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和声学》课程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的思考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ly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是《和声学》课程目前一项重要的改革途径。本文以《和声学》非标准答案考试的实际情况调查为基础,首先总结了邵阳学院《和声学》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的基本情况,其次指出《和声学》采用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的优势,最后对改革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和声学》 非标准答案考试 思考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5-0130-02
  一、邵阳学院《和声学》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情况概述
  2016年11月10日,邵阳学院教务处发出《关于推进课程考试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的通知》,倡导实行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要求遴选几门课程进行改革试点。在经过申报、筛选、评审之后,最终确定10门课程,其中就包括《和声学》。到目前为止,我校《和声学》课程的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已进行了3个学期,授课对象跨越两个年级。
  2017年上学期,授课对象为2015级音乐学1班和2班,这是非标准答案考试实施改革的初始阶段。本学期以考核方式的转变为主,在教学中加入启发式、探讨式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掌握和声理论的基础上对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和声风格特征的思考。虽然期末考核的难度和范围都有提高,但是通过率有明显的提高:1班的平均成绩从71分提高到75分,不及格人数从5人下降到3人;2班的平均成绩从69分提高到75分,不及格人数从7人下降到0人,教学效果突出。2017年下学期,授课对象为2016级音乐学1班和2班,《和声学》课程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进入实践阶段。在教学中,学生以3-5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发言、比赛,学生在不断提高的参与积极性中掌握了相应的和声知识。在期末考核中,分析题由教师提供,学生标记;和声写作由学生选用习题进行写作,通过率是100%,其中1班平均成绩为80分,优秀率22.9%;2班的平均成绩81分,优秀率35.3%,教学效果突出。2018年上学期,授课对象没变,进入深入阶段,继续深化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期末时,和声分析由任课教师提供8-10条完整的多声部谱例供学生选择;写作由任课教师提供3-5条旋律供学生选择。两个班级70人中只有1名学生不及格,其中1班平均成绩为76分,优秀率11.43%;2班的平均成绩77分,优秀率8.82%。由于学习难度的增加、考试方式的规范化,本学期成绩有所下降,但是整体上仍然体现了一定的优势。
  二、《和声学》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的优势
  非标准答案考试通过考试方式的改革延伸到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从根本上说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其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善课堂的教学气氛
  作为音乐专业学生口中“很难”的一门学科,《和声学》课程有着非常强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掌握这种逻辑性不仅需要教师的倾心教授,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及全力配合。改变《和声学》的考核方式,不以知识点的掌握、考试成绩的好坏来评定学生的能力,而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课后知识的延伸来进行评价,并提高学生课堂成绩的比例。由于评价方式和比例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更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中来,使师生都能在轻松、愉悦、积极的氛围中教学。
  (二)突出学科的基础性
  《和声学》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另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与实用性。无论是声乐、器乐还是钢琴方向的学生,要正确掌握演唱、演奏的作品的创作特征与情感处理,和声分析必不可少。扩宽《和声学》的教学内容,加强与“技能课”的交叉渗透,强化理论专业的实践性的特点,在学生演唱、演奏作品的同时其提高学生对作品的分析应用能力。同时,音乐学科门类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又使得《和声学》课程基础性更为突出。
  (三)提高学生作品分析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和声学》课程,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脱节的弊端非常凸显。往往出现学生和声写作的书面练习没有不良进行,期末考试分值很高但实际创作、创编中却不能将和声知识加以运用。另一方面,有些学生的实践运用、创作能力比较强,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客观的评价。这种矛盾的直接结果就是形成“高分低能”的弊端。改变《和声学》的考核方式和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实现“从实践中来,回实践中去”的教学理念。
