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习题讲评课教学探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习题讲评课中,教师应将该讲的内容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讲,渗透解题思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同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当讲解者,学生自己复习巩固,如此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等能力。
   关键词: 生物习题 有针对性 “以学生为主体”
  
  习题评讲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查漏补缺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高三练习相应增多,因而习题、试卷讲评课也频频出现。讲评课常出现两种问题:一种是只公布答案不作任何解释,其课堂容量可想而知。另一种是题中凡是涉及的知识点,不论学生是否已理解,都梳理一遍。这样看似容量很大,教师也很辛苦,但重点不突出,没有针对性,效率不高。
  笔者对生物习题讲评课的教学进行了探索,下面笔者谈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1.有针对性评讲
  评讲习题,应将该讲的内容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讲。
  (1)正答率低的题重点讲。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统计,答对率低于40%的题要重点讲,要分析其出错的原因。只有找出错误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才能使学生避免以后再犯类似错误。
  (2)典型习题变式讲。一般分为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一道题可能有多种解法: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多种解题途径,将题目条件稍作改变,变定式思维为多向思维,可有效地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素质。[1]
  [例1]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7%。现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妻子为该常染色体遗传病基因和色盲致病基因携带者。那么他们所生小孩同时患上述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多大?假设常染色体遗传病(以下称为甲病)基因用a表示,色盲基因用b表示。由题意知,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致病基因a频率为1/10,正常基因A频率为9/10。丈夫为该病携带者(Aa)可能性为Aa/(AA Aa)=(2×0.1×0.9)/(0.92 2×0.1×0.9)=2/11,而妻子(AaXBXb)必携带致病基因,这对表现正常的夫妇所生子女患病包括三种情况:①只患甲病(aaXB);②只患色盲病;③患两种病。运用“分解组合法”,先将两对等位基因分解为:Aa×(2/11)Aa,XBXb×XBY,分别求出后代某种表现型的几率,然后用乘法原理进行组合。得出各种表现型的几率为:
  ①只患甲病(aaXB):Aa×Aa→aa(1/22),XBXb×XBY→不患色盲概率(3/4),几率为3/88。
  ②只患色盲病:Aa×Aa→aa(不患此病概率21/22),XBXb×XBY→XbY(1/4),几率为21/88。
  ③患两种病:Aa×Aa→aa(1/22),XBXb×XBY→XbY(1/4),几率为1/88。
  此题解法一(逆向思维法):只考虑不患病(正常)的情况,再根据概率法则进行计算;解法二(集合计算法):(集合图略)。
  将题目条件或提问角度加以改变,构成新题,然后进一步求解。通过一题多变,深入挖掘这个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更深入地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将例题1加以变形、延伸就成为例题2。
  [例2]: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7%。现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色盲男孩。若再生一个孩子,则此孩子:
  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概率_____________,②色盲的概率____________,
  ③两病兼患的概率_________,④不患病的概率__________,
  ⑤患病的概率___________,⑥只患一种病的概率_____________。
  [答案①—⑥1/4,1/4,1/16,9/16,7/16,3/8]
  (3)综合知识扩展讲。习题评讲不能就题论题,应以本题目为基础,“借题发挥”,进一步扩宽知识。一套覆盖面再广的试卷也肯定有知识点的遗漏,评讲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把与之相关但未涉及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并从试题的深度和广度上加以适当延伸,强化知识的纵横联系。进行归纳总结,增加知识的摄入量,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达到“做一道题”而“会一类型题”的目的。
  [例3]已知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含42条染色体。有关普通小麦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它的单倍体植株的体细胞含21条染色体
  B.它的每个染色体组含7条染色体
  C.它的胚乳含3个染色体组
  D.离体培养它的花粉,产生的植株表现为高度不育
  本题将染色体组及单倍体、多倍体、胚乳等知识综合在一起,教师指导学生对某一知识从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合理的思维发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解题的积极性,拓展它们的思维空间。
  (4)解题思路方法渗透讲。讲评中,教师应注意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及其关系,抓住解题的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解题技巧的讲评就是要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规律。所以,教师在讲评时,应将严谨、富有逻辑性的解题思路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解题思路开阔、方法规范,提高解题能力。
  [例4]某蛋白质分子由n条多肽链组成,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a,控制该蛋白质合成的基因含3b个碱基对,则该蛋白质的分子量约为( )。
