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新在哪里?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ch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至今已有四十个年头了。四十年来,高考长期以文理分科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虽然大大小小的高考改革从未停止,但文理分科的局面始终保持了下来。因此,当浙江、上海开始试行“不分文理科”时候,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新方案,旧思路
  高考年年都在改,为何偏偏这次改革被冠以“新高考”的头衔?我们不禁要问:“新高考”到底“新”在何处?其实,“新高考”并没有多大的神秘之处,甚至可以说,它沿用的是旧有的高考改革思路,也就是对高考科目和分值比重进行调整。比如,我们曾经采用过“3 2”,后来为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改成了“3 文理小综合”“3 文理大综合”;会考在高中教育阶段一度沦为“鸡肋”,为了增强师生双方对会考的重视,出现了江苏的“3 学业水平测试 综合素质评价”、海南的“3 3 基础会考”等各种方案。这些改革措施都是通过高考科目的增減、分值比重的调整,来努力实现改革的初衷。今日,浙江、上海的高考改革思路也是进行科目组合、分值比重的调整。两者在改革思路上完全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
  二、扩大自主权:“新高考”的核心理念
  “新高考”真正不同以往的地方在于它赋予了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在文理分科的年代,学生的选择权仅仅体现在究竟是选文还是选理,但在文理科内部,就无法再自主地选择高考科目了。在“新高考”的方案中,考生可以文理打通、自主选择。既可以选考物理化学和历史,也可以报名政治地理加生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进行科目选择,在“新高考”方案当中成为可能,这就给基础教育进行“因材施教”开拓了空间,使教学能够更加契合不同学生的特点,做到因人而异。
  有不少人抨击说,“新高考”的“自主选择权”流于形式,学生并不是真正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来选择高考科目的,而是根据成绩高低来选择的,甚至是家长或者教师代为选择的,但我们无须急急忙忙地否定这一“并不彻底”的自主选择。无论是“被成绩绑架的选择”,还是教师和家长“越俎代庖”进行的选择,毕竟有了选择,而不是像当初一无所选,这是“新高考”值得肯定的一个地方。只要改革正向着我们的目标前进,那就有肯定它的必要。
  三、基础教育变革:“新高考”带来的改观
  有了选择,就有了不同。纵然大多数学生的选择还集中在传统的理化生和政史地的文理二分范畴之内,但毕竟也出现了不少跨越文理的科目组合,从应试的角度出发,基础教育就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才能让这批跨科选考的学生有得学、教得好、考得上。在浙江、上海广为流行的“走班制”“选课制”“学科交融式教学”就是典型的针对“新高考”的变革。以往的高考改革从未导致如此大规模、大幅度的基础教育变革。不是因为高考早已褪去了基础教育“指挥棒”的外衣,而是历年的高考改革方案对基础教育的“指挥”并没有多大差别。比如,从“3 2”到“3 X”,学生依然是文理二分,教师依然是按照既有的思路在教学,基础教育无须做出多大改变,就能够应对各种高考改革方案了。
  但在“新高考”的改革中,为了让学生所选的任何一种科目组合都有班可去、有课可上,学校就必须打破传统的行政班设置,根据学生的科目选择种类重新划分班级,进行“走班”或“选课”。由于选考地理的不再是清一色的数学基础差的“文科生”,因此,地理教师可以结合平面几何知识来给学生讲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这一知识点,而无须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地理公式”……这与其说是“素质教育”得到落实的体现,倒不如说是旗帜鲜明地利用了高考的“指挥棒”效应,“倒逼”基础教育必须有所变革。因为在“新高考”的影响下,如果基础教育没有相应的变革,就必然会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必然会导致教学质量和升学率的大滑坡,必然会引发家长和考生的哀鸿一片……因此,让基础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这才是“新高考”真正的“新”之所在。
  当然,“新”的未必一定是好的、对的、值得肯定的。“旧”的也未必就是过时的、保守的、落后的。基础教育在“新高考”的带动下,发生的转变固然令人瞩目,但“变”并不是目的,“变好”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所在。目前来看,如何进一步落实“新高考”中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还有待研究;基础教育“走班制”与“选课制”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也需要继续探索。积跬步方能至千里。若高考改革能够在正确的方向上,迈出更坚实的步调,则基础教育的发展将会更加健康、高效!
