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一直是困扰大学英语教师的一个重要问题。听力是人们理解话语的重要途径,是深入学习语言、进行语言交际的基础。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当重视听力教学并努力提高听力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听力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大学英语听力 听力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6-0071-01
1 前言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听力的较高要求是能听懂语速每分钟140词的题材,熟悉“基本无生词”的材料。为了实现这一要求,各高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在听力技能培养上狠下功夫,每周安排了两个学时的听力课。而且,本科生基本上都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能阅读一般的文章。他们能够较轻松地听懂老师在课堂上讲的话,对于听力课上的材料也可基本听懂。但一旦遇到真实的听力材料,听英语本族语人之间的对话时,他们往往会感到很不适应。即便是一个人名的发音、打招呼用语,或很简单的措辞和表达方法都构成学习者在语音上的听力困难。 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2 听力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模式单一。传统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一般局限于单一的课本磁带教学:教师简单讲解几个听力词汇,然后听磁带录音2—3遍,最后对答案。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要求非常高,教学方法简单机械,课堂沉闷乏味,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听力课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
1.2 学生听力水平低,积极性不高。从英语的五个技能方面来看,“听”往往是最薄弱的,也是学生们最害怕,最头疼的。因此,对于听力课,大多数学生都有一种畏惧心理,并采取消极的态度来对待听力课,认为能听多少就是多少,这种被动的心理毫无疑问会影响听的效果。
3 对听力教学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1)注意听力材料的选择。听力材料的选择是教法改革的保障和前提。所选择的听力材料要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针对性;要有利于开展文化差异教学;要适用于课堂交际活动的开展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具有“可教性和可学性”,符合实际场合运用;听力练习需具有多样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以一本教材为主,再选取其他教材为辅,同时还可把演讲比赛、电视节目、电影片断和英文歌曲等等纳入课堂教学范围之内。
(2)注重文化导入。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丕尔(Sapir,1921)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它承载着文化信息,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思维特征;语言又受文化的制约,因为文化深植于语言,人们使用语言时要受到其民族文化的限制和影响。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及语言习惯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别人所说的话语,所以如果不熟悉英美等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不懂得用西方思维方式理解英语语言,就会给英语听力理解造成很大的障碍。了解西方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民俗习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文化背景知识,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对声音的依赖,增强他们对整个语篇的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地介绍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丰富和积累多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
(3)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听力作为一套认知活动,其特点就决定了它很容易受到焦虑这个情感因素的影响。首先,听力理解中的材料不能像阅读和写作中的材料那样多次重复。而且,在有限的一到两次听的过程中,听者不能控制听力材料的播放速度。因此,听者在听之前就会感觉紧张,担心自己完全跟不上听力内容。其次,在听力理解的各个认识过程中,例如识别语音,认知单词,分析语法等等,都可能出现能力受限,威胁到听者在整个听力过程中的自尊。再次,在听力活动中,文化震撼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利用各种技巧来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增强其自信心,如鼓励学生正确对待语言学习中出现的错误;降低课堂内的竞争氛围;允许学生使用不够流利的外语进行表达;利用音乐、游戏等帮助学生放松;给予学生奖励;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肯定;等等。
(4)教学模式多样化。语言教学的综合性原则不仅强调教学方法的综合,而且强调语言技能。该原则认为在英语学习与教学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相互促进的。每种能力的加强,都能带动另几个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听的教学也需要借助说、读、写的技能的帮助。因此,在听力教学课堂上应该将听力训练与其他几种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可以将传统的、单项的、被动的教学模式改变为互动的、参与性更强的教学模式;可以将听说、听读、听写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介入到听力内容所设置的语言环境中来,根据所听材料,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交际活动。
(5)加强听力策略的指导。不同的英语学习者具有不同的听力水平,导致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的学习者采取了不同的学习策略。因此,教师的策略指导对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具体而言,听力策略主要包含有预测、笔记等。策略指导应有针对性,要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预测是指学生在做听力理解之前,根据文章体裁或对话标题,利用已有的各方面知识,对即将听到的段落或对话内容进行猜想,或者在听的过程中,根据已获得的信息线索包括主题句、句子结构、词的前后关联,句子的语法关系,语言环境等,预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或说话人下一步要讲述的内容。预测是听者在听力理解中一种自觉的参与性心理活动,它是一项有效的认知技能,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听力习惯。听者只有首先增强这种积极预测的意识,并在听音过程中运用各种预测方法,才能逐渐养成积极有效的听力习惯,达成听力理解中这一重要的认知技能。
记笔记可以使听话人把注意力纳入讲话人的思路,使听与说同步进行,保持听的积极参与性,有助于记忆所听的内容。作笔记常有以下三种形式:关键词式笔记、蛛网式笔记和主题图式笔记。
4 结语
听力训练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想帮助学生提高听力水平仅靠每周2小时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该将学生的课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可以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设备,如自主学习中心等,在课余时间练习听力。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课外收听英语广播、观看英文电视节目、欣赏英文录像、听英文歌曲等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听力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择.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2] 李山川.大学教育心理学.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
