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二声部歌唱,这对大班幼儿发展来说意义重大。然而,如今的幼儿园二声部歌唱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大班幼儿组织二声部歌唱教学时,应该对教学策略进行积极探寻,从而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对于歌曲的选择,应该对儿童的适宜性更加重视,促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使组织形式的趣味性更加突出。
关键词:二声部歌唱;幼儿音乐教育;策略
“二声部歌唱指由两个声部各自按本声部的曲调,同时演唱一首歌曲的演唱方式。”这是一种独特的形式,可以巧妙地结合两个声部的歌声,从而促使和声的效果可以悦耳动听,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出来,这也是很受民众喜爱的一种演唱形式。所以,大班幼儿的二声部教学也应该积极寻找出适合这种特殊音乐形式,并且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教学策略。
一、幼儿园二声部歌唱教学存在的问题
如今的幼儿园二声部歌唱教学还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首先,因为二声部歌曲往往具有较为复杂的构成和唱法,教师较难把握好教与学的度,留下教的痕迹过重,就可能会对幼儿学习产生影响,不利于其发挥和发展自主性和创造性;其次,因为幼儿在声部层次感方面比较欠缺,在学唱过程中对自己的声部立场往往无法坚定,一些混乱状态容易出现,如跑调、跟调等;第三,在幼儿二声部歌唱教学方面,缺少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教师在开展二声部歌唱活动时,通常在指导方法方面一般都缺乏有效性,造成二声部歌唱教学显得尤为枯燥和乏味;第四,很多教师二声部歌唱教学时,对幼儿的演唱水平和年龄特点不是很了解,教师往往按照自己的个人兴趣来随便选择歌曲,导致教师教起来感觉很累,而幼儿也觉得学起来很辛苦。然而,存在问题也不是表明对于幼儿园音乐教育来说,二声部歌唱教学就是不适合的。在经过了音乐教育之后,大班幼儿已具备了一定的演唱技能与合作经验,在歌唱时可以对声音表情上的整体协调性有所留意,并且产生的情感默契和共鸣也较多。所以,二声部教学针对大班幼儿而言,现实可行性还是比较强的,而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求教师一定要在教育方法和策略上进行改善。
二、大班幼儿二声部歌唱教学的有效策略
1.选择适宜的歌曲
二声部歌唱教学的成功教学,第一步就在于选材。教师应该对幼儿多做留意和观察,对其喜好和需要进行了解。对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演唱能力等加以充分考虑,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与其相适应的音乐作品。为此,教师一定要对作品的旋律、形象和节奏等认真细致地综合考虑,另外,还要考虑歌词是否朗朗上口,曲调是否足够流畅,歌曲的音域是否宽度适宜等因素。歌曲作品选取的适宜可以将幼儿演唱的积极性有效激发出来,并促使其学习演唱的负担得到减轻。
2.要对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加以综合利用
一是对幼儿关于二声部演唱的感性经验进行丰富。作为听觉艺术,所以说,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就是听。就二声部歌唱教学而言,一定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听赏,然而很多时候幼儿不是很喜欢进行听赏活动,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幼儿无法理解音乐表现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也并不熟悉。所以,教师应对听赏活动多做设计和安排,以帮助幼儿对二声部歌曲的特点进行全面而深刻地感知和理解,将其与其他歌唱形式的区别找出来。
二是通过个性化的指导方式来促使幼儿二声部织体平衡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教师要以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演唱水平为依据,对其二声部演唱中存在的问题症结进行准确判断,指导方式要有针对性,以助于幼儿对音乐作品进行准确的感受和表现。在二声部合唱中,起主导作用就是主旋律。通常情况下,主旋律声部不会出现太大问题,但副旋律声部往往会出现彼此抗争的情况,进而造成抢调或跑调。此时就需要教师令主声部幼儿对副声部的旋律纵向倾听,同时对主声部的声音横向倾听,并且随之轻声歌唱,这将有助于声部层次感的建立。为了可以对弱势声部进行更好地扶持,教师可借助手势指挥或表情暗示,来助参加副旋律部分演唱的幼儿将方向找准。让每一位幼儿对自己的声部方向坚定地歌唱,坚守自己的立场。