  (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2.厦门工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其他文献
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与保证,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决定了学校未来发展的潜力。多年来,我们格外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将其视为学校最核心的工作之一。2016年6月,北京市海淀区引进“中国好老师”行动计划项目,五一小学也荣幸地成为53所项目实验校之一。我们以该项目的研究为契机,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并认真总结、提炼教师培养的成功经验,形成方法体系,在促进学校高位、均衡
本刊讯 有着“比较教育学科奥运会”之称的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World Congress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Societies,简称WCCES)第十六届大会,8月2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召开。这是世界比较教育学会成立40余年来第一次在中国举办大会,共有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名专家和学者参与本届盛会。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他在致辞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实践求真知的优良传统,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到新文化运动时期陶行知先生“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虽然时代不同,但都包含了学习场域的转换,即从学校、课堂中解放出来,到大自然、社会中,寻找知识的真谛。“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美国教育家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精辟论述,也可作为这种学习方式的理论基础。这种发生在校外的、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被称为“研学旅行”“修
【關键词】名校分校 新教师 工作压力 职业倦怠  教师工作压力的概念来源于一般工作压力,是教师由于职业所赋予的要求、期待、职责而受到的压力。我国研究者石林等人认为,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源主要包括教育教学改革、学生问题、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职业发展问题、身心特征、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1]大量研究表明,工作压力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与其心理健康问题呈显著的正相关。[2]我国
编者按  疫情尚未结束,反思早已开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教育部、各地区、各学校积极开展延期开学期间的“停课不停学”工作。面对突发情况,区域、学校如何通过综合部署,力保各项措施稳步实施?线上教学如何有效开展?如何利用特殊情境,积极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建立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本期专题聚焦“停课不停学”下的教育教学思考,围绕相關话题,呈现教育研究者的理性思考及典型区域、学校的实践经验,以期为读者
《慈母情深》是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的经典作品,节选自他的中篇小说《母亲》,题目为入选教材时编者另外添加,入编在人教版五年级上自读课文,同时也入编为统编新教材教读课文。让儿童去阅读这样的优秀篇目,体验母亲对子女的深情、期望、鼓励、扶持,整个阅读与学习的过程无疑将产生直抵人心的震撼。阅读此文的历程,也必将成为儿童难以磨灭的童年记忆。文中,作者使用的表述呈现方式,细腻的笔法,自然巧妙的场景描写等,无不
一、案例背景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要面向儿童的生活实际”,“让课堂回归生活”。以儿童生活实际为基础,不仅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掌握学生对话题的已有经验与认识,而且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借助iPad教学中对过程性数据的挖掘,我可以更快速、更便捷、更全面地掌握学生们对于知识的兴趣点和掌握程度,能打破传统课堂中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师生、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避免阅读的低质量、碎片化、低效化,以专题阅读、整本书阅读等形式,推动阅读教学改进,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已经引起许多语文教师的重视。专题的学习特点和设计思路可以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活动设计提供抓手。当整本书阅读基于专题学习的思路进行开展和推进时,学生的阅读活动将呈现出整体化、高效化特征,阅读质量将得以提升。笔者尝试以专题学习的手段,设计、开展了七年级学生的《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活动
编者按:在丰富多样的教育生态中,“小规模学校”是一种存在形式。实践证明,就近、分散和小型是今后教育发展的方向,因此,“小规模学校”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和关注,并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和现实需求。一个成熟的教育系统必然存在不同类型的教学机构,并服务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规模学校”不仅是教育的现实存在,更是民生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应努力创建“小规模学校”,让其朝着个性化学习和社会化课程的
主持人的话  《街头日记》(又译《自由作家》)是一部基于一位美国教师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直面激烈的师生冲突以及冲突背后更为深重难解的美国社会的种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无疑,艾琳老师是一位英雄,以一己之躯直面矛盾,帮助她深陷社会困境、家庭困境甚至个人生命困境的学生们重新发出更好地活着的希望,从而愿意开始学习。但是,我们并不想只把艾琳老师看作一位孤胆英雄。在这个故事中,我们更愿意探讨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