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正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妨碍提高全民素质这一总目标的实现。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中心。优化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 以读为本 体验情感 以人为本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多媒体 学习兴趣
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我们应该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立足课堂实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无限的生命力,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我把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悟、所得与大家共同探讨、学习。
一、以读为本,体验情感
正如新课标中所诠释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坚持以读为本,将朗读训练贯穿全课的始终。通过读的训练,让学生更真切、准确地感受文本,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做到因声悟情;通过读的训练,以声传情,相互交流,互相感染,增强文本情感熏陶的力量,以此来体现学习语文重语感培养和情感体验的特点。如教学《草原》一课时,我引導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又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我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还有《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三月桃花水》《春潮》等课的教学,我通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采取自由读、引读、范读、分角色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学生在诵读中对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然于胸,同时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进而激发了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二、体现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发展
体现以人为本,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而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1、突出学生学生主体地位。语文教学要牢牢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要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如教学《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三月桃花水》《春潮》《草原》等,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让学生谈感受和体会,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自读自悟。
2、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应较少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因此,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不懂方法,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只能成为空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阅读的方法、观察的方法、操作的方法、比较的方法、迁移的方法、解题的方法、思维的方法等指导。
3、注重群体与个体相结合。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既能独立自主又能与伙伴合作的良好习惯。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有师与生的交流,还有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已养成了敢干发言积极参与的习惯,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归纳概括、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要把质疑作为改进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举措,使学生养成爱思考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生疑”,逐步形成“生疑”的能力。如《鸟的天堂》一文,读完了课题,学生会问:“鸟的天堂在什么地方?”“鸟的天堂美吗?”“为什么叫鸟的天堂?……”这样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种“阅读期待”,促使学生主动阅读,通过自己的思考,富有个性地理解课文,从而了解到鸟的天堂指的就是一株大榕树。如教《第一场雪》一文,学生朗读后问:这篇文章写了哪些景物?按照怎样的顺序要描写的?弄明白后学生基本上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三、主动参与,提供学生自主发展的机会。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核心。因而在教学中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动眼、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讲解,自主小结,自主评价。
四、借助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过程
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一般教具无可比拟的优势,它能使画、色、声、文综合作用于学生大脑,有利于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海上的日出》一文中的“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这些语句是从动态描写说出了日出的缓慢。单凭教师的讲解,很难让很少见到海的学生们理解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更体会不到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所以,我采用了海上日出的一段视频,这种直观的电教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较容易突破教学难点。又如在教学《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一课时,由于地区差别太大了,我们的孩子根本不理解贫穷,更无法感受到山里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担忧,为了让学生走进课文,激发他们的同情和关心,我用多媒体打出四幅贫困山区的孩子艰苦学习的照片,使学生感受体会贫困地区的儿童在恶劣的条件下,仍然渴望读书,渴望求知的强烈愿望.激起学生的爱心,引导学生反思自我,激励孩子们更加努力的学习。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更新观念,改变方法。教师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满足学生的需求。
【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 以读为本 体验情感 以人为本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多媒体 学习兴趣
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我们应该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立足课堂实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无限的生命力,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我把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悟、所得与大家共同探讨、学习。
一、以读为本,体验情感
正如新课标中所诠释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坚持以读为本,将朗读训练贯穿全课的始终。通过读的训练,让学生更真切、准确地感受文本,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做到因声悟情;通过读的训练,以声传情,相互交流,互相感染,增强文本情感熏陶的力量,以此来体现学习语文重语感培养和情感体验的特点。如教学《草原》一课时,我引導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又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我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还有《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三月桃花水》《春潮》等课的教学,我通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采取自由读、引读、范读、分角色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学生在诵读中对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然于胸,同时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进而激发了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二、体现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发展
体现以人为本,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而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1、突出学生学生主体地位。语文教学要牢牢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要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如教学《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三月桃花水》《春潮》《草原》等,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让学生谈感受和体会,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自读自悟。
2、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应较少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因此,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不懂方法,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只能成为空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阅读的方法、观察的方法、操作的方法、比较的方法、迁移的方法、解题的方法、思维的方法等指导。
3、注重群体与个体相结合。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既能独立自主又能与伙伴合作的良好习惯。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有师与生的交流,还有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已养成了敢干发言积极参与的习惯,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归纳概括、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要把质疑作为改进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举措,使学生养成爱思考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生疑”,逐步形成“生疑”的能力。如《鸟的天堂》一文,读完了课题,学生会问:“鸟的天堂在什么地方?”“鸟的天堂美吗?”“为什么叫鸟的天堂?……”这样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种“阅读期待”,促使学生主动阅读,通过自己的思考,富有个性地理解课文,从而了解到鸟的天堂指的就是一株大榕树。如教《第一场雪》一文,学生朗读后问:这篇文章写了哪些景物?按照怎样的顺序要描写的?弄明白后学生基本上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三、主动参与,提供学生自主发展的机会。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核心。因而在教学中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动眼、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讲解,自主小结,自主评价。
四、借助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过程
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一般教具无可比拟的优势,它能使画、色、声、文综合作用于学生大脑,有利于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海上的日出》一文中的“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这些语句是从动态描写说出了日出的缓慢。单凭教师的讲解,很难让很少见到海的学生们理解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更体会不到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所以,我采用了海上日出的一段视频,这种直观的电教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较容易突破教学难点。又如在教学《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一课时,由于地区差别太大了,我们的孩子根本不理解贫穷,更无法感受到山里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担忧,为了让学生走进课文,激发他们的同情和关心,我用多媒体打出四幅贫困山区的孩子艰苦学习的照片,使学生感受体会贫困地区的儿童在恶劣的条件下,仍然渴望读书,渴望求知的强烈愿望.激起学生的爱心,引导学生反思自我,激励孩子们更加努力的学习。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更新观念,改变方法。教师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满足学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