三是通过多样化的演唱方式来促使二声部合唱更加和谐。要知道幼儿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教师应该让演唱方式更加多样化,从而达到加深幼儿对作品感受、理解和表现的目的,进而促使二声部演唱的音乐水平得到提高。教师可对角色探究法、情境互动法、音画结合法等加以综合运用。例如,《欢乐颂》这一二声部歌唱作品,教师在组织幼儿演唱时,可采用情境互动和音画结合的方法,演唱处理上采取的是同旋律同节奏但不同歌词的方式,促使两声部提高协调程度。具体说来,就是先借助音画结合手段来对歌曲进行呈现,以助于幼儿对歌曲进行完整地欣赏,对歌曲的内容和情绪加以理解,接下来引导其学用模声词“啦”和“呣”音节进行全曲的演唱。用“啦”音节唱时,教师应该帮助大班幼儿将歌曲中的跳跃音型更好地表现出来;用“呣”音节唱时,教师应该帮助幼儿将歌曲中的连贯音型更好地表现出来。
3.采取游戏化的组织形式
教师可对节奏声势律动游戏多加开展。旋律的骨架就是节奏,不同的节奏型的韵律各不相同,往往能够将不同的时间感、空间感表现出来。节奏声势练习,往往能够对幼儿的多声听觉和多声思维进行更加直接地锻炼。这一练习的游戏材料有很大,可以是大自然中的风声、雨声、雷声,也可以是动物的鸣叫声。例如《在农场里》的二声部节奏练习,此时教师可把幼儿先分为两组,分别对小鸡、小鸭的叫声进行模仿。首先是单组声势模拟,接下来再两组同时进行。在每组幼儿固定节奏型只有一个的情况下,每个声部都只是无限反复一个小节,每个幼儿也只需将自己的节奏声势把握好,同时保持大家在拍率上的一致就行了。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演唱和练习二声部歌曲,有助于促使幼儿深入地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和声部等。这样教师就能引导孩子进入到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当中,让他们获得美好的情感熏陶和体验,与此同时这对幼儿合作、协调的意识也能很好地培养,并促使其健康积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玲玲.大班幼儿歌唱教学方法的行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吴诗阳.浅谈幼儿园音乐歌唱教学的有效策略[J].少儿科学周刊,2014(6)
关键词:二声部歌唱;幼儿音乐教育;策略
“二声部歌唱指由两个声部各自按本声部的曲调,同时演唱一首歌曲的演唱方式。”这是一种独特的形式,可以巧妙地结合两个声部的歌声,从而促使和声的效果可以悦耳动听,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出来,这也是很受民众喜爱的一种演唱形式。所以,大班幼儿的二声部教学也应该积极寻找出适合这种特殊音乐形式,并且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教学策略。
一、幼儿园二声部歌唱教学存在的问题
如今的幼儿园二声部歌唱教学还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首先,因为二声部歌曲往往具有较为复杂的构成和唱法,教师较难把握好教与学的度,留下教的痕迹过重,就可能会对幼儿学习产生影响,不利于其发挥和发展自主性和创造性;其次,因为幼儿在声部层次感方面比较欠缺,在学唱过程中对自己的声部立场往往无法坚定,一些混乱状态容易出现,如跑调、跟调等;第三,在幼儿二声部歌唱教学方面,缺少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教师在开展二声部歌唱活动时,通常在指导方法方面一般都缺乏有效性,造成二声部歌唱教学显得尤为枯燥和乏味;第四,很多教师二声部歌唱教学时,对幼儿的演唱水平和年龄特点不是很了解,教师往往按照自己的个人兴趣来随便选择歌曲,导致教师教起来感觉很累,而幼儿也觉得学起来很辛苦。然而,存在问题也不是表明对于幼儿园音乐教育来说,二声部歌唱教学就是不适合的。在经过了音乐教育之后,大班幼儿已具备了一定的演唱技能与合作经验,在歌唱时可以对声音表情上的整体协调性有所留意,并且产生的情感默契和共鸣也较多。所以,二声部教学针对大班幼儿而言,现实可行性还是比较强的,而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求教师一定要在教育方法和策略上进行改善。
二、大班幼儿二声部歌唱教学的有效策略
1.选择适宜的歌曲
