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对儿童的绘画情感进行激发,这是学校与家长应当密切关注的问题。笔者通过自己所了解的一些幼儿的绘画经历,得出一些观点。在幼儿学习绘画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以下几点:1.要让孩子了解为什么要去学习美术,美术教育的意义在哪里;2.老师以及父母一定要学会做一个倾听者;3.将孩子的作品都能够保留下来。
[关键词]美术教育 范画 扩散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148-01
美术教育是发展全面幼儿教育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幼儿时期就对他们培养一种对美的认识,对审美的认知,之后他们会将自己对美的理解通过笔触流露在纸张上。他们所描绘的画面通常伴随着他们的向往,他们内心的世界。这样有助于社会、学校以及家庭更好地去感知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所需要的、所渴望的。
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基于课本的教育,它是一门可以激发幼儿思维的艺术,可以提供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展示他们所能表达的创新性。美术是从幼儿没有认知到最后能将具体事物呈现在纸张上的独特教育,是感知、理解再到行动一系列的过程,这就是美术教育带给儿童的裨益。
如何对儿童的绘画情感进行激发,这是学校与家长应当密切关注的问题。笔者通过自己所了解的一些幼儿的绘画经历,得出一些观点。
一、在幼儿学习绘画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要让孩子了解为什么要去学习美术,美术教育的意义在哪里
乍一看,要让幼儿去理解如此抽象的事物,似乎有点揠苗助长,但其实不然。幼儿时期,孩子自己是不具有辨别事物丑与美的能力,它们更多的是陪伴在父母所做的决定之下,所以说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届时可以通过一些不错的儿童画去为孩子进行解读,告诉他们接受美术教育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可以将一张白纸涂满自己喜爱的颜色,让它变成一幅美丽的图画。由于幼儿时期的孩子对色彩有着强烈的欲望,加之父母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这些都会在他们的心中根深蒂固,这会激发他们对创作的兴趣,对美术的热爱。
(二)老师以及父母一定要学会做一个倾听者
对于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是无法正确通过语言去描述的,他们的行为有时会让老师以及家长摸不到脉络,但是孩子们却可以通过作品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去抒发对美好事物渴望的情感,这些都是可以在他们的画面中找到的。所以,应当在他们完成一个作品的时候,及时地去倾听他们的说明,他们是很愿意去诉说的,去找到可以同他分享自己作品的“好伙伴”。这个时候他们是不会吝啬地去表露自己的想法。因此,老师以及父母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孩子所需,孩子也会因为自己被理解而有动力继续创作,继续表达。
(三)将孩子的作品都保留下来
孩子的作品孩子自己应该是喜欢的,但未必能够做到珍惜,这样就需要父母及时地代替他们去收藏那些创作。这样做不仅可以珍藏他们儿时的趣事,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励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将他们之前的绘画作品拿出来供其翻阅,这个过程他们不需父母多说,自己就会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一次次的进步通过作品清晰地展现出来,不会再有比这更有说服力的。父母适时地给予他们赋予感情的褒奖,他们创作的动力就会一直很高涨,这就会促使他们要去绘画,而不是他们被逼去绘画。
二、激发幼儿绘画情感教育的注意事项
(一)不要给孩子提供范画
绘画是一种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途径,而不是去照搬,去模仿,尤其是在孩子绘画的过程中。接受美术教育意义在于培养孩子对美的认知,正常的审美观念,过程之中发散孩子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然后动手去绘画出自己心中所想,这些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以一幅范画去限制孩子天真的想象,这样会让孩子的思维很局限,不能发挥出孩子本身所拥有的扩散性思维,逐渐会让他们失去对绘画的渴望,因为毫无乐趣可言。对于他们来讲,这如同任务一般,所以,在幼儿绘画的过程之中,尽量不要给他提供范画。
(二)不要去注重绘画的质量
让孩子接受美术教育,就是要去体会整个绘画的过程,如何去构思,绘画出作品的原委,而不是拿结果衡量来孩子是否有造诣,去评判孩子绘画的好坏。幼儿绘画的过程中,常伴有奇思妙想,他们甚至会用身边与要绘画的物品形状相似的物体来代替,这就是他们爱联想的表现。所以,如果客观地注重绘画质量,不假思索地客观评价,会严重打消孩子的积极性,孩子气的他们是在培养一种爱好,找一种兴趣,而不是去该考虑如何使绘画的结果变得多么重要。
(三)不要给孩子绘画方面的压力
倘若班级举办班内画展,作为家长,只需要给孩子打气加油,切记不要给孩子去规定必须得到怎样的名次,或者以奖罚的方式去要求孩子,这样做有悖于孩子学习绘画的最初目的,会使得孩子变得越来越功利。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他们可能会更为了礼物而去刻意追求画感,而不是兴趣了。而作为老师在必须评出最好的绘画作品的同时,也能对其他班级内同学的作品做出点评,这样才不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也能让他们清楚认识到自己某一处的不足,也会让他们努力改进。
所以,总的来讲,美术教育在幼儿的发展时期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能更具体地落实孩子的天真异想,通过五颜六色将他们的世界表露无遗,这不需要他们有多高的造诣,只需要学校、班级、家长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合理的安排,去展示他们每个人的与众不同,笔者相信,这是孩子们内心的渴望。
