身科技扶贫的缩影。30多年来,朱有勇研发的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大面积应用累计3亿余亩(1亩≈666.7平方米),成为国际上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典范。
  5年来,朱有勇带领团队扎根深度贫困的澜沧县,用科技力量改变当地贫困面貌,成为全国科技扶贫的典范。
  在《自然》等学术期刊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获发明专利20余项、重大奖励18项,朱有勇始终心系农民、不忘初心,一如他的口头禅:“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2015年,中国工程院开始结对帮扶西南边陲的深度贫困县——澜沧县。
  贫困人口16.67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1%,澜沧县扶贫任务艰巨,是云南决战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院士扶贫”谁来牵头?在中国工程院召开的专题会上,60岁的朱有勇院士自告奋勇:“我年轻,我来干!”
  朱有勇和同事们很快来到澜沧县。然而行走在竹塘乡多个村寨,目之所及却这样揪心——篱笆房、茅草房四处漏风,一个火塘、几件炊具、一堆玉米和一两头猪就是一户人家的全部家当。
  这让他想到小时候的生活情景。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一个农村家庭。贫穷和饥饿让他生出通过努力让乡亲过得好、让庄稼长得好的强烈愿望。
  “这个地方不该这么穷。”朱有勇发现,澜沧县生态环境良好,光、热、水、土壤条件优越,这里有这么好的资源禀赋,却深陷贫困。
  朱有勇感到深深的内疚:“我们亏欠农民的太多了,我们是党和人民培养的,是我们来晚了……”
  可村民们一开始并不大领情,加上朱有勇并不懂当地拉祜族人的语言,走村入户调研开展得并不顺利。
  朱有勇很急,他明白,要想让村民相信扶贫队真能带领他们摆脱贫困,就必须走到农民心里,和老乡打成一片。
  朱有勇从零起步,开始学习拉祜语,慢慢地掌握了一些日常用语。他说:“更管用的还是喝酒,能跟村民喝上酒,那就肯定能打成一片。”
  解决了沟通障碍,朱有勇的这场攻坚战才算刚刚开始。一个个问题,在朱有勇脑海里等待破题——
  “澜沧县资源丰富,农民有大量的耕地和森林,但是怎样把这里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效益?这里的资源最适宜发展什么产业?”
  带着这些问题,他走村串寨,研究田间地头的脱贫经。
  五年如一日,朱有勇带领团队利用专业特长,科学制定了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措施,按下澜沧扶贫“快进键”。
  2017年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扶贫工作站”在蒿枝坝组挂牌成立。
  蒿枝坝组活动室成了一座“科技小院”。“这像是一个农民田間学校,在朱院士团队带领下,乡亲们一边种田一边学技术,树立了科技致富的观念。”竹塘乡党委书记黄镇说。
  朱有勇不敢懈怠,他说:“我们习惯了把论文写在纸上、发表在刊物上,现在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一家家农民富起来、一个个村寨脱贫!”
  首先要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农民们应该种什么?
  发展产业并非易事。前些年,澜沧县曾大规模推广种植核桃树,竹塘乡就种了7000亩。不料,核桃树长得挺好,但是挂果很少。
  有企业找上门来,想种花椒。朱有勇左思右想,把企业劝退了,“中国花椒产地这么多,这里种有什么特别的优势?”
  “既要用好我们的科技成果,也要和这里的自然资源结合。”朱有勇抓住这条主线,通过对气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的科学分析,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这里具备发展冬季土豆和冬早蔬菜的优越条件。
  冬季土豆在11月至12月播种,第二年三四月份收获。“这个时候能产新鲜土豆的地方很少,澜沧县可以成为全国最早上市的新鲜土豆产地之一,收购价格也比较高。”云南农业大学教师黄惠川开始向村民作介绍。
  “一亩地,一百天,一万元。”专家们掰着指头给村民算账,村民们将信将疑。
  2016年冬天,扶贫队员找上村民刘金宝,动员他种冬季土豆。刘金宝嘴上答应,结果第二天就去地里撒了油菜种子。
  朱有勇只好找到村组干部,一起在蒿枝坝组的100亩地里,搞起了示范种植。
  2017年春天,示范基地迎来丰收。通过测产,最高亩产4.7吨,平均亩产3.3吨。按照每公斤3元的收购价,平均每亩土豆收益近万元。
  消息传到刘金宝耳朵里,他决定拿出2亩地种土豆试试。再一年开春,他家地里长出了全村的“土豆王”,一颗足足重2.5公斤。
  到了2018年冬天,没等扶贫队员上门,刘金宝把自家10亩地全部种上了土豆。