  (四)提高《和声学》课堂教学质量
  以往《和声学》课程的教学,以知识的讲解为主,对学生的评估也是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这从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和声学》教学改革,摒弃标准答案的考试形式,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真正沉浸在音乐的美好感受中,从而提高对《和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和聲学》非标准答案考试的困境
  尽管《和声学》非标准考试改革有很多的优点与好处,但是这一年半的实践中,仍然遇到了较多的困难,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较多的困境,阻碍着《和声学》课程改革的步伐,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形式、缺内涵
  非标准答案的考核方式为由原本学校组织的期末统考调整随堂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期末考试的组织难度,使教师的监考工作量有所减轻。对学生来说,不用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趁着知识掌握的热度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因此,对于这个形式的改变,大家都是非常认可并重视的。尽管如此,《和声学》课程非标准考试改革的内涵仍需要加强。一是考查方式仍有弊端。《和声学》非标准答案的考核内容包含和声分析与和声写作两个方面,为了体现学生知识掌握的客观性,和声写作采取的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教材上选用旋律进行写作。这虽然能够科学的评测学生的能力与水平,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上往往出现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请人代写,然后将准备好的答案背下来或带到考场抄袭等现象,有失公平的同时助长了不诚信的品行,其弊端仍较明显。二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改革的《和声学》课程由于考核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极大提高,对和声知识的学习也表现出了较多的兴趣。但是,大多数学生是配合教师的讲授与要求来参与的,真正能够主动思考的非常少,创新能力的提高更是任务艰巨。   (二)有主导、缺配合
  在《和声学》的教学改革中,教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缺乏必要的配合,表现为:学科横向渗透不足、学生参与不够、低头一族等现象。
  《和声学》课程作为音乐专业的理论基础课程,其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音乐作品的演唱、演奏、创作服务的,与声乐演唱、钢琴(器乐)演奏等学科之间的关系应是交融渗透的。但在实际中,《和声学》几乎成了一座“孤岛”,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几乎为零,这既反映了教师专业水平的局限,同时也反映了音乐专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课堂上,很多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一是《乐理》基础太差,不能达到和声学习的基本条件,学习非常吃力,所以不愿参与;二是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特征使得学生不愿意过多的表现自己;三是对学习的认识和动力不足也是他们课堂教学参与积极性低的原因。再加上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的诱惑,一部分学生做起了“低头族”,沉浸在手机里面不能自拔,对老师课堂提的要求与建议充耳不闻,缺乏配合。
  (三)想改变、缺行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和声学》的教学考核方式已经不能完全胜任,改革《和声学》的教学与考试,摒除“高分低能”的教学弊端,这是所有广大师生的共同心声。但是真正行之有效的措施却很少,缺乏行动是主要原因之一。
  《和声学》课程的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涉及的方面非常多,从教材的选定、课前的准备、课堂的引导到课后的评价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更需要教师花费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在这种情况下,师资力量薄弱的矛盾就更为突出了。以我院为例,《和声学》的任课教师只有2位,却要担负着音乐学、音乐表演两个专业5个班级的教学,要想全部完成课程教学的改革对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传统教学虽然有很多弊端,但长期形成的模式在短时间内很难突破。一方面教师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成长的,对传统教学的方式与手段更容易接受也更难摆脱;另一方面,对学生来说,新的教学模式要求他们改变过去初、高中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能够更为积极的进行教学的参与与思考,这也是较难突破的。
  综上所述,《和聲学》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有突出的优势,有明显的效果,是值得推广的教学考核形式。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视。如何在推行《和声学》教学改革的同时规避或解决遇到的问题与困境是所有音乐专业教师、教育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谢秋菊.《和声学》课程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19).
