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行初中田径教材的选择过于陈旧,缺乏趣味性、个性化,以竞技为主线的教材内容标准高,脱离生活实际,不能很好地实现新的课程目标。通过对现行初中田径教材实施“变形”,针对初中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兴趣的特点,拓展和开发多种运动形式,呈现另类的田径运动项目类型(如健身类、娱乐类、生活实用类、游戏类等)。
【关键词】初中田径教学内容拓展
一、目前初中体育田径教学的现状
1.教学方法单一。部分体育教师由于自身的能力局限,对教学方法的探索不够,不了解或者对新型的教学法了解甚少,田径教学手段及形式单一、重复、陈旧、技术难度大,缺少应有的趣味性,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下练习。有的教师盲目进行分组练习,使本该规范标准的动作变成三四种样式;少数人做多数人看,多数人迁就少数人的看法和做法,少数学生根本不做,或随意玩耍,蒙混过关,给厌学体育的学生以机会,这极易造成体育课练习密度不足,丧失田径课的意义和价值。
2.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当前,部分初中体育教师缺乏系统的体育教育知识,学历层次与职称不高,决定了他们无论是对田径技术的掌握,还是实际的教课能力都是比较有限的。不能将田径运动以一种容易为青少年所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以随意的教学来代替,一味迎合学生兴趣,追求玩得快乐,一些技术要求难、风险性高,较为枯燥的田径教学项目逐渐被一些简单易学、趣味性、游戏性和球类项目所取代。结果学生体质全面下降,枯燥乏味的技能技术教学的传统老模式,一些违背体育教学规律的现象经常出现,影响中学生合理地掌握田径知识与技能。
3学生因素。学生是田径教学的对象,是田径教学的受益者,是田径教学的参与者,学生因素对初中田径教学的开展极为重要。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初中生追求新奇、刺激的心理越加严重,他们喜欢潮流和时尚,对新兴事物的兴趣和热爱度极高,因此新兴、个性、时尚的体育项目获得了初中生的喜欢,比如街舞、花式篮球、健美操等等,而田径项目由于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师形式的限制,逐渐地远离了初中生的兴趣。初中生对田径教学的热爱程度急剧降低,参与到田径锻炼中的初中生的数量逐渐的减少,对初中田径教学的开展影响很大。
二、针对以上现状提出的对策
1.健全规章制度,提供制度保障。田径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因此必须为田径教学的开展提供健全的规章制度,明确责任和义务,指导初中田径教学的开展。规章制度的制定要坚持合理性、实际性原则。注重提高田径教学的实效。要具有针对性。
2.田径教学要优化传统教学项目。新课标改变了传统的田径教学的竞技特色,但走跑跳的项目在现在的田径教学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所以要对传统项目进行优化。在走和跑的项目上,传统的走和跑的教材以竞技性为主,追求的是:快,强度大,娱乐性差,且经常产生伤害事故。开发以健身走和跑为主的教学内容应由“快”向“准”转变。教学中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健身为目的,按规定的时间走或跑到终点即可;优化跳跃内容时要区别于竞技运动的跳跃,其内容和形式一定要有娱乐性、趣味性,充分发展学生的下肢力。
3.教师素质走向更高层面。在田径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即用少量课时进行基本技术教学,更多的时间是满足他们参加田径知识学习和实践的愿望,自由组合进行田径各项项目的教学比赛;还可以放手让他们根据自愿和兴趣结合。组成课内外田径俱乐部或锻炼小组,学生自己决定组织的形式。自己选择练习的伙伴,将课内学习和课后锻炼结合起来,以利于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促进运动技能的提高。
4.改进田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存教学中运用得当与否,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直接原因。而田径运动项目本身比较枯燥无味。更需要教师用丰富多变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情绪。积极实施快乐教学法,如要发展弹跳力和下肢力量,就可以利用台阶或各种地形条件进行多样形式的跳跃练习;为了学习弯道跑技术,体会弯道对身体倾斜度的要求。可在操场上画一个螺旋形的线,让学生沿着弯线的轨迹进行练习。其他诸如系统教学法、分解教学法等新型的教学方法也是体育教师需要掌握的,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以提高田径教学的质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得当与否,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直接原因,而田径运动项目本身比较枯燥无味,更需要教师用丰富多变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情绪,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自发、自觉地享受运动中的乐趣。在新课标下,除了要用完整教学法、分解教学法、讲解法、示范法、训练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应当用快乐教学法、系统教学法等新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以提高田径教学的质量。
三、结束语
根据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在初中体育课程的田径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积极探索现行田径教材拓展的系列问题,充分体现初中田径教材的基础性,使得初中田径教材的内容符初中学段学生的运动兴趣,符台该学段的学生技能发展的人文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l】许敬华.对我国中小学田径课程改革现状与发展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1(3)