  先要弄清本题涉及的知识点:DNA(基因)和信使RNA的结构、转录和翻译过程,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再理出解题思路:基因→信使RNA→氨基酸→蛋白质。此题关键是求氨基酸个数,由转录、翻译知识可知:DNA上碱基数目∶信使RNA的碱基数目∶氨基酸数目=6∶3∶1,蛋白质分子量=形成此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分子量总和—脱去水分子质量总和,所以依题意知氨基酸数b,失去水分子数为(b-n),故该蛋白质的分子量约为:ab-(b-n)×18。
  2.同学之间合作,自我纠正
  对于答对率较高的题,学生一般通过查阅书籍或回忆都能自行解决,没有必要进行集体评讲,否则会引起学生思维错觉甚至混乱,使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具体做法是:把相邻的几个学生编成一个小组,让他们相互讨论,取长补短,自我纠正。这种方法解决了时间的矛盾,同时很好地弥补了大班教学难以兼顾学生个性的不足。
  3.由学生讲解
  由学生讲解,这也是调节上课形式的一种方式,并能更好地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任学生担任“讲解员”,教师作必要的技术指导并带动全体学生积极思考去解决问题。当然这种操作方法实施之前,教师首先需要做好准备工作,从学生答卷中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找出几位对试题分析比较有见解的学生或者是全班中的几位学习尖子对试题作分析,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提出他们的解题思路的具体过程,教师再与学生针对这些解题思路提问、质疑、补充、推论、总结,与学生共同探讨,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由学生讲,有时教学进度可能会慢一些,但学生比较投入,如果讲解者概念存在模糊,教师应及时纠正。并且此过程中允许其他学生提问和反驳,通过辩论或讨论,学生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十分有效。
  4.自主复习和巩固,教师督促
  学生掌握知识要有一个过程。有些题目评讲过了,当时学生也觉得懂了,但再做学生还是做错,原因之一是没有给时间让学生自我消化。评讲课上通过讲,师生共同讨论,学生基本上能明白错误所在,但此时所学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忘记,故对获取的信息需要加工、储存和应用,可以留一点时间让学生复习、巩固,这样做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此时教师与学生进行进行个别辅导、督促,教师能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的督促指导与学生的自学、巩固两不误,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效果更佳,也可以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2]
  当然,评讲课上怎么评、怎么讲,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统计分析是评讲的依据,统计的内容包括:分数统计、出错率、错误答案的类型、错误原因等。教师应从中了解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缺陷,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在评讲时有的放矢地解决这些问题。
  从笔者探索实践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反映良好,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孙义全.生物学试卷讲评的思路探究.生物学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0,(8):43-44.
  [2]任益.评讲课课堂程式初探.生物学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5,(5):18-19.
其他文献
摘 要: “一体化”在电工学教学中的运用,以掌握理论和技能为目的,以团队合作、师生互动为前提,以“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为手段,使教与学融为一体,营造了互相激励、愉快学习的气氛,取得了“人人提高,整体进步”的效果,不失为“一体化”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关键词: 电工学教学 “一体化”教学 “能力为本”    目前,技工学校的学生普遍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创新能力缺乏,对课本理论知识难以
近几年来,笔者一直从事高中物理教学,虽然在教学上花了大量的时间,也认真地钻研了教材,但在实际教学中总有一些内容困扰着我,或者说是我总吃不透这些内容,比如“感应电流”这一节的一些内容。  人教版高中物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第二册)第十六章 “电磁感应”的第一节内容对感应电流是这样阐述的:“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这种利用磁场产生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获取直观信息、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而且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我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做了以下几点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运用化学史实中的
摘 要: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精神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其次要重视科学态度培养,为创新精神打下基础;再次要重视课堂提问艺术,以进一步培养创新思维;最后要加强实验,在实验中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    新世纪的教育工作不再只是照本宣科、传授知识,而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全面发展为工作重点,正如劳凯
摘 要: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指导学生学会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和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常用的教学情境创设方法有:直观情境创设法、生活情境创设法、故事情境创设法、悬疑情境创设法等。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我们要避免闯入误区,提高教学情境素材的有效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