二声部歌唱教学的成功教学,第一步就在于选材。教师应该对幼儿多做留意和观察,对其喜好和需要进行了解。对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演唱能力等加以充分考虑,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与其相适应的音乐作品。为此,教师一定要对作品的旋律、形象和节奏等认真细致地综合考虑,另外,还要考虑歌词是否朗朗上口,曲调是否足够流畅,歌曲的音域是否宽度适宜等因素。歌曲作品选取的适宜可以将幼儿演唱的积极性有效激发出来,并促使其学习演唱的负担得到减轻。
2.要对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加以综合利用
一是对幼儿关于二声部演唱的感性经验进行丰富。作为听觉艺术,所以说,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就是听。就二声部歌唱教学而言,一定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听赏,然而很多时候幼儿不是很喜欢进行听赏活动,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幼儿无法理解音乐表现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也并不熟悉。所以,教师应对听赏活动多做设计和安排,以帮助幼儿对二声部歌曲的特点进行全面而深刻地感知和理解,将其与其他歌唱形式的区别找出来。
二是通过个性化的指导方式来促使幼儿二声部织体平衡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教师要以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演唱水平为依据,对其二声部演唱中存在的问题症结进行准确判断,指导方式要有针对性,以助于幼儿对音乐作品进行准确的感受和表现。在二声部合唱中,起主导作用就是主旋律。通常情况下,主旋律声部不会出现太大问题,但副旋律声部往往会出现彼此抗争的情况,进而造成抢调或跑调。此时就需要教师令主声部幼儿对副声部的旋律纵向倾听,同时对主声部的声音横向倾听,并且随之轻声歌唱,这将有助于声部层次感的建立。为了可以对弱势声部进行更好地扶持,教师可借助手势指挥或表情暗示,来助参加副旋律部分演唱的幼儿将方向找准。让每一位幼儿对自己的声部方向坚定地歌唱,坚守自己的立场。
三是通过多样化的演唱方式来促使二声部合唱更加和谐。要知道幼儿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教师应该让演唱方式更加多样化,从而达到加深幼儿对作品感受、理解和表现的目的,进而促使二声部演唱的音乐水平得到提高。教师可对角色探究法、情境互动法、音画结合法等加以综合运用。例如,《欢乐颂》这一二声部歌唱作品,教师在组织幼儿演唱时,可采用情境互动和音画结合的方法,演唱处理上采取的是同旋律同节奏但不同歌词的方式,促使两声部提高协调程度。具体说来,就是先借助音画结合手段来对歌曲进行呈现,以助于幼儿对歌曲进行完整地欣赏,对歌曲的内容和情绪加以理解,接下来引导其学用模声词“啦”和“呣”音节进行全曲的演唱。用“啦”音节唱时,教师应该帮助大班幼儿将歌曲中的跳跃音型更好地表现出来;用“呣”音节唱时,教师应该帮助幼儿将歌曲中的连贯音型更好地表现出来。
3.采取游戏化的组织形式
教师可对节奏声势律动游戏多加开展。旋律的骨架就是节奏,不同的节奏型的韵律各不相同,往往能够将不同的时间感、空间感表现出来。节奏声势练习,往往能够对幼儿的多声听觉和多声思维进行更加直接地锻炼。这一练习的游戏材料有很大,可以是大自然中的风声、雨声、雷声,也可以是动物的鸣叫声。例如《在农场里》的二声部节奏练习,此时教师可把幼儿先分为两组,分别对小鸡、小鸭的叫声进行模仿。首先是单组声势模拟,接下来再两组同时进行。在每组幼儿固定节奏型只有一个的情况下,每个声部都只是无限反复一个小节,每个幼儿也只需将自己的节奏声势把握好,同时保持大家在拍率上的一致就行了。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演唱和练习二声部歌曲,有助于促使幼儿深入地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和声部等。这样教师就能引导孩子进入到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当中,让他们获得美好的情感熏陶和体验,与此同时这对幼儿合作、协调的意识也能很好地培养,并促使其健康积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玲玲.大班幼儿歌唱教学方法的行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吴诗阳.浅谈幼儿园音乐歌唱教学的有效策略[J].少儿科学周刊,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