【2】李天忠,何林.田径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可行性探讨[J]中国学校体育,2002
【3】王杰.中学生实行体育素质教育改革热点探讨[J]四川体育科技2003(2)
【关键词】初中田径教学内容拓展
一、目前初中体育田径教学的现状
1.教学方法单一。部分体育教师由于自身的能力局限,对教学方法的探索不够,不了解或者对新型的教学法了解甚少,田径教学手段及形式单一、重复、陈旧、技术难度大,缺少应有的趣味性,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下练习。有的教师盲目进行分组练习,使本该规范标准的动作变成三四种样式;少数人做多数人看,多数人迁就少数人的看法和做法,少数学生根本不做,或随意玩耍,蒙混过关,给厌学体育的学生以机会,这极易造成体育课练习密度不足,丧失田径课的意义和价值。
2.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当前,部分初中体育教师缺乏系统的体育教育知识,学历层次与职称不高,决定了他们无论是对田径技术的掌握,还是实际的教课能力都是比较有限的。不能将田径运动以一种容易为青少年所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以随意的教学来代替,一味迎合学生兴趣,追求玩得快乐,一些技术要求难、风险性高,较为枯燥的田径教学项目逐渐被一些简单易学、趣味性、游戏性和球类项目所取代。结果学生体质全面下降,枯燥乏味的技能技术教学的传统老模式,一些违背体育教学规律的现象经常出现,影响中学生合理地掌握田径知识与技能。
3学生因素。学生是田径教学的对象,是田径教学的受益者,是田径教学的参与者,学生因素对初中田径教学的开展极为重要。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初中生追求新奇、刺激的心理越加严重,他们喜欢潮流和时尚,对新兴事物的兴趣和热爱度极高,因此新兴、个性、时尚的体育项目获得了初中生的喜欢,比如街舞、花式篮球、健美操等等,而田径项目由于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师形式的限制,逐渐地远离了初中生的兴趣。初中生对田径教学的热爱程度急剧降低,参与到田径锻炼中的初中生的数量逐渐的减少,对初中田径教学的开展影响很大。
二、针对以上现状提出的对策
1.健全规章制度,提供制度保障。田径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因此必须为田径教学的开展提供健全的规章制度,明确责任和义务,指导初中田径教学的开展。规章制度的制定要坚持合理性、实际性原则。注重提高田径教学的实效。要具有针对性。
2.田径教学要优化传统教学项目。新课标改变了传统的田径教学的竞技特色,但走跑跳的项目在现在的田径教学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所以要对传统项目进行优化。在走和跑的项目上,传统的走和跑的教材以竞技性为主,追求的是:快,强度大,娱乐性差,且经常产生伤害事故。开发以健身走和跑为主的教学内容应由“快”向“准”转变。教学中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健身为目的,按规定的时间走或跑到终点即可;优化跳跃内容时要区别于竞技运动的跳跃,其内容和形式一定要有娱乐性、趣味性,充分发展学生的下肢力。
3.教师素质走向更高层面。在田径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即用少量课时进行基本技术教学,更多的时间是满足他们参加田径知识学习和实践的愿望,自由组合进行田径各项项目的教学比赛;还可以放手让他们根据自愿和兴趣结合。组成课内外田径俱乐部或锻炼小组,学生自己决定组织的形式。自己选择练习的伙伴,将课内学习和课后锻炼结合起来,以利于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促进运动技能的提高。
4.改进田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存教学中运用得当与否,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直接原因。而田径运动项目本身比较枯燥无味。更需要教师用丰富多变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情绪。积极实施快乐教学法,如要发展弹跳力和下肢力量,就可以利用台阶或各种地形条件进行多样形式的跳跃练习;为了学习弯道跑技术,体会弯道对身体倾斜度的要求。可在操场上画一个螺旋形的线,让学生沿着弯线的轨迹进行练习。其他诸如系统教学法、分解教学法等新型的教学方法也是体育教师需要掌握的,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以提高田径教学的质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得当与否,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直接原因,而田径运动项目本身比较枯燥无味,更需要教师用丰富多变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情绪,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自发、自觉地享受运动中的乐趣。在新课标下,除了要用完整教学法、分解教学法、讲解法、示范法、训练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应当用快乐教学法、系统教学法等新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以提高田径教学的质量。
三、结束语
根据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在初中体育课程的田径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积极探索现行田径教材拓展的系列问题,充分体现初中田径教材的基础性,使得初中田径教材的内容符初中学段学生的运动兴趣,符台该学段的学生技能发展的人文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l】许敬华.对我国中小学田径课程改革现状与发展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1(3)
【2】李天忠,何林.田径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可行性探讨[J]中国学校体育,2002
【3】王杰.中学生实行体育素质教育改革热点探讨[J]四川体育科技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