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古诗的景物描写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y3s118x3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描写景物是诗歌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景物可分为静景、壮景、哀景、乐景。
  静景。这类诗主要通过静谧清幽的景物,来表达闲适恬淡、安详平和的心境。自然界中原本有动有静。一切物态都是静与动的统一:动里有静,静中有动。自然界的这种动静映衬,也鲜活地反映在古诗中。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诗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动衬静,寓静于动。寂静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春桂在无声地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物。由于太幽静了,当一轮明月突然升起,皎洁的银晖洒向这夜幕笼罩的空谷时,竟惊动了山中的鸟儿,于是在幽谷溪边鸣叫起来,这叫声似乎一时打破了山中的宁静,但它又让人感到空旷的山中更加幽静沉寂。
  壮景。这类诗主要通过雄浑阔大、旷远苍凉的景物,来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也有的是以壮景写悲情,反衬出内心的落寞苦闷。以岑参、高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人的诗作大多描写壮景。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形象地再现了塞外奇伟壮丽的风光,创造了异常开阔、雄浑的意境,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莽莽苍苍,无边无垠,只见黄河浩浩荡荡,奔腾而来,纵横千里;沙漠地势平旷,没有起伏的山峦背景,没有茂密的林木作衬托,在苍苍的天底下、茫茫的平沙上,袅袅上升的孤烟更显其“直”,缓缓下落的夕阳倍觉其“圆”。写活了大漠奇特的风光,而且传达了诗人新鲜的感受。国学大师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哀景。这类诗主要通过凄清冷寂、萧瑟凄凉的景物,来表达孤寂惆怅、悲凉伤感之情。所写多为暮春或深秋景物,在送别诗、羁旅诗中较常见。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于是,看到“灯”,觉得是失去光焰的“残灯”;连灯的阴影,也变成了“幢幢”——昏暗的摇曳不定的样子。“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渗透,连风、雨、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融洽为一,情调悲怆。
  乐景。这类诗主要通过清新明丽的景物,来表达闲适愉悦、乐观豁达的心境。所写多为早春鸟语花香之景,色彩鲜明,气韵生动。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即使诗中没有“最爱”二字,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盎然的西湖,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已充满了爱意。“莺争”“燕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独有钟情——乐景。当然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句似一幅镶嵌在镜框中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是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靡,多么灿烂!如此美景,何以思归?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描述乳腺癌术后患者的自我形象水平,并与健康人群做比较,探访分析乳腺癌术后患者自我形象水平的影响因素及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 研究方法:采用描述性相关性研究设计
人生是一场冒险,那么路途定是艰难险阻困苦重重,但最大的障碍莫过于自己。西谚云:“最大的冒险是不敢冒险。”一个勇于生活的人不畏任何险阻。  纪伯伦曾经说过:“每个人有两个我,一个在黑暗中醒着,一个在现实中睡着。”多少人每日生活在机械地重复中,做着分内之事,美其名曰“过平凡的生活”,实则是囿于现实和自己的牢笼,心甘情愿做人们中的“们”,埋没于人世间。他们不是知足,而是扼杀了黑暗中醒着的自己,被柴米油盐
期刊
背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与斑块的不稳定有关。炎症反应是诱发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一种全身和局部炎症的标志物,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
岁岁中秋,今又中秋。在这“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中秋之夜,月圆而人间和美,月明而乾坤清朗。历代文人雅士,多爱月下作对,留下了无数名联佳对。中秋佳节,观月饮酒赏佳联,可谓一餐文化盛宴,细细品之,别有一番风味,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有一名句,曾一度被视为“奇绝无对”,“天若有情天亦老”。宋代奇才石曼卿却对出了下联:“月如无恨月常圆。”此联与上联,不仅对仗工整,内容更是一脉相承,可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