[3] 李庭芗.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4] 王芹.学习策略与英语听力教学.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
【关键词】大学英语听力 听力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6-0071-01
1 前言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听力的较高要求是能听懂语速每分钟140词的题材,熟悉“基本无生词”的材料。为了实现这一要求,各高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在听力技能培养上狠下功夫,每周安排了两个学时的听力课。而且,本科生基本上都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能阅读一般的文章。他们能够较轻松地听懂老师在课堂上讲的话,对于听力课上的材料也可基本听懂。但一旦遇到真实的听力材料,听英语本族语人之间的对话时,他们往往会感到很不适应。即便是一个人名的发音、打招呼用语,或很简单的措辞和表达方法都构成学习者在语音上的听力困难。 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2 听力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模式单一。传统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一般局限于单一的课本磁带教学:教师简单讲解几个听力词汇,然后听磁带录音2—3遍,最后对答案。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要求非常高,教学方法简单机械,课堂沉闷乏味,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听力课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
1.2 学生听力水平低,积极性不高。从英语的五个技能方面来看,“听”往往是最薄弱的,也是学生们最害怕,最头疼的。因此,对于听力课,大多数学生都有一种畏惧心理,并采取消极的态度来对待听力课,认为能听多少就是多少,这种被动的心理毫无疑问会影响听的效果。
3 对听力教学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1)注意听力材料的选择。听力材料的选择是教法改革的保障和前提。所选择的听力材料要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针对性;要有利于开展文化差异教学;要适用于课堂交际活动的开展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具有“可教性和可学性”,符合实际场合运用;听力练习需具有多样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以一本教材为主,再选取其他教材为辅,同时还可把演讲比赛、电视节目、电影片断和英文歌曲等等纳入课堂教学范围之内。
(2)注重文化导入。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丕尔(Sapir,1921)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它承载着文化信息,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思维特征;语言又受文化的制约,因为文化深植于语言,人们使用语言时要受到其民族文化的限制和影响。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及语言习惯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别人所说的话语,所以如果不熟悉英美等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不懂得用西方思维方式理解英语语言,就会给英语听力理解造成很大的障碍。了解西方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民俗习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文化背景知识,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对声音的依赖,增强他们对整个语篇的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地介绍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丰富和积累多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
(3)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听力作为一套认知活动,其特点就决定了它很容易受到焦虑这个情感因素的影响。首先,听力理解中的材料不能像阅读和写作中的材料那样多次重复。而且,在有限的一到两次听的过程中,听者不能控制听力材料的播放速度。因此,听者在听之前就会感觉紧张,担心自己完全跟不上听力内容。其次,在听力理解的各个认识过程中,例如识别语音,认知单词,分析语法等等,都可能出现能力受限,威胁到听者在整个听力过程中的自尊。再次,在听力活动中,文化震撼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利用各种技巧来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增强其自信心,如鼓励学生正确对待语言学习中出现的错误;降低课堂内的竞争氛围;允许学生使用不够流利的外语进行表达;利用音乐、游戏等帮助学生放松;给予学生奖励;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肯定;等等。
(4)教学模式多样化。语言教学的综合性原则不仅强调教学方法的综合,而且强调语言技能。该原则认为在英语学习与教学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相互促进的。每种能力的加强,都能带动另几个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听的教学也需要借助说、读、写的技能的帮助。因此,在听力教学课堂上应该将听力训练与其他几种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可以将传统的、单项的、被动的教学模式改变为互动的、参与性更强的教学模式;可以将听说、听读、听写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介入到听力内容所设置的语言环境中来,根据所听材料,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交际活动。
(5)加强听力策略的指导。不同的英语学习者具有不同的听力水平,导致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的学习者采取了不同的学习策略。因此,教师的策略指导对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具体而言,听力策略主要包含有预测、笔记等。策略指导应有针对性,要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预测是指学生在做听力理解之前,根据文章体裁或对话标题,利用已有的各方面知识,对即将听到的段落或对话内容进行猜想,或者在听的过程中,根据已获得的信息线索包括主题句、句子结构、词的前后关联,句子的语法关系,语言环境等,预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或说话人下一步要讲述的内容。预测是听者在听力理解中一种自觉的参与性心理活动,它是一项有效的认知技能,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听力习惯。听者只有首先增强这种积极预测的意识,并在听音过程中运用各种预测方法,才能逐渐养成积极有效的听力习惯,达成听力理解中这一重要的认知技能。
记笔记可以使听话人把注意力纳入讲话人的思路,使听与说同步进行,保持听的积极参与性,有助于记忆所听的内容。作笔记常有以下三种形式:关键词式笔记、蛛网式笔记和主题图式笔记。
4 结语
听力训练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想帮助学生提高听力水平仅靠每周2小时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该将学生的课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可以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设备,如自主学习中心等,在课余时间练习听力。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课外收听英语广播、观看英文电视节目、欣赏英文录像、听英文歌曲等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听力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择.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2] 李山川.大学教育心理学.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
[3] 李庭芗.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4] 王芹.学习策略与英语听力教学.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