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10年第4期潘银婷老师的一篇文章,读来轻松愉快,恰如潘老师形容她的学校生活。当我们身边几乎所有的班主任都在大倒苦水,大念苦经的时候,潘老师何来如此快乐的生活?在我看来,潘老师的种种措施、方法,表面看似举重若轻,实则深藏智慧,正是这些教育智慧,才使潘老师脱离“苦海”。
一、善用奖惩
学生路队走不好,该奖就奖,该罚就罚,奖罚分明。学生早晨到校有早有晚,有认真的,有不那么认真的,为什么就只有奖而没有罚呢?潘老师似乎使用了两套不同的标准。除了潘老师强调的这条原因——给孩子一个好心情,每天有一个快乐的开始,我想可能还有以下原因:
轻重缓急各不相同。路队是一个班的脸面,即便老师自己不那么在意,学校的检查、领导的脸色也容不得人忽视。走路不说话、走整齐相对于其他习惯,比较简单,不需要长时间培养。这时,老师完全可以拿出铁腕作风,雷厉风行。使学生纪律立竿见影。晨读,尤其是静下心来自己认真看书,而非和尚念经似的集体齐读,就不能一蹴而就,所以潘老师在这里打的是持久战。她采用正面奖励,树立正确的风气,促使那些“落后分子”向好的同学看齐。奖励的同时,她故意忽视某些不良行为,如迟到、读书不认真。这种做法在行为学里叫做“消退”,即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某一个行为,或是降低这一行为发生的概率。很多老师在处理类似问题的时候,恰恰采取了相反的做法,不仅没有有意忽视一些不良行为,反而紧盯不放,甚至较上了劲儿,弄得自己很累,学生很苦。潘老师做出了榜样——睁大眼睛看优点,眼角余光看缺点,管理一个集体,这是一个原则。
二、不“圈养”学生
现在,靠“分”管理学生,真如熊熊烈火,在各个校园中燃烧,而且已经从中学蔓延到小学。学习靠分,纪律靠分,卫生更有“分”来评价,学生生活在“分”的天罗地网中,没有喘息的空间。老师干脆由教育者成为管理者,班级干部是他们分设在各处的“哨卡”。在这种大气候下,潘老师的“不过分强调规范”,不“看管”学生,就格外让人尊重。分数,作为对学生的奖惩手段,在行为主义教育理论中被称为强化物,应用于日常管理本无问题,但在应用时是有原则的,如:在某种被强化行为形成时,应当使用间隔强化或渐渐撤销强化。例如,当老师新接手一个班级时,班级纪律较差,这时可以使用加分扣分的方法,当学生渐渐走上正轨后,教师应将加分扣分的频率降低,间隔时间增长,最后不再用“分”来控制学生的行为。
有的老师会说了,那怎样才能让学生遵守学校的规则呢?这点,潘老师也给出了答案。
三、在活动中让学生自悟规则
德育是班主任的重点工作,我们经常看到,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老师们在教室里反反复复地讲,私底下苦口婆心地劝,但成效甚微,于是开始抱怨:孩子一拨不如一拨,什么话都听不进去了。此话看似有理,实则隐含了这样一种认识:德育即说教,即灌输,知道等同于道德认知,知道应该立即转化为行为,这很明显是错误的。现代学校德育“开山之父”科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绝不是背记道德条例或强迫纪律,而是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即一切德育的中心就是要坚持发展道德认知力。而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只能在儿童参与社会活动、参与道德行为、积极思考中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发展了道德评判,由此产生一定的道德行为。潘老师进行品德教育从不简单说教,而是让学生经历活动,自由辩论,进行思考判断。因为遵循了品德形成的规律,所以她的教育卓有成效。
最后,潘老师说,她相信每一位老师都可以用智慧换取惬意的生活,这确实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智慧能促成惬意生活,却不是可以轻易拥有的。我认为潘老师之所以能拥有智慧,是她善于思考,善于研究。虽然文中并未写出潘老师研读了多少教育著作,经过了多少审慎思考,但从她能将这些正确的教育理念运用自如这点看,我们很难推断她的行为是灵光一闪、偶然所得。今天,教育大环境沉闷压抑,很多教师秉持错误观念而不自知,以致累人累己,潘老师这样的轻松自如,确属难得!