责任编辑:武聪
[关键词]美术教育 范画 扩散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148-01
美术教育是发展全面幼儿教育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幼儿时期就对他们培养一种对美的认识,对审美的认知,之后他们会将自己对美的理解通过笔触流露在纸张上。他们所描绘的画面通常伴随着他们的向往,他们内心的世界。这样有助于社会、学校以及家庭更好地去感知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所需要的、所渴望的。
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基于课本的教育,它是一门可以激发幼儿思维的艺术,可以提供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展示他们所能表达的创新性。美术是从幼儿没有认知到最后能将具体事物呈现在纸张上的独特教育,是感知、理解再到行动一系列的过程,这就是美术教育带给儿童的裨益。
如何对儿童的绘画情感进行激发,这是学校与家长应当密切关注的问题。笔者通过自己所了解的一些幼儿的绘画经历,得出一些观点。
一、在幼儿学习绘画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要让孩子了解为什么要去学习美术,美术教育的意义在哪里
乍一看,要让幼儿去理解如此抽象的事物,似乎有点揠苗助长,但其实不然。幼儿时期,孩子自己是不具有辨别事物丑与美的能力,它们更多的是陪伴在父母所做的决定之下,所以说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届时可以通过一些不错的儿童画去为孩子进行解读,告诉他们接受美术教育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可以将一张白纸涂满自己喜爱的颜色,让它变成一幅美丽的图画。由于幼儿时期的孩子对色彩有着强烈的欲望,加之父母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这些都会在他们的心中根深蒂固,这会激发他们对创作的兴趣,对美术的热爱。
(二)老师以及父母一定要学会做一个倾听者
对于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是无法正确通过语言去描述的,他们的行为有时会让老师以及家长摸不到脉络,但是孩子们却可以通过作品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去抒发对美好事物渴望的情感,这些都是可以在他们的画面中找到的。所以,应当在他们完成一个作品的时候,及时地去倾听他们的说明,他们是很愿意去诉说的,去找到可以同他分享自己作品的“好伙伴”。这个时候他们是不会吝啬地去表露自己的想法。因此,老师以及父母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孩子所需,孩子也会因为自己被理解而有动力继续创作,继续表达。
(三)将孩子的作品都保留下来
孩子的作品孩子自己应该是喜欢的,但未必能够做到珍惜,这样就需要父母及时地代替他们去收藏那些创作。这样做不仅可以珍藏他们儿时的趣事,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励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将他们之前的绘画作品拿出来供其翻阅,这个过程他们不需父母多说,自己就会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一次次的进步通过作品清晰地展现出来,不会再有比这更有说服力的。父母适时地给予他们赋予感情的褒奖,他们创作的动力就会一直很高涨,这就会促使他们要去绘画,而不是他们被逼去绘画。
二、激发幼儿绘画情感教育的注意事项
(一)不要给孩子提供范画
绘画是一种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途径,而不是去照搬,去模仿,尤其是在孩子绘画的过程中。接受美术教育意义在于培养孩子对美的认知,正常的审美观念,过程之中发散孩子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然后动手去绘画出自己心中所想,这些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以一幅范画去限制孩子天真的想象,这样会让孩子的思维很局限,不能发挥出孩子本身所拥有的扩散性思维,逐渐会让他们失去对绘画的渴望,因为毫无乐趣可言。对于他们来讲,这如同任务一般,所以,在幼儿绘画的过程之中,尽量不要给他提供范画。
(二)不要去注重绘画的质量
让孩子接受美术教育,就是要去体会整个绘画的过程,如何去构思,绘画出作品的原委,而不是拿结果衡量来孩子是否有造诣,去评判孩子绘画的好坏。幼儿绘画的过程中,常伴有奇思妙想,他们甚至会用身边与要绘画的物品形状相似的物体来代替,这就是他们爱联想的表现。所以,如果客观地注重绘画质量,不假思索地客观评价,会严重打消孩子的积极性,孩子气的他们是在培养一种爱好,找一种兴趣,而不是去该考虑如何使绘画的结果变得多么重要。
(三)不要给孩子绘画方面的压力
倘若班级举办班内画展,作为家长,只需要给孩子打气加油,切记不要给孩子去规定必须得到怎样的名次,或者以奖罚的方式去要求孩子,这样做有悖于孩子学习绘画的最初目的,会使得孩子变得越来越功利。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他们可能会更为了礼物而去刻意追求画感,而不是兴趣了。而作为老师在必须评出最好的绘画作品的同时,也能对其他班级内同学的作品做出点评,这样才不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也能让他们清楚认识到自己某一处的不足,也会让他们努力改进。
所以,总的来讲,美术教育在幼儿的发展时期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能更具体地落实孩子的天真异想,通过五颜六色将他们的世界表露无遗,这不需要他们有多高的造诣,只需要学校、班级、家长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合理的安排,去展示他们每个人的与众不同,笔者相信,这是孩子们内心的渴望。
责任编辑: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