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比往年,今年北京春节的鞭炮声似乎少了很多。
相比往年,今年北京春节的鞭炮声似乎少了很多。即便在除夕零点钟声敲响之际,京城最为繁华的CBD商圈的鞭炮声也远不如以往密集。这样的变化源自“社区劝劝团”的出现,在这个新鲜的组织中,不乏年迈的大爷大妈,他们在节日期间不断劝说身边的亲朋好友少放鞭炮,以免造成人为的“雾霾天”。
过去的一年里,雾霾以其强大的威力,频频向我国多个城市的市民施威。中国科学院最新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北京雾霾中检出大量含氮有机颗粒物。这些含氮有机物形成的光化学烟雾,被认为是一种“最危险的信号”,上世纪40-50年代开始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共造成800余人丧生。美国政府在后来的调查中称,含剧毒的光化学烟雾正是造成悲剧的元凶。
然而,雾霾并非唯一问题。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由此也带来了空气和水污染、人口压力造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农牧业用地、土地荒漠化以及现代工业制造的污染等一系列资源与环境问题。国人日益自觉的环保行为能否扫除隐匿在我国自然环境中的众多“阴霾”?
反应升级
1月27日,北京在本月第四次被雾霾侵扰,当日10时空气质量实况监测显示,京城城区、郊区空气质量指数A Q I均在200以上,为五级重度污染。
“雾霾什么时候才能散去?”人们抱怨声不断。接二连三的雾霾天气,不仅扰乱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让人们无法自由地在户外活动,也使北京各大医院的呼吸病疾病患者显著增加。据北京市儿童医院统计,1月5—11日,儿童医院日门急诊量最高峰曾达到9000多人次,呼吸道感染占到内科病人的50%左右。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城市。1月份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出现雾霾天气,天津、湖南、贵州、南京等地都相继遭遇了重污染天气。随着雾霾的加重和扩散,人们的反应也愈发强烈,北京民众甚至因此改变了新春佳节传承千年的燃放习俗。
“喝什么水”是另一个重要话题。年初,《南方周末》一则“北京最会喝水夫妇已20年不喝自来水”的报道,引发了一场关于“饮水安全”的大争论。如今争议余波尚未散去,公益人士邓飞近日又在其微博爆料称,在山东潍坊,化工厂、造纸厂将致命性污水通过高压水井压到地下逃避监管,且此地下排污法已在很多地方悄悄进行多年。一时间,水污染问题再次受到高度关注。
尽管相关方面一再坚称“我国自来水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饮用。”但有关部门对118个城市连续监测数据却显示,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33%的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
严重的空气和水污染使环境话题在我国变得越发敏感。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认为,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容易引发农民群体性事件的因素之一。
事实上,不仅在农村,许多城市的发展也深受群体性事件的影响。近年来,各地重化工项目,诸如厦门PX项目、大连福佳、什邡钼铜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频现报端。
环保部原总工程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杨朝飞指出,自1996年来以来,环境群体性事件一直保持年均29%的增速。重特大环境事件高发频发,2005年以来,环保部直接接报处置的事件共927起,重特大事件72起,其中2011年重大事件比上年同期增长120%,特别是重金属和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呈高发态势。
一项系统工程
从全球来看,环境污染都是工业化过程的一种代价,我国也不能例外。环保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指出,“近年来,环保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工业源仍然是我国大气污染物尤其是烟粉尘的主要排放源。”
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粗放的工业发展模式显然将使环境问题更加恶化。
面对严峻的污染形势,国家迅速展开行动。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
同时,一系列关于生态建设的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强化生态保护和监督。1月25日,环境保护部颁布实施了《全国生态保护“十二五”规划》,该规划在准确把握我国自然生态保护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自然生态保护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这是我国制定的第一部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资源产出率提高15%,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达到1.8万亿元等18项主要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指出,该《计划》将以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为目的,提出了近80个量化的循环经济具体指标,内容涉及第一、二、三产业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循环利用等各方面。
