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脉,共奏新章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fe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烟火流年里勾勒岁月的刻痕,在之乎者也中高歌人生的哲理。
  中华有一条蔓延三千余载的文脉,蕴藏着丰富浩大而澎湃的文化。传统文化是龟甲上的铭文,是秦俑宋瓷的惊艳;是漫卷诗词的文气,是泼墨山水的风采;是阖家欢乐的庆年,也是举杯望月的洒脱。
  我們的身上烙着中华的印迹,烙着传统文化的吻痕,它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岁月变迁中留存的明珠。
  历史在前进,岁月在更迭,时代在发展,我们在改变。新时代的钟声在敲响,旧日的陈卷似乎已被遗忘。我们回顾过去的目光,变得冷淡而陌生。
  然而,在午夜梦回的时候,我们难道不曾觉得身体里少了些什么吗?我们丢掉的,是我们的过去,我们的源头,是我们最初的灵魂。
  君不见多少人失去文脉,利欲熏心的下场?君不见多少年来,西洋海外一直在苦研华夏传统的文化?传统文化所代表着的不仅是过去文明的精粹,更是社会的投射,人心的具象。它恬淡平和地抚慰我们被尘世侵扰的内心,如一杯清茶的淡然,一缕清风的轻柔。它抚平我们心湖的涟漪,勾勒本真的初心。传承传统并不是复古,而是对祖先精神的接力、改造与创新。传统文化在改变与创新中发展,在继承与变革中生存。我们对它要心生敬畏,也要居高俯瞰。它是历史的积淀,但也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成果。
  曾看到一句话,一语道破传统文化的“天机”:“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扬。”在批判中回归传统,在创新中发扬传统,文脉将永不会枯竭,永远奏响新生的乐章。
  (指导教师:王敏/编辑:彭宇)
  文章语言极具表现力,线索明朗,紧扣“中华传统文化”。结尾集中总结情感,立意深刻,引人发思,发起呼吁,振奋人心。 文章篇幅短小,却用有限的语言起到了振聋发聩的效果,论述有理有节,在轻快明了的写作节奏中侃侃而谈,不知不觉地将论点“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扬”自然引出,不强行说教的氛围增强了分析和论述的感染力。
其他文献
最近,一位身居美国纽约的华裔女孩的一条推特文火了,看哭了无数海外华裔。  8岁那年,女孩班上的同学点了中餐外卖,送外卖的人正好是她爸爸。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同学们对她爸爸是一脸的不屑,他们嘲笑她爸爸的模样,还模仿她爸爸的口音。那一刻,女孩觉得很受伤。9岁那年,有人告诉她,一个女孩很讨厌她,原因是她的眼睛形状很奇怪。这时的女孩心底涌起一个念头:再也不想做中国人了。  女孩17岁了,她走进大学,遇到了一
精于手艺的人,不用规矩就可以画圆和直线,那是因为他的手指和使用的工具已经化合为一,可以专心致志而不受拘束。因此,忘記右脚的存在,鞋子穿起来就舒适了;忘记腰的存在,皮带束上也舒服了。  心志不变,便不会受外物的影响,所在之处则无不安适。  (北方摘自湖南文艺出版社《老子的智慧》一书)
“偏见是无知的产物”。如果说缺少对一国文化的理解尚属格局不高和能力不足,那么刻意歧视和公然侮辱一国文化和一国人民则直接彰显狭隘的心胸和分裂的嘴脸。回顾杜嘉班纳辱华事件的始末就会发现,一边是“DGLovesChina”的时装作秀,一边是“无知肮脏”的破口大骂,堪称将180度转弯的“精分”态度集于一身。这正应了网友的评价“你不爱中国,你爱钱”。企业市场逐利无可非议,但倘若赚了中国的钱,还想侮辱中国的人
上榜理由:★★★★  当第一缕晨雾升起时,我便知道,该起程了。  村头的那棵古树已有百年历史,枝叶上还凝着未干的雾水。空中弥漫着星星点点的尘雾,朦胧了那一片波光粼粼的水面,也模糊了那只哼着小调,缓缓而来的渡船。  我踏过石桥,桥面像是结了霜般冰冷刺骨,寒意透过草鞋,窜上脊背。迎面走过一位女子,眉眼弯弯,面容清秀温婉。我心叹可惜,此去经年,怕是再没机会见一面了。  昨夜我枕着手臂,在屋顶上思索了一整
如果我们能将全世界缩小为100个人的村庄,情况会变得如何呢?  57个亚洲人,21个欧洲人,14个南北美洲人,8个非洲人;有52个人是女性,48个人是男性;有30个人是白种人,70个人是有色人种;有70个非基督教徒,另外30个是基督教徒;有89个异性恋,有11个同性恋;80人住房条件不好;70人为文盲;50人营养不良;1人正在死亡;1人正在出生;1人拥有电脑;1人(对,只有1人)拥有大学文凭。  
老木匠做了一辈子手艺活,毫不夸张地说,方圆几里的农户家里几乎都有一两件出自老木匠之手的用具。老木匠的手艺非常好,无论是大件的诸如壁柜、屏风,还是小件的供人欣赏把玩的工艺品,他都能做得异常精美,人们用了几十年后,看起来依然结实、美观。所以提起老木匠,人们都会竖起一个大拇指。  可是,老木匠最近却遭受到了很多非议。事情是这样的:老木匠的手艺声名远扬,一位颇有权势的乡绅找上门来,请老木匠给他定做一张床。
有些东西,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东西,却是刻在骨子里,流在血液中的,怎能轻易消失?必得一代一代,生得愈发光彩。  我自小便生活在镇子上了。  镇子很大,人心却不远。老人们常坐在一起,下象棋,喝上口茶。孩子们自是打成一片,村里村外到处窜。不得不提的是沙河大集,每月农历初三、初八,各地商人一早便顶着星星收拾开了。路两边满满的,溢出了好几条街,鸡鸣声也混在喧闹中分辨不出。雷打不动,风雨无阻,月月如此,岁岁
主题阐释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而传统美德,就像一根丝线,将每一个成员紧紧地连在一起。生活在同一个空间,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发扬传统美德,自觉地维护社会的秩序,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  真正的美德,应该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清洁剂,时时地净化我们思想的污垢。出口伤人、乱扔垃圾、铺张浪费、遇到跌倒老人不扶……当各种不文明现象发生时,我们内心深处的美德已经受到了伤害。  精彩言论  中华优秀
文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2016年4月,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说:“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  2018年2月,习近平在春节团拜会上说:“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2018年5月,习近平同北大师生座谈时说:“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者。”  作为身处前所未有的时代、正值芳华的青年,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追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  捕鱼的渔夫,是看不见水的。  请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乍读之下,我们很容易被“追”“捕”和“不见”吸引目光,得出“专注”“目标”等立意。但仅就此类常识性话题立意,难免落入俗套。此时必须考虑所追与所不见的关系,以聚焦思维,使思考深入。  鹿与山,鱼和水,不仅密切相关,而且前者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