  [2]谢秋菊.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和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从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说起[J].艺术评鉴,2017,(20).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先是对藏族题材油画创作的地域背景进行概述,然后整理了从1980年来藏族题材油画创作的代表画家的代表作品,并分析三个不同时期创作的艺术特征,最后从藏民人性美、藏民与自然、藏族宗教、民族文化传承四个方面阐释藏族题材创作背后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民族文化 藏族 中国油画 艺术特征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9-0045-02 
期刊
摘要:2016年11月在广州举行的首届南国音乐花会,主题为“向经典致敬”,本次花会恢复并延续了中断17年的南国盛宴“羊城音乐花会”。南国音乐花会站在历史、现实、未来的全方位视角中,继承民族经典、创造时代经典,是推动广州建设音乐文化之城的重要举措,对广东步入文化强省、提升软实力有着深远影响,对本土音乐未来的走向、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以及广州音乐之城的城市形象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南国音乐
期刊
摘要:IP电影是基于互联网创意知识产权进行改编创作的电影,在2014年-2017年席卷了国内电影银幕,“网生代”创作群体的出现、多种资本涌入电影创作界、观众群体的变化等共同作用下促使国产IP电影成为近五年来极为重要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IP 改编 新力量 小镇青年 审美特征 审美心理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9-0146-04  21世纪
期刊
摘要:在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后,“核心素养”横空出世,为愈发常态化的中学音乐社团活动中,学生的音乐质化与量化的成长记录,铺设了一条“有法可依”的道路。本文中,笔者针对管弦乐团的少数民族学生部分展开跟踪记录与调查,并对艺术核心素养渗透中学音乐社团的方式方法提出见解。  关键词:音乐核心素养 合奏社团 少数民族学生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
期刊
摘要:在极为丰富的汉画像石(砖)神话人物中,诸如:西王母、东王公、伏羲女娲等,三足乌作为金乌和太阳的象征是汉画像石(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三足乌与三青鸟常常给人以辨认误区。本文通过史料查找与文献分析,佐以出土的汉画像石(砖),对三足乌进行图像考证,说明其历史意义和三青鸟的区别。  关键词:三足乌 徐州汉画像石(砖) 图像考证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
期刊
摘要:《花笺记》是木鱼书的经典作品,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而将木鱼书的《花笺记》改编成粤剧搬上舞台,却是方兴未艾。2018年1月,由广州粤剧院承担创作,粤剧名家黎骏声、苏春梅主演的粤剧《花笺记》在广州江南大戏院首演,这部“新”作品引发了许多关于经典文学作品如何舞台化的讨论。笔者试就其改编手法的渊源、方向、影响,探讨经典文学作品舞台化的困境与思考。  关键词:《花笺记》 木鱼书 粤剧 舞台化  中
期刊
摘要:即兴舞蹈是一种从情感到身体,不受时空、主题、环境等要素局限的自由舞蹈。在编舞教学中,即兴舞蹈的训练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唤醒学生的创作意识,是一种对身体的探索,也是“无思而先行”的一种自我认识。即兴舞蹈是优秀舞者必备的能力,是舞蹈编创的重要来源,可以为编导创作舞蹈作品提供动作素材,具有抛砖引玉的之功效。  关键词:即兴舞蹈 即兴表演 舞蹈编创 舞蹈教学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中国国画、欧洲油画分别是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典型代表。为了更好地对中西方绘画进行比较鉴赏研究,要充分考虑到中国国画、欧洲油画在各自发展历程中所受到的宗教、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在此影响下各自体现出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中国国画 欧洲油画 比较鉴赏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5-0031-05  绘画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门类,是全人类共通的文
期刊
摘要:剧场的管理制度建立起来的?为什么这样设置?又如何能深入贯彻到每个人头上?从人员管理角度来说,如何解决员工待遇问题,如何提升员工及管理者的自身素质,有效应对复杂的管理工作?这些都是是剧场后台管理者在工作中应当首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剧场管理 演出制作 剧场后台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5-0187-02  一、管理制度的完善  管
期刊
摘要:舞蹈作为文化形态与艺术形式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将少数民族舞蹈在舞台上呈现后,向世界打开了解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机会与途径。傣族的民族舞蹈因为具有非常突出的特点,在民间广为流传,经过艺术加工的舞台表演形式更具魅力与感染力,深受人们的喜爱。本文在对傣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后,对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形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着重对少数民族舞蹈的舞台表现手法和艺术特征进行了阐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