  这一年,澜沧县冬季土豆已推广种植3200多亩。
  冬季土豆只是当地致富的一块敲门砖。“冬闲田”变成“效益田”;不曾开发利用的人工松林,成功用于科学种植有机三七……科技成果转化,让朱有勇的理想照进一个个村寨小院,他说:“这比拿多大的奖项、给多少钱都更让我高兴。”   2016年,朱有勇在竹塘乡试种5亩三七,得到了正向反馈。然后,他开展了林下三七的大规模推广,2018年扩展到7300多亩。
  据澜沧县林业部门调研,全县有50余万亩思茅松林,其中适宜三七生长的有40余万亩。假以时日,林下三七有望成为澜沧县的支柱产业。
  从昔日深度贫困的“直过民族区”到今日“科技扶贫示范县”的跨越,记录着朱有勇这个“农民院士”五年如一日的一线攻坚。
  心存百姓的人,百姓心中就存着他。每到临近春节,村民家里吃杀猪饭,都排着队请朱院士。
  大山无言,一石一砾皆是见证。朱有勇脚步丈量的地方,就是一个村寨脱贫发展的希望。
  扶贫先扶智。为了指导农户科学种植,朱有勇在全国首创中国工程院科技扶贫技能实训班,招收的学员都是农民。
   “手把手领着老乡干,实实在在做给老乡看。”朱有勇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邀请院士专家直接给农民授课,既讲通俗易懂的理论原理,又在田间地头指导实践操作,直到学懂学会。
  从林下三七、冬季土豆,到冬早蔬菜、茶叶种植、猪牛养殖……朱有勇带领团队前后共开设24个技能班,培养了1445名乡土人才。
  朱有勇向我们列出一组数据——培训学员中,90%的学员已经脱贫,50%的学员带动了亲戚朋友脱贫,还有一部分学员把整个寨子带动脱贫了。
  走进澜沧县酒井哈尼族乡坡头老寨村村民马正发家,一块参加培训班获奖的奖牌挂在家门口。
  马正发在2017年参加了冬季土豆培训班,作业是种一亩土豆。临近结业,土豆收获了,马正发通知全寨的人去现场观摩他的“考试成绩”——他不仅种出了当年班上最大的土豆,1亩土豆还卖了7000多元。马正发由此获得朱有勇亲手颁发的5000元奖金和獎牌。
  看到他种的土豆又大又好吃,还卖得上钱,2018年冬,坡头老寨小组32户村民全都种上了冬季土豆,其中包括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9年11月11日,中国工程院澜沧院士专家科技扶贫班首届电商班开班。朱有勇在班上教授农民自己开网店,把大山中的优质农产品直接卖到消费者手中。他还设想引进区块链技术,解决中药材的全流程追溯问题。
  “林下药材可以做成大产业,不仅是林下三七,还有重楼、黄精、石斛等。我们想摸索一套科学办法,让药材回归深山老林。我们希望以优质的药材原料,为中医药发展作一份贡献。”
  一颗初心,始终跃动,正如他的入党誓言——“团结广大群众,为大多数人谋利益。服从祖国的需要,把自己的知识贡献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为了这句誓言,1996年,朱有勇在悉尼大学完成了分子植物病理学有关项目研究,回到了云南农业大学。“宾馆再好不是家。我能回到祖国,为自己的家乡做事,比什么都有意义。”朱有勇说。
  为了这句誓言,2011年,刚刚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朱有勇向组织提出,希望继续专心搞科研,不再担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
  朱有勇科研成果丰硕,头衔众多,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教学名师等,但他最喜欢的还是“农民院士”。
  朱有勇称:“脱贫攻坚带给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级干部群众才是真正的脱贫主力军。我是一个教书匠,更准确地说,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有幸参与了这个工作,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
  “澜沧江边蒿枝坝,林下药材满山崖,生态有机三七花,人人见了人人夸……”蒿枝坝的村民,都喜欢唱朱有勇根据山歌编的这首《蒿枝坝的花儿开了》。
  蒿枝坝村道路旁,遍布一种名为三角梅的植物。朱有勇在蒿枝坝扎根后,就引种了这种花。
  他有一个想法——等闲下来,把自己和身边的人们在这场中国反贫困斗争伟大决战中历练并成长的故事写成一部小说,书名就叫:蒿枝坝的花儿红了。
  蒿枝坝上,花期正盛。
  远山之外,脱贫传奇正在续写……(据新华社)
其他文献
《茶叶感官评审方法》国家标准开始实施    日前,记者从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与浙江大学农学院茶学系联合举办的“茶叶感官审评结果比对及质量评价”学术研讨会上获悉,国内首部《茶叶感官评审方法》国家标准已从近期开始实施。自此,各类名茶评比,将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规范。  与会的许多茶叶专家认为,该标准的出台,打破了以往茶叶感官评审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障碍,克服了名茶评审中的随意性,对推动中国茶产业的发
