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女皇武则天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yh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她是女中须眉,拥有铁血之性,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武则天,名曌,唐代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出生于长安。父亲武士彟因积极帮助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成为唐朝开国功臣。母亲是隋朝宗室宰相杨达之女,明诗习礼。武则天自幼博览群书,诗词歌赋样样精通,而且长于书法。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凭其“花解语、玉生香”的美貌,被召入宫做了才人,太宗赐予“武媚”称号,人称“武媚娘”,又称“武才人”。时间长了,太宗发现武则天学识尚好,且懂礼仪,便把她调入御书房侍侯文墨。这一转变使武则天开始接触皇家公文,了解一些国家大事,并能读到许多不易见到的书籍典章,日渐通晓官场政治和权术。同时,唐太宗励精图治,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刚毅果断的明君风度也深深影响着武则天。这些都为她今后辅助高宗执政和称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病逝,武则天被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
   永徽四年(653年),高宗召武则天入宫,晋封为“昭仪”;
   永徽六年(655年),高宗下诏废掉王皇后,册立武则天为新皇后。
   就这样,武则天在激烈而残酷的宫廷斗争中,凭借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的长处,步步为营,稳操胜券,终于登上了皇后的宝座。之后,“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高宗病逝后,年近古稀的武则天连废二帝,于天授元年(690年)改唐为周,登位称帝。
   武则天的铁血之性表现在为了取得政权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用铁鞭、铁锤、匕首制服烈马的冷酷、果断精神,任用酷吏,对阻碍她的人进行恐怖的斩杀和广泛的株连,甚至连她的血肉之子也不放过。但她在治国安邦方面,可谓成绩斐然。
   她的《建言十二事》和《臣轨》,堪称是有章有治、眼光宏大的两部政法纲领。
   她重视农业,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在执政期间,人口增长了近一倍,出现了“海内富庶”的局面。
   她提倡科举,破格用人,知人善任,容人纳谏,朝廷上下,人才济济,涌现出一大批“文似仁杰”、“武似休武”的能臣干将。
   她采用“降则抚立,叛则讨之”的策略,收复安西四镇,平定契丹叛乱,安抚突厥百姓,维护了国家主权和版图完整。
   ……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中宗复位,给武则天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82岁的武则天去世,临终时立下遗嘱,去掉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只许立碑,不许立传,和高宗合葬乾陵……
   在我国历史上,武则天可算作是一位有作为的女皇帝,在长达半个世纪执政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开创了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全盛时期。
   宋庆龄在武则天庙的雕塑上题词:“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毛泽东这样评价武则天:武则天确实是一位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最后以武则天的一首《如意娘》诗作为本文的结尾,从中可以看到她柔情若水的一面。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君。
其他文献
三八妇女节来啦!我记性差的毛病又犯了,差点忘记。  “妈妈,看见剪刀了吗?”妈妈脸色一沉,叹了口气:“唉,自己放的东西怎么又忘了!我不是让你把自己的东西放自己房间了吗?自己不找就问!”因为胖,我懒得上楼,这次不得不上楼去找了。  咚咚咚……楼板像敲起了鼓。“你的脚步声还能再大点吗?”妈妈的声音从楼下传来,吓得我吐了吐舌头。果真,剪刀就在书架上!个子矮,只能搬个椅子站上去。摸到剪刀了!下来时,碰掉了
我们班有一个“小劳模”——喬欣妍。她平时在班里特别不起眼,但干起活来,就完全不一样了,三下两下就把教室打扫干净。瞧,她又在帮着打扫走廊呢。  四年级时,我和她同一天值日,她什么活都抢着干,排桌子,扫地……刚开始我们都有些不适应,嫌她不和我们分担,还怀疑她故意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渐渐地,我们才发现她真的很爱劳动,而且特别麻利,总是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升上五年级,我和她又同时成为图书管理员。在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