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犹如一条漫长的道路,在这段道路中,有平坦的大道,也有崎岖的不路;有灿烂的鲜花,也有密布的荆棘;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悲伤。总之,走在这条道路上,有时会听到掌声,有时也会流下泪水……
人生不如意常有,没有经受过挫折的心灵怎么能坚强地面对复杂人世的风风雨雨!而不具备坚强品质的人格则是不完整的人格,缺乏韧性的生命更是容易脆弱的。有人说:“少不经磨难是一种悲哀。”那么,从另一种意义上说,给学生失败的机会,教会学生面对挫折就等于教会他们幸福地度过一生的本领。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是对学生的爱;给学生失败的机会,教会学生面对挫折,这是对学生一辈子的爱!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在成长的过程中每当孩子碰见困难,家长往往都抢着帮孩子处理,或者干脆让孩子放弃,因为家长们认为他们的能力还不足以完成这个任务,等再大些再做。这是家长为孩子挖下的一个温柔的陷阱。掉进陷阱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 ,从而也失去了成功的机会。
记得一次讲完《对称》这节内容后,布置了一个回家动手操作的作业,要求是用彩色纸剪三个任意的轴对称图形,第二天交回作业来发现个别同学的作业超乎想像的好,可有的同学剪的完全不是回事。于是第二天我让同学们把工具都带到课堂上来想领着再做一次,结果出来了——却发现那些原本作业精致的同学这回反而做的不像样子了,而那些第一次不尽人意的作业都有了很大进步。原来那些“精品”都不是本人所为。事后我问那些同学看了第一次的“优”和第二次的“良”有什么感觉?学生这样说:“优”是妈妈的,“良”才是我的。
从这件事后我就反思,其实那次作业对有些学生来说并不容易,尤其是动手操作能力差的同学,可是家长并不给学生这次锻炼的机会,觉得替他做好就是为他好,孰不知,这样给学生事带来得落差反而更大。而那些尝试过失败又体验到成功的同学的幸福他们是体会不到的。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渔人有一流的捕鱼技术,被尊为“渔王”,可他三个儿子的渔技却很平庸。老人很郁闷:“我把多年积累下的经验都教给他们了,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
有一位路人听说后帮他找到了答案。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经验,却没有给他们失败的机会,好让他们吸取教训——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为大器。”
我们现在的“教学”,很大意义上是只“教”不“学”,或是“教”学生“学会”老师所“教”的东西。然而,人的能力,如创新能力、自理能力等作为潜伏在学生本人心理和生理层面的物质,是不能由外人“教”的,只能培养。也就意味着惟有还尝试的权利于学生,还失败的权利于学生,使其个人在实践探索中体验,才能真正突显价值,富有意义。
看完这则故事,我不得不去想,我们是不是也像渔翁一样呢?现在在新理念的影响下凡事都提倡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帮学生建立自信心,但是我们又往往担心自己的教的学生失败,走弯路,而不得不时时刻刻看管、嘱咐、叮咛着他们,甚至有的教师为了“求稳别乱”不得已稿起了“疲劳战术”——紧跟紧靠,寸步不离学生。当然,老师们的良苦用心、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好,却不知经验也是从一个个失败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让学生成才,这是因为:
其一,这种“紧跟紧靠、寸步不离”的一个弊端是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没有了,个性被抑制,失去自我教育意识,更失去了创新意识。这样的“人才”将来长大成人怎么会谈创新,一辈子谨小慎微的人不可能有创造精神。
其二,由于学生从小就被教师看得紧紧的,管得严严的,怕犯错误,怕走弯路。学生失去了失败的机会,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教训”,当突然有一天失败,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面对问题,更谈不上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重新开始。
其三,教师管理学生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管是为了不管。所以,不需要时时、事事地管,有些事情完全是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处理让他们养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比如板演错了,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和同学闹意见了是谁的问题、班干部改选为什么没有自己去反思……
当学生出现问题,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像朋友一样帮他们,但不能一帮到底。要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经历、去反思,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吃一堑,长一智”。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在挫折中成熟起来的,在失败中走向成功的的。孩提时的磕磕碰碰,青春期的莽撞冲动,而立之年的自以为是……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学生,更不能要求完美。因为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知识还不完善,阅历还不丰富。学校就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失败是学生的权利。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要“紧跟紧靠、寸步不离”,应该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一个失败的机会。作为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宽容理解犯错的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千万不能斥责、挖苦他们,让他们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在失败中感受人生酸甜苦辣的滋味,在失败中明白成功的意义。