144.79米!我国获青藏高原湖泊最长岩芯  8月3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湖泊与环境变化团队首次在青藏高原纳木错中心湖区近百米水下成功获取144.79米岩芯,钻探深度达153.44米,超过此前我国高原湖泊的最大钻探深度(114.9米),此次钻取的岩芯有望重建近15万年连续气候环境记录。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湖泊与环境变化团队负责人朱立平研究员表示,本次144.79米巖芯的成功获取,为实施国际大陆科学钻
根据《自然·气候变化》近日公开的一份气候科学报告,在当前的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趋势下,世界上一半的海滩——其中许多位于人口密集地区——或将于本世纪末消失。  欧盟委员会下设联合研究中心的科学家米查里斯·沃斯多卡斯等人分析了一个卫星图像数据库,图像显示了1984年至2015年的海岸线变化。研究团队根据历史趋势,预测了在两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场景下未来的海岸线动态。他们确定了物理(地质)或人为因素驱动下的
鲈鳗是一种生活在淡水里的鱼类,它身上能分泌出大量的黏液,从而保证自己身体的湿润,这样就可以在陆地上做短距离的迁移或捕食。  鲈鳗的营养价值极高,被人们称为“水中人參”,捕捉鲈鳗的人自然很多,但却极难捉到。因为鲈鳗嗅觉敏锐,一旦发现险情便迅速撤离。渔民在长期的捕渔生活中发现了一个极好的捕捉办法。鲈鳗经常爬到岸上吃草,在它经过的地方,身上的黏液会留下一条痕迹,下次再上岸时,鲈鳗还会继续走这条旧路。于是
2019年12月25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等中外科学家宣布,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发现大量恐龙足迹化石。这是该省报道的首个大规模早白垩世恐龙足迹点。这些恐龙足迹数量多、保存好,对研究恐龙的演化有重要价值。  2018年夏,化石爱好者朱利在达连河镇红星村路边新修开的剖面上发现了疑似古生物的足迹。邢立达团队随后确认了这些印记为足迹化石并展开考察工作。  据统计,依兰恐龙足迹群由5条行迹
德国人进入工业化后也经过“山寨阶段”:向英、法学习,偷人家的技术,仿造人家的产品。然而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今日享誉世界的“德国制造”?  当英国、法国完成工业革命时,德国还是个农业国。德国人的工业化步伐显然慢欧洲兄弟一步,而且德国人进入工业化后也经过与今天中国类似的“山寨阶段”:向英、法学习,偷人家的技术,仿造人家的产品。为此,英国议会还特别在1887年8月23日通过对《商标法》的修改,要求所有进入
中船重工七〇九所10月18日对外公布,该所成功研发了高性能“凌久图形处理器芯片”,并基于该芯片研制了MXM、OpenVPX、XMC、FMC、CPEX等五款显卡。这些显卡可以满足国产电子平台对2D/3D图形显示与处理的需求,可适应各种恶劣环境,能广泛应用于船舶、航天、航空、车载、高端工业等领域。  “凌久芯”是中船重工七〇九所于2018年自主研发的、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3D图形处理器芯片。它是
古代人但凡生重病,最惧怕的就是赶上年关,冬季人类身体各项机能处于相对抑制状态,抵抗力下降,对于疾病的恢复不利,所谓年关难过就是这个道理。同时,冬季也是许多传染病的高发时期,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人的健康。  不过不要以为夏季就可以心安理得了,炎炎烈日下,同样给许多传染病可乘之机,普通老百姓自然不用说,就连一些名人也难逃厄运…… 鄭成功雕像(图/摄图网)  歇斯底里的国姓爷  时间:公元1662年
在城市里,许多人喜欢在工作之余邀上三五好友,找个大排档撸肉串喝啤酒,大快朵颐。然而,不知你有没有注意,我们见到的啤酒瓶大多都是绿色的,虽然也有棕色、蓝色甚至无色,但还是以绿色酒瓶居多。那么,为什么啤酒瓶是绿色的呢?  说起啤酒瓶,不得不说到葡萄酒瓶。虽说啤酒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把啤酒装到玻璃瓶里的时间却不太长,大约是从19世纪中期开始的。那时并没有专门的啤酒瓶子,使用的更可能是葡萄酒的瓶子。而绿色便
“秋收冬藏”,正是养生时节。养生之本在于养心,正所谓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有了平静淡然、乐观豁达的心境,再加上适当的运动、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营养,秋燥秋乏等身体不适反应就会一扫而光。  秋季气候变化大,人的机体活动也会随着气候的转换,处于收敛内养的状态,所以注重精神的调养是此时保健的重点。  心放松病不来  想要放松心态,不妨找一个你觉得可以放松的姿势,让呼吸保持在肚脐下一寸半和胸口两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