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806318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O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69-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不做化学实验等于纸上谈兵。从国内情况来看,在课程改革中尽管涌现出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化学课本,但一个最显著的恒定的趋向是“走向化学实验”。有一句话很恰当地表达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我听见所以我忘记,我看见所以我记得,我亲手做所以我理解。
  未来的社会将由“学历社会”转向“能力社会”。未来社会最需要的不是分数,而是能力,最值钱的不是学历而是创造力。真正有价值的是人的智力、能力,特别是创造力。
  以下就谈谈我对在当前化学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力,特别是创造力的几点做法:
  一、让学生掌握科学认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化学实验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感性认识方法,在化学教学中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对化学假设进行检验的一种实验,主要是通过“问题→化学假说→实验验证→结论→应用”的过程完成。如:氢气的验纯实验、氢气的燃烧实验、氢气与空气混合的爆炸实验,以及由这些实验得到的启示:可燃性气体发生泄漏时,应杜绝一切火源、火星,以防止发生爆炸。
  探索性实验,是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来获得结论的一种实验,主要通过“问题→实验事实→科学抽象→结论→应用”这一过程体现。实验室制CO2反应物为什么选用CaCO3和稀HCl呢?能不能用Na2CO3代替CaCO3,稀H2SO4代替稀HCl。实验课“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可在上新课时将它改为学生实验,然后设计实验让学生自己观察对比;块状大理石、碳酸钠粉末与同浓度盐酸反应现象;块状大理石、同浓度稀硫酸反应情况,以此加深理解理想药品的设计;给学生锥形瓶、平底烧瓶、广口瓶、大试管、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漏斗、长颈漏斗、玻璃导管、橡胶导管,集气瓶,水槽等仪器,由学生各小组自己选择仪器组装实验装置,实验后再由各小组分析讨论,找到实验室CO2制取装置的选择原财,并学会仪器装备的关键点,这将有助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最后布置家庭小实验:用苏打和食醋制取二氧化碳,推测鸡蛋壳或水壶中水垢的成分。
  总之,无论采取何种实验手段,都是学生认识化学知识必须遵循的过程,也是运用自然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学习、提高化学素质的途径。
  二、注重创设探究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众所周知化学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演示,因此,除前几排的学生外,后面的同学较难看到变化的现象。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辅助教学的媒体种类较多。因此,要合理科学地选择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而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而同时使用两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的65%。多媒体的多感官刺激作用,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保持和获取知识。例如:在做“Cu-Zn原电池”的演示实验的同时,通过FLASH自制课件动画模拟Cu-Zn原电池反应使学生形象地看到电子运动方向及正负两极电子得失的特点。这样,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模拟微观世界的化学反应和现象,使化学实验教学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结构,理解化学变化的原理,也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三、让学生自己动手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性等特点,主要体现在灵活性上。一是思维方向灵活,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思考;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灵活地进行综合分析;三是迁移能力强,能举一反三,多角度求解,进行发散思维。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例如:免疫学之父巴斯脱在寻找预防疾病的措施中,采用逆向思维,将病毒少量注入人体的方法而获得成功。曹冲称象和司马光破缸就是打皮思维定势解决问题的典范。再如,将一个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二氧化硫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什么?分析物质发生变化,从加入的物质考虑,这是学生因有的思维定势,所以一般学生只分析NaOH溶液与SO2的反应得出一个易拉罐由凹变瘪的现象。而忽视了容器本身“铝”与NaOH的溶液反应,因此漏了“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的现象”。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国当代教育家极力倡导以下一些学习方式:①基于合作的学习;②基于问题的学习;③基于实践的学习。
  因此化学课程标准始终将化学实验与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了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获得更多的实验知识和技能,而不是简单的为训练某个技能、验证某个知识而进行实验。此外,课程标准不再硬性划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而是给教师的创造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留有一定的空间。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景,为学生提供可观察的化学现象和实验操作,其活动指向是学生的自主观察、分析思考、交流讨论、实验研究,而不局限于教师单纯的表演或展示。提倡学生独立进行或通过小组合作开展化学实验。
  总之,在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前提下,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化学教师必须要深刻领悟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精髓,有组织、有计划、创新式的去进行教学活动,无论化学验证方法的革新、教具的创造、实验的新颖设计,对学生都有很强的感染力,都会不知不觉在学生心里播下创造的种子。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69-02  传播科学精神是中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我一直把它当作最基本,也是最朴素的教育要素。化学课传播科学精神的方式,一是培养学生的严密逻辑思维能力,二是通过做好做足实验课引导学生领悟实证主义的科学方法。  运用数学思想可使学生尽快抓住问题本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62-02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听到不少教师感慨如今的学生上课学习兴趣不浓,课堂气氛不活跃,那么如何将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呢?我想应从课堂教学着手,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联系生活学习数学,突出“四化”,构建和谐富有活力高效的数学课堂。 
【摘要】随着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伴随而来的计算机病毒传播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随因特网的流行,有些计算机病毒借助网络爆发流行,它们与以往的计算机病毒相比具有一些新的特点,给广大计算机用户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关键词】计算机 病毒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0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66-02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病毒
【摘要】当前社会,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要改革就必须得创新。相对来讲,小学数学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效果最为显著,数学课堂是锻炼其创新能力的最佳阵地。在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需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其积极主动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 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68-01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从小学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