除了完善的政策支持,北京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徐云认为,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还需要集成多方面资源,开展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及产业化组织形态与高技术服务模式的创新。
实践也表明,解决环境资源问题的难点不是某一个领域的技术困难,而是缺乏综合各方面的能力。以大气污染为例,其来源众多,诸如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特别是冬天以来,北方地区集中供暖,致使空气中的废气随之增加。
因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干预措施,很难缓解我国目前复杂的环境污染问题。国内研究机构赛迪顾问认为,污染治理应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各方面的协调配合。污染治理的开展不能缺少相关的科研支持、技术支持与产业支持。要扎实推进这项工作,需要各级政府以及主管部门在政策上予以适度倾斜。只有污染治理被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得到全社会的支持时,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GDP转型
环境污染在国际上不乏前车之鉴。1952年12月,英国伦敦大雾持续了5天,当时能见度只有几米,找到路的唯一办法是沿着马路护栏和房屋行走,人们根本看不清交通状况,过马路必须靠听觉。上世纪60年代,因为污染,日本首都东京的居民必须带着口罩出行。现在,同样的问题又出现在中国:雾霾频现,“雾都”遍地开花。
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首席代表罗兰德认为,今天的中国没有必要重复其他国家的错误,再走一条“先污染、再治理”的道路。
但遗憾的是,这种告诫至今仍未在我国达成共识。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不仅不愿意关闭那些高耗能的企业,还不惜充当违规排污企业的“保护伞”。很多地方执法者甚至认为,“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污染只是暂时的,不能因为几天严重污染就影响GDP发展。
殊不知,这种GDP至上的发展理念已造成巨大损失。2007年,一项由世界银行和中国国家环保总局进行的研究认为,以PM10为指标衡量的空气污染,每年在中国导致35万至40万人“早死”,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318亿元。如果以PM2.5数据估算,其结果可能更加令人担忧。
“如今,持续的雾霾再次向我们发出严厉的警示,中国经济到了必须彻底转型的时候,绝不能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经济发展不可只看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的代价。”有业内专家呼吁,地方政府应该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从以往的单纯追求GDP增长,转变为强调发展绿色GDP。
但是,绿色GDP不能只流于形式上的“绿”。该专家进一步指出,要确立绿色GDP的“核心”地位,必须变革干部考核制度,确立其在新的政绩评价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同时,还要加快形成转方式、调结构的倒逼机制,引导地方更加积极地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地方更加主动探索无污染、高质量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最终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
相比往年,今年北京春节的鞭炮声似乎少了很多。即便在除夕零点钟声敲响之际,京城最为繁华的CBD商圈的鞭炮声也远不如以往密集。这样的变化源自“社区劝劝团”的出现,在这个新鲜的组织中,不乏年迈的大爷大妈,他们在节日期间不断劝说身边的亲朋好友少放鞭炮,以免造成人为的“雾霾天”。
过去的一年里,雾霾以其强大的威力,频频向我国多个城市的市民施威。中国科学院最新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北京雾霾中检出大量含氮有机颗粒物。这些含氮有机物形成的光化学烟雾,被认为是一种“最危险的信号”,上世纪40-50年代开始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共造成800余人丧生。美国政府在后来的调查中称,含剧毒的光化学烟雾正是造成悲剧的元凶。
然而,雾霾并非唯一问题。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由此也带来了空气和水污染、人口压力造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农牧业用地、土地荒漠化以及现代工业制造的污染等一系列资源与环境问题。国人日益自觉的环保行为能否扫除隐匿在我国自然环境中的众多“阴霾”?
