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像拆盲盒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_an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法学院的学生,我们的final以答题论述为主,论文为辅,每学期六门课,可能只有一门是写论文。原本学校准备在体育场中照常举办考试,每个考生距离1.5米。然而到了实践时发现不大可行,预约的学科太多了,加上政府不断加强管控力度,6月份考试周来临的时候,已经不允许人群在室内场所聚集。
  鉴于这种情况,有些神仙专业把所有考试都换成了论文,且还减少了论文要求的字数,而我的专业就是那个例外。其中一门考试,从闭卷论述变成了开卷。你可能以为开卷很简单,而且可以即时Google?答案是NO!开卷考试的难度简直是飙升,老师自信我们不可能从网上搜出答案,如果搜出了,那就代表着我们真的掌握了这个问题。考试当天,我们的考卷是三题中选二,考试时间3小时,从点击发放考卷的那一刻起计时,3小时后的deadline前上传回答案。
  点击开考卷的那一瞬间,我的第一反应竟然不是Google,而是打开有道词典,先翻译一下那难度飙升的考题。期间,同系还有同学在群里发消息求合作,毕竟开卷考试,互相交流在理论上也是被允许的,然而我们在浪费了宝贵的10分钟后发现,老师竟然给全系参与这门考试的47个学生出了47份考卷,每个人独一无二,没得“分享”。
  没想到,这只是我漫漫考试路上的第一关。另外一门课,是具体的案例分析,本来也是正常的考试写答案,如今变成了线上老师一对一的oral exam(口语化答题)。顾名思义,就是老师在线上把案例说给我听,我需要用英语把分析说出来,考试时除了有我们的任课老师,还有一位本专业的监考老师。大部分中国学生都懂这种痛苦,英语,本来就是我们的第二语言甚至第三语言,当我们用自己不熟悉的语言去表达时,自然而然地需要把信息先翻译成母语,再把答案翻译回英语输出出去。平常读写的话还好,考试时也有足够的时间容许我们思考和转换,可是在口语化考试中,这些都是我们自带的bug。老师的案例那么长,具体的信息和细节其实有很多,但作为英语讲出来,我真的记不住啊!而老师只会说一次,没有二次机会。回答时更是灾难,首先我根本没听清这个案例,回答时除了考虑专业知识,还要考虑自己的英语表达,很多本来能够注意的答题点经常就忘了说,磕磕绊绊加紧张,不用等成绩就知道自己必挂无疑。一个月后我迎来了补考,依旧是oral exam,我在老师一边念题的时候一边速记,答题时也尽量可着自己记住的点来答,可惜英语水平不可能在一个月内达到母语的级别,仍旧挂掉,等待重修。用第二语言读法学本来就极为艰难,再加上这种案例题成了考察专业知识 记忆力 速记 英语口语 归纳水平的综合考量,我对重修后的考试结果也不甚乐观,干脆退掉了这门课,等待着疫情结束后,恢复正常的考试形式时再去重修。
  其他课程的考试采用了线上监考的形式,虽然都不如oral exam来得暴击,仍旧把我折磨得身心俱疲。我们的线上监考需要自己提供多角度的监视画面,学校对此有着严格的要求:摄像头距离书桌2~3米,需看清桌上所有物品及字迹,前后左右所有角度必须在镜头中等等。考试前一天,我特意把书房打扫了一遍,按照学校的要求,不留任何与考试无关的物品,然后便是爬上爬下,360度地举着摄像头找符合监考标准的角度。我有摄像头的设备只有手机和电脑,但它们的角度都过低,我又是垫抱枕又是用纸巾盒制作简易支架,由于拍摄角度仍旧不能达到要求,在考前一天的半夜12点,我跑去同城的表姐家借来了ipad、gopro和摄像机,全部联网,多机位无死角直播自己。我一度产生了怀疑,这要考的是法学,还是动手组装能力?到了另外一门需要直播监考的考试时,我干脆提前在淘宝下单了超广角摄像头,一镜到底,一览无遗。
  难的不止是考试方式,选择考试时间也像是拆盲盒,一不小心就成了大型社死现场。考试变成了线上,可监考老师的数量是有限的,老师不可能像往常一样同时监考几十个学生,于是就需要我们自选考试时间,届时同一个房间内会有一个监考老师和1~7个学生的全方位监控画面。考前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号码,号码代表着不同的考试时间。幸运的话,会选到歐洲时间的上午,那么我就需要在北京时间的下午或者傍晚考试;不幸的话,如果选到了欧洲时间的下午或者傍晚,那我就要在北京时间的半夜顶着熊猫眼爬起来考试。最后一门考试时,我选择了带有自己幸运数字的一个号码,是北京时间的晚饭饭点。于是乎,当天,我在万家厨房飘香中打开了所有的监控画面,监考老师的一张脸占据了整个屏幕,她笑眯眯地对我说:“好幸运哟,你是唯一一个选择了这个时间段的人,我会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内监考你哟!”然后,人生第一次,我在摄像头环绕下、唯一的监考老师盯着唯一的我,完成了那场尴尬却又难忘的考试。
其他文献
