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要求的分析,总结并提出了一些教师常用的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
【关键词】数学教育;培养;兴趣;评价
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学来的东西,凡是没有经过紧张脑力劳动和克服困难而达到真正理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我们通常也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所做的事情产生了无限的兴趣,就会产生无限的奇迹;而没有兴趣的做事,简直是一种负担,一件苦差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学习也是一样的。作为教师,应当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乐在其中的喜欢上你所教的课,从而来提高教学质量,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进入中学,特别是刚踏入初中,有一部分学生就开始对数学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随之会产生厌学情绪。要改变这一状况,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要到底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对此总结了一些有益的方法。
一、介绍数学史,数学家轶事,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向学生生动讲述一些数学史,使学生在陶醉于我们祖先的伟大成就而深感自豪的同时,激发他们对数学占有的向往。
例如,介绍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中国数学的世界之最,关于勾股定理的发现等等。这些数学史适时地讲解给学生听,能引起他们对数学的很大兴趣,而数学家们的轶事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能使他们从中学到数学家们的治学精神。
二、导课引人入胜,引起学习兴趣
好的开局,能够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积极情感,能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这样做,不仅能够自然的过度到下一个教学环节,而且能够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使其自动的获取知识。
例如,在新授有理数的乘方时,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用一张报纸对折50次,想想大概有多厚?”学生可能会猜测几米,几十米,甚至几百米。这时,教师告诉学生,把对折50次的这叠纸放在地面上,另一头就远远超过地球了。学生会表示惊讶,甚至开始怀疑。而恰恰在这个时候,便会引起他们深入研究的兴趣。教师可趁热打铁地说:“学习了今天的数的乘方后,我们就会解决此类问题了。”从而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兴趣去学习。
三、增强教学语言感染力,激发学习兴趣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尤其对于数学这一门课程,由于书本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学生感觉书本的枯燥乏味。如果教师在教学语言方面也没有什么特点,那么可以说,这是一节失败的数学课。教师只有做到让学生听得清楚,容易理解,产生乐趣,教师的教学才会引起学生的主动参与,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的声音一定要洪亮,这是对教师的首要的基本要求。教师不是歌唱家,不要求教师有一副动听的嗓音,但是,声音一定要洪亮。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学生多,教师资源有限,对于教育理论中所提出的小班额教学,目前的中国还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一个教师要面对六七十个学生。教师保持声音的洪亮,目的就是为了让坐在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听得清楚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如果作为一个教师,声音不洪亮,坐在后排的学生就听不到教师讲课,就会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其次,教学语言既要做到抑扬顿挫,又要做到清晰,简明,和谐,通俗,亲切富有启发性。说话抑扬顿挫,富有感情,并不是语文课所特有的性质,在枯燥的数学课堂中亦可如此。特别是生动幽默。生动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放松学生心理,让学生在赏心悦目之余,给学生以深刻的理解和持久的记忆,一些形象的比喻,朗朗的口诀,小品化的表达,好记的顺口溜,有时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再次,可以将文学气息融入到数学教学当中。教学中若能恰当的引入诗词,将文学气息引入到数学课堂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情操。在我国的数学宝库中,有许多以诗词形式出现的数学题目。在讲相关内容时,若能将它们引入教学,可以为课堂引入生机,令数学多一份亲切,教学多一份趣味。
例如:出水三尺一红莲,风吹花朵齐水面,水平移动有六尺,水深几何请你算。附:设水深x尺,由勾股定理,得:x2+62=(x+3)2,则x=4.5.所以,水深4.5尺[3]。
四、采用灵活教法,培养学习兴趣
由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单调乏味,一般都是采用教师教,学生练的方式。在这种课堂教学下,即使是对数学学习感兴趣的学生,也难以维持和进入自觉的学习状态。所以,数学课堂教法也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但是,无论选用什么样的教法,都要力求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和产生欲望。
兴趣有一个由有趣到乐趣,再到志趣的发展过程,只有把有趣和乐趣与崇高的理想结合起来,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高层次的志趣。数学教学中坚持从诱发,巩固,发展学生的兴趣入手,才有可能改变“数学是枯燥乏味”的观点,促使学生心理上产生飞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好学”,使得数学教学在性质上有一个历史性的跨越。
【参考文献】
[1]唐晓明.浅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西昌学院学报,2010,(03).
[2]陈文峰.浅谈新课标下如何不断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10).
[3]李蓉.激发农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实践[J].科学咨询,2010,(06).