反应升级
1月27日,北京在本月第四次被雾霾侵扰,当日10时空气质量实况监测显示,京城城区、郊区空气质量指数A Q I均在200以上,为五级重度污染。
“雾霾什么时候才能散去?”人们抱怨声不断。接二连三的雾霾天气,不仅扰乱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让人们无法自由地在户外活动,也使北京各大医院的呼吸病疾病患者显著增加。据北京市儿童医院统计,1月5—11日,儿童医院日门急诊量最高峰曾达到9000多人次,呼吸道感染占到内科病人的50%左右。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城市。1月份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出现雾霾天气,天津、湖南、贵州、南京等地都相继遭遇了重污染天气。随着雾霾的加重和扩散,人们的反应也愈发强烈,北京民众甚至因此改变了新春佳节传承千年的燃放习俗。
“喝什么水”是另一个重要话题。年初,《南方周末》一则“北京最会喝水夫妇已20年不喝自来水”的报道,引发了一场关于“饮水安全”的大争论。如今争议余波尚未散去,公益人士邓飞近日又在其微博爆料称,在山东潍坊,化工厂、造纸厂将致命性污水通过高压水井压到地下逃避监管,且此地下排污法已在很多地方悄悄进行多年。一时间,水污染问题再次受到高度关注。
尽管相关方面一再坚称“我国自来水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饮用。”但有关部门对118个城市连续监测数据却显示,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33%的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
严重的空气和水污染使环境话题在我国变得越发敏感。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认为,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容易引发农民群体性事件的因素之一。
事实上,不仅在农村,许多城市的发展也深受群体性事件的影响。近年来,各地重化工项目,诸如厦门PX项目、大连福佳、什邡钼铜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频现报端。
环保部原总工程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杨朝飞指出,自1996年来以来,环境群体性事件一直保持年均29%的增速。重特大环境事件高发频发,2005年以来,环保部直接接报处置的事件共927起,重特大事件72起,其中2011年重大事件比上年同期增长120%,特别是重金属和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呈高发态势。
一项系统工程
从全球来看,环境污染都是工业化过程的一种代价,我国也不能例外。环保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指出,“近年来,环保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工业源仍然是我国大气污染物尤其是烟粉尘的主要排放源。”
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粗放的工业发展模式显然将使环境问题更加恶化。
面对严峻的污染形势,国家迅速展开行动。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
同时,一系列关于生态建设的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强化生态保护和监督。1月25日,环境保护部颁布实施了《全国生态保护“十二五”规划》,该规划在准确把握我国自然生态保护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自然生态保护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这是我国制定的第一部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资源产出率提高15%,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达到1.8万亿元等18项主要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指出,该《计划》将以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为目的,提出了近80个量化的循环经济具体指标,内容涉及第一、二、三产业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循环利用等各方面。
除了完善的政策支持,北京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徐云认为,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还需要集成多方面资源,开展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及产业化组织形态与高技术服务模式的创新。
实践也表明,解决环境资源问题的难点不是某一个领域的技术困难,而是缺乏综合各方面的能力。以大气污染为例,其来源众多,诸如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特别是冬天以来,北方地区集中供暖,致使空气中的废气随之增加。
因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干预措施,很难缓解我国目前复杂的环境污染问题。国内研究机构赛迪顾问认为,污染治理应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各方面的协调配合。污染治理的开展不能缺少相关的科研支持、技术支持与产业支持。要扎实推进这项工作,需要各级政府以及主管部门在政策上予以适度倾斜。只有污染治理被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得到全社会的支持时,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GDP转型
环境污染在国际上不乏前车之鉴。1952年12月,英国伦敦大雾持续了5天,当时能见度只有几米,找到路的唯一办法是沿着马路护栏和房屋行走,人们根本看不清交通状况,过马路必须靠听觉。上世纪60年代,因为污染,日本首都东京的居民必须带着口罩出行。现在,同样的问题又出现在中国:雾霾频现,“雾都”遍地开花。
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首席代表罗兰德认为,今天的中国没有必要重复其他国家的错误,再走一条“先污染、再治理”的道路。
但遗憾的是,这种告诫至今仍未在我国达成共识。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不仅不愿意关闭那些高耗能的企业,还不惜充当违规排污企业的“保护伞”。很多地方执法者甚至认为,“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污染只是暂时的,不能因为几天严重污染就影响GDP发展。
殊不知,这种GDP至上的发展理念已造成巨大损失。2007年,一项由世界银行和中国国家环保总局进行的研究认为,以PM10为指标衡量的空气污染,每年在中国导致35万至40万人“早死”,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318亿元。如果以PM2.5数据估算,其结果可能更加令人担忧。
“如今,持续的雾霾再次向我们发出严厉的警示,中国经济到了必须彻底转型的时候,绝不能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经济发展不可只看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的代价。”有业内专家呼吁,地方政府应该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从以往的单纯追求GDP增长,转变为强调发展绿色GDP。
但是,绿色GDP不能只流于形式上的“绿”。该专家进一步指出,要确立绿色GDP的“核心”地位,必须变革干部考核制度,确立其在新的政绩评价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同时,还要加快形成转方式、调结构的倒逼机制,引导地方更加积极地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地方更加主动探索无污染、高质量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最终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