当《北风吹过》,你乘着“花地”东风,一路采摘着诗意小花。尽管道路弯曲,但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几经酷暑寒冬又迎来春华秋实,你倍感与《羊城晚报》“花地”的情深意重。2007年的秋天,你与“花地”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不期而遇。先是“花地”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了50周年座谈会,并将50年来的副刊电子文本赠给该馆收藏;跟着,你携诗集《以生命的名义》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研讨会,诗集《以生命的名义》
十二月  我再不会将坚硬的石头掷出  在这不断落雨的人间  我将身穿雨衣  风,或者更大的风  成为夜行的叙述  我的雨衣是它的注脚  细细一行  会的  在翻开与合拢之后  我想我终究会认出风暴  独处  又是一个无云的白天  我把房间又打扫了一遍  把新的灰尘掸掉  而后在床沿边坐下  快速掀起痂  把不可见人的忧伤倒出  从前哭过的回声又回到耳边  树比从前更绿  房间比从前更旧  我比从前
离开  喊回时间  在一棵梧桐树下  秋风狂野  把天吹得很遠  不说云  淹没了远方  只有风相随  枝梢遮掩了错落的思念  都在为一首诗作无罪推定  谁为我的叶子作证  苍凉里  风占领了高地  指尖乘月航程,用思念  击落了最后的孤单  飞翔的蝴蝶  一切都没有错  错的是黄昏窗口的一粒碎屑  时空醒了  你却醉成了飞翔的蝴蝶  语言有些渴  被爱恨生死煮着  那天你突然说 你是透明的鱼  
……在植物中还魂  或是在石头里沉睡——  80多年了,你们渴望的生活就在冲里:  彩钢瓦的宅院依山而建,  竹竿上晾着你们没有见过的衣裳,  那时滴滴答答的竹引,变成了  即开即用的自来水……  石板沉默,壮士隐于山林  浴血的泥土何其肥沃——  山中竹翠欲滴,栎树垂荫  芦笛如剑,箬叶如剑,翅果菊如剑  黄瓜、丝瓜、茄子、辣椒繁茂  南瓜藤,像寻找离开已久的亲人  到处攀爬,菜园里  村人弯腰
一弯瘦月  文成人已养成一个习惯  有月亮的夜晚都喜欢抬头看天  这不是秘密  看、看、看  10万侨居在外的亲人  年年岁岁,把月亮都看瘦了  一彎瘦月,真的像镰  年年岁岁割着,割了又发的乡愁  一滴水  其实是再普通不过的一滴水  在百丈漈  一滴水和它众多兄弟滚滚向前  从207米高的地方  一个猛子扎了下去  它们是“天下第一瀑”的演员  一滴水在百丈漈完美谢幕后  仍然向下、向下,水往
但闻铜铃响  铜铃山的温柔处,肯定长着一只铜铃  它或者藏在乔灌藤草里  或者藏在壶穴碧潭中  山的深处,横着千沟万壑  我走不进,只有拜托长驱直入的风  去替我叩响铜铃的美妙  而我,就在瀑丛中,做个山人  扎一帘野铜铃,取碧水涂染上  姹紫嫣红和郁郁葱葱  不丢下一串铜铃声,你怎知  铜铃山的空旷  小瑶池,波光粼粼,全是盈盈的铜铃聲  餐露,听禅,读云,写水的故事  朝来,叩一叩铜铃  夕至
诗歌  在你选择的伤痛之地  曾诉说我们的寂静  你将我的生命变成  一场过于纯粹的盛礼  神启  夜晚在你旁侧  词句为暗语,为秘匙  而死之欲为王  愿你的身体恒是  一片挚爱的神启之地  写在你的周年  收下我 沉默乞渴的容颜  收下我 求而未得的爱恋  收下我 成为了你的一面  毁灭  ……在亲吻而非理性之中。  ——克维多  将我从言语的厮搏中藏匿  将我体内的怒火止熄  爱人  一朵花
以学校为平台开展的太极拳活动,让许多年轻人能以较低的成本接触到相对专业的指导。  在中山大学体育教师屈萍看来,太极拳是一门对年轻人也很有帮助的运动。“太极拳既有行云流水的一面,又有发劲刚猛的一面,既有观赏性,又有实践性。太极拳基本功中有很多柔韧力量和爆发力、协调性的练习,可以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  在推动“太极拳进校园”的过程中,屈萍老师做了许多尝试。她与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周晖副教授在交流中发现,
归途  寒风,驱赶着一缕赢弱的时光  奔跑。没有一刻停息  城市和乡村蛰伏在季节的深处  与钢筋水泥相依为命的日子  没有一丝寒冷  回家的念想温暖着最后一道工序  夜色中,满载方言的火车  驶过无数个站台  透过层层雪花,喘息声清晰可闻  归途中的人们  身披雪花,怀揣春天  为了一个梦,相聚抑或分离  落叶  季節,被秋风拦腰斩断  骨肉分离的枝叶,依依惜别  这样的分离,后会无期  明年的树
一  天空飘着细雨,踩着贡茶古道,  深深浅浅的脚印  仿佛听到哒哒的马蹄  由南向北蜿蜒,由远及近,  春雨绵绵,湿漉肌肤  一条跌宕起伏的古道  一声马夫的喟叹  马帮唱响的歌谣  慰藉着孤寂与思念  疲惫的马背上,一边驮着生机,  一边载着梦想  二  一间茅屋  一只玻璃杯,几瓣紫笋茶  一壶滚烫的泉水,  温润、透清,缓缓升腾的气息  乌润的叶芽在杯中浮浮沉沉  聚聚散散,浅啜慢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