【关键词】数学教育;培养;兴趣;评价
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学来的东西,凡是没有经过紧张脑力劳动和克服困难而达到真正理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我们通常也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所做的事情产生了无限的兴趣,就会产生无限的奇迹;而没有兴趣的做事,简直是一种负担,一件苦差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学习也是一样的。作为教师,应当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乐在其中的喜欢上你所教的课,从而来提高教学质量,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进入中学,特别是刚踏入初中,有一部分学生就开始对数学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随之会产生厌学情绪。要改变这一状况,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要到底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对此总结了一些有益的方法。
一、介绍数学史,数学家轶事,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向学生生动讲述一些数学史,使学生在陶醉于我们祖先的伟大成就而深感自豪的同时,激发他们对数学占有的向往。
例如,介绍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中国数学的世界之最,关于勾股定理的发现等等。这些数学史适时地讲解给学生听,能引起他们对数学的很大兴趣,而数学家们的轶事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能使他们从中学到数学家们的治学精神。
二、导课引人入胜,引起学习兴趣
好的开局,能够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积极情感,能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这样做,不仅能够自然的过度到下一个教学环节,而且能够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使其自动的获取知识。
例如,在新授有理数的乘方时,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用一张报纸对折50次,想想大概有多厚?”学生可能会猜测几米,几十米,甚至几百米。这时,教师告诉学生,把对折50次的这叠纸放在地面上,另一头就远远超过地球了。学生会表示惊讶,甚至开始怀疑。而恰恰在这个时候,便会引起他们深入研究的兴趣。教师可趁热打铁地说:“学习了今天的数的乘方后,我们就会解决此类问题了。”从而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兴趣去学习。
三、增强教学语言感染力,激发学习兴趣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尤其对于数学这一门课程,由于书本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学生感觉书本的枯燥乏味。如果教师在教学语言方面也没有什么特点,那么可以说,这是一节失败的数学课。教师只有做到让学生听得清楚,容易理解,产生乐趣,教师的教学才会引起学生的主动参与,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的声音一定要洪亮,这是对教师的首要的基本要求。教师不是歌唱家,不要求教师有一副动听的嗓音,但是,声音一定要洪亮。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学生多,教师资源有限,对于教育理论中所提出的小班额教学,目前的中国还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一个教师要面对六七十个学生。教师保持声音的洪亮,目的就是为了让坐在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听得清楚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如果作为一个教师,声音不洪亮,坐在后排的学生就听不到教师讲课,就会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其次,教学语言既要做到抑扬顿挫,又要做到清晰,简明,和谐,通俗,亲切富有启发性。说话抑扬顿挫,富有感情,并不是语文课所特有的性质,在枯燥的数学课堂中亦可如此。特别是生动幽默。生动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放松学生心理,让学生在赏心悦目之余,给学生以深刻的理解和持久的记忆,一些形象的比喻,朗朗的口诀,小品化的表达,好记的顺口溜,有时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再次,可以将文学气息融入到数学教学当中。教学中若能恰当的引入诗词,将文学气息引入到数学课堂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情操。在我国的数学宝库中,有许多以诗词形式出现的数学题目。在讲相关内容时,若能将它们引入教学,可以为课堂引入生机,令数学多一份亲切,教学多一份趣味。
例如:出水三尺一红莲,风吹花朵齐水面,水平移动有六尺,水深几何请你算。附:设水深x尺,由勾股定理,得:x2+62=(x+3)2,则x=4.5.所以,水深4.5尺[3]。
四、采用灵活教法,培养学习兴趣
由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单调乏味,一般都是采用教师教,学生练的方式。在这种课堂教学下,即使是对数学学习感兴趣的学生,也难以维持和进入自觉的学习状态。所以,数学课堂教法也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但是,无论选用什么样的教法,都要力求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和产生欲望。
兴趣有一个由有趣到乐趣,再到志趣的发展过程,只有把有趣和乐趣与崇高的理想结合起来,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高层次的志趣。数学教学中坚持从诱发,巩固,发展学生的兴趣入手,才有可能改变“数学是枯燥乏味”的观点,促使学生心理上产生飞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好学”,使得数学教学在性质上有一个历史性的跨越。
【参考文献】
[1]唐晓明.浅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西昌学院学报,2010,(03).
[2]陈文峰.浅谈新课标下如何不断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10).
[3]李蓉.激发农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实践[J].科学咨询,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