一、善用奖惩
学生路队走不好,该奖就奖,该罚就罚,奖罚分明。学生早晨到校有早有晚,有认真的,有不那么认真的,为什么就只有奖而没有罚呢?潘老师似乎使用了两套不同的标准。除了潘老师强调的这条原因——给孩子一个好心情,每天有一个快乐的开始,我想可能还有以下原因:
轻重缓急各不相同。路队是一个班的脸面,即便老师自己不那么在意,学校的检查、领导的脸色也容不得人忽视。走路不说话、走整齐相对于其他习惯,比较简单,不需要长时间培养。这时,老师完全可以拿出铁腕作风,雷厉风行。使学生纪律立竿见影。晨读,尤其是静下心来自己认真看书,而非和尚念经似的集体齐读,就不能一蹴而就,所以潘老师在这里打的是持久战。她采用正面奖励,树立正确的风气,促使那些“落后分子”向好的同学看齐。奖励的同时,她故意忽视某些不良行为,如迟到、读书不认真。这种做法在行为学里叫做“消退”,即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某一个行为,或是降低这一行为发生的概率。很多老师在处理类似问题的时候,恰恰采取了相反的做法,不仅没有有意忽视一些不良行为,反而紧盯不放,甚至较上了劲儿,弄得自己很累,学生很苦。潘老师做出了榜样——睁大眼睛看优点,眼角余光看缺点,管理一个集体,这是一个原则。
二、不“圈养”学生
现在,靠“分”管理学生,真如熊熊烈火,在各个校园中燃烧,而且已经从中学蔓延到小学。学习靠分,纪律靠分,卫生更有“分”来评价,学生生活在“分”的天罗地网中,没有喘息的空间。老师干脆由教育者成为管理者,班级干部是他们分设在各处的“哨卡”。在这种大气候下,潘老师的“不过分强调规范”,不“看管”学生,就格外让人尊重。分数,作为对学生的奖惩手段,在行为主义教育理论中被称为强化物,应用于日常管理本无问题,但在应用时是有原则的,如:在某种被强化行为形成时,应当使用间隔强化或渐渐撤销强化。例如,当老师新接手一个班级时,班级纪律较差,这时可以使用加分扣分的方法,当学生渐渐走上正轨后,教师应将加分扣分的频率降低,间隔时间增长,最后不再用“分”来控制学生的行为。
有的老师会说了,那怎样才能让学生遵守学校的规则呢?这点,潘老师也给出了答案。
三、在活动中让学生自悟规则
德育是班主任的重点工作,我们经常看到,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老师们在教室里反反复复地讲,私底下苦口婆心地劝,但成效甚微,于是开始抱怨:孩子一拨不如一拨,什么话都听不进去了。此话看似有理,实则隐含了这样一种认识:德育即说教,即灌输,知道等同于道德认知,知道应该立即转化为行为,这很明显是错误的。现代学校德育“开山之父”科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绝不是背记道德条例或强迫纪律,而是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即一切德育的中心就是要坚持发展道德认知力。而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只能在儿童参与社会活动、参与道德行为、积极思考中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发展了道德评判,由此产生一定的道德行为。潘老师进行品德教育从不简单说教,而是让学生经历活动,自由辩论,进行思考判断。因为遵循了品德形成的规律,所以她的教育卓有成效。
最后,潘老师说,她相信每一位老师都可以用智慧换取惬意的生活,这确实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智慧能促成惬意生活,却不是可以轻易拥有的。我认为潘老师之所以能拥有智慧,是她善于思考,善于研究。虽然文中并未写出潘老师研读了多少教育著作,经过了多少审慎思考,但从她能将这些正确的教育理念运用自如这点看,我们很难推断她的行为是灵光一闪、偶然所得。今天,教育大环境沉闷压抑,很多教师秉持错误观念而不自知,以致累人累己,潘老师这样的轻松自如,确属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