所以不成功不等于就一定是失败!我们应该在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的同时,先让學生有经历失败的勇气和权利。
人生不如意常有,没有经受过挫折的心灵怎么能坚强地面对复杂人世的风风雨雨!而不具备坚强品质的人格则是不完整的人格,缺乏韧性的生命更是容易脆弱的。有人说:“少不经磨难是一种悲哀。”那么,从另一种意义上说,给学生失败的机会,教会学生面对挫折就等于教会他们幸福地度过一生的本领。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是对学生的爱;给学生失败的机会,教会学生面对挫折,这是对学生一辈子的爱!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在成长的过程中每当孩子碰见困难,家长往往都抢着帮孩子处理,或者干脆让孩子放弃,因为家长们认为他们的能力还不足以完成这个任务,等再大些再做。这是家长为孩子挖下的一个温柔的陷阱。掉进陷阱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 ,从而也失去了成功的机会。
记得一次讲完《对称》这节内容后,布置了一个回家动手操作的作业,要求是用彩色纸剪三个任意的轴对称图形,第二天交回作业来发现个别同学的作业超乎想像的好,可有的同学剪的完全不是回事。于是第二天我让同学们把工具都带到课堂上来想领着再做一次,结果出来了——却发现那些原本作业精致的同学这回反而做的不像样子了,而那些第一次不尽人意的作业都有了很大进步。原来那些“精品”都不是本人所为。事后我问那些同学看了第一次的“优”和第二次的“良”有什么感觉?学生这样说:“优”是妈妈的,“良”才是我的。
从这件事后我就反思,其实那次作业对有些学生来说并不容易,尤其是动手操作能力差的同学,可是家长并不给学生这次锻炼的机会,觉得替他做好就是为他好,孰不知,这样给学生事带来得落差反而更大。而那些尝试过失败又体验到成功的同学的幸福他们是体会不到的。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渔人有一流的捕鱼技术,被尊为“渔王”,可他三个儿子的渔技却很平庸。老人很郁闷:“我把多年积累下的经验都教给他们了,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
有一位路人听说后帮他找到了答案。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经验,却没有给他们失败的机会,好让他们吸取教训——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为大器。”
我们现在的“教学”,很大意义上是只“教”不“学”,或是“教”学生“学会”老师所“教”的东西。然而,人的能力,如创新能力、自理能力等作为潜伏在学生本人心理和生理层面的物质,是不能由外人“教”的,只能培养。也就意味着惟有还尝试的权利于学生,还失败的权利于学生,使其个人在实践探索中体验,才能真正突显价值,富有意义。
看完这则故事,我不得不去想,我们是不是也像渔翁一样呢?现在在新理念的影响下凡事都提倡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帮学生建立自信心,但是我们又往往担心自己的教的学生失败,走弯路,而不得不时时刻刻看管、嘱咐、叮咛着他们,甚至有的教师为了“求稳别乱”不得已稿起了“疲劳战术”——紧跟紧靠,寸步不离学生。当然,老师们的良苦用心、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好,却不知经验也是从一个个失败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让学生成才,这是因为:
其一,这种“紧跟紧靠、寸步不离”的一个弊端是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没有了,个性被抑制,失去自我教育意识,更失去了创新意识。这样的“人才”将来长大成人怎么会谈创新,一辈子谨小慎微的人不可能有创造精神。
其二,由于学生从小就被教师看得紧紧的,管得严严的,怕犯错误,怕走弯路。学生失去了失败的机会,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教训”,当突然有一天失败,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面对问题,更谈不上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重新开始。
其三,教师管理学生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管是为了不管。所以,不需要时时、事事地管,有些事情完全是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处理让他们养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比如板演错了,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和同学闹意见了是谁的问题、班干部改选为什么没有自己去反思……
当学生出现问题,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像朋友一样帮他们,但不能一帮到底。要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经历、去反思,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吃一堑,长一智”。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在挫折中成熟起来的,在失败中走向成功的的。孩提时的磕磕碰碰,青春期的莽撞冲动,而立之年的自以为是……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学生,更不能要求完美。因为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知识还不完善,阅历还不丰富。学校就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失败是学生的权利。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要“紧跟紧靠、寸步不离”,应该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一个失败的机会。作为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宽容理解犯错的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千万不能斥责、挖苦他们,让他们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在失败中感受人生酸甜苦辣的滋味,在失败中明白成功的意义。
所以不成功不等于就一定是失败!我们应该在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的同时,先让學生有经历失败的勇气和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