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算认识一朵花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yhugjkg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两年,博物学突然火起来,连带着各色识图软件,不知道花的名字不要緊,手机拍下一张照片,上传到软件上,立即就会出现学名。
   发在朋友圈的风景图,也立即有善于做功课的人搜出图中花花草草的名字:紫花地丁、二月兰、紫叶李……哪怕相像的樱花、桃花、杏花、梨花、李花、梅花,会有技术替你分辨。
   时代在进步,技术带来诸多便利,知识的门槛降低了,无需去查阅资料,只需要动动手指头,便能轻易得到答案。可怎样才算真的认识一朵花呢?
   在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中读到这样一段话:教授和他的艺术家妻子漫步在一条乡间小道上,当他第一次看见一朵可爱的花时,就问他的妻子这朵可爱的花的名称是什么,谁知刚一出口,就遭到妻子的一顿斥责:知道这朵花的名称对你有什么好处呢?你一旦知道了它的名字之后,你会心满意足,失去了好奇心,再也不会去欣赏这朵花了。
   知道名字就“心满意足”,浅尝辄止已经够用,这很节约时间,很“现代”。现在是个流行二手“知识胶囊”的时代,有人替代你读书,替代你思考,把简单粗暴的结果告诉你。
   读了某篇书评,你以为了解了整本书,听了几分钟拆解电影,就有了与人聊天的谈资,别人的观点很新奇,被投喂得心满意足。可是,你真的跟它们建立链接,拥有它们了吗?那些电影被剥离了配乐、光影的魔术,只留下一个简单的故事框架。
   那些名著的细节、人物对白你不会看到,只有别人的印象和评价,缺乏一种感性的、直观的经验。
   植物和人一样,你记住一个人的名字就算了解TA了吗?哪怕生活在周围的熟人,有些也不过是点头之交,他们的个性、喜好,热气腾腾的生活或是光鲜和苟且,我们都一无所知,有的只是相遇时无关紧要的一句寒暄。
   爱因斯坦说:未经思考的知识不是知识。同理,没有打过交道的人,算不得了解。那些写植物写得好的文章,大都掺杂着自己的人生体验,与那些花草有一些私人的故事和领悟,关于童年、故乡、城市、风土人情,甚至友情和爱情。
   这样才算认识和了解它,跟它们拥有了一段与众不同的关系。写美食的文章也一样,通过一种食物,我们想看到的往往是爱、温暖、慰藉和自己的人生。
   大数据带给我们很多信息,众多人的爱好、品位在商家那里有了判断,你被大多数人代表和选择了。小学生都可以用大数据分析苏轼了,看上去很潮。可没有人能代替你的感受,个人的记忆博物馆是无法被平均、被量化的。
   就像你与那些植物的关联,你与身边一个一个人交换过的能量、拥有的故事、经历过的陪伴一样,有无限的细节和微妙的感受,藏在某个地方,可能表达不出来,但是你知道,它们真实存在着,而且无比重要。
  (黄敏荐)
其他文献
日本的酒局最令我欣赏的一点就是不劝酒、不拼酒。日本人碰杯的时候也会大叫“干杯”,连发音都和我们汉语差不多,但日本人并没有一口气把酒喝完的习惯。爱喝就豪爽地喝,不能喝就抿一小口。  以我多年的经验,日本人的酒量真不咋地。一不留神,日本人就喝高了,之后有唱歌的,有手舞足蹈的,有倒头大睡的,有口齿不清的,反正就是别指望能聊正事了。  我最怕的是帶着日本人到中国跟中国人喝酒,那可都是惨痛的教训。你想想日本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多少年来我曾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我曾一度得到两个截然相反的答案:一个是最好不要再上大学,“知识越多越反动”,我实在心有余悸。一个是仍然要上,而且偏偏还要学现在学的这一套。后一个想法最终占了上风,一直到现在。  我为什么还要上大学而又偏偏要学现在这一套呢?没有什么堂皇的理由,我只不过觉得,我走过的这一条道路,对己,对人,都还有点好处而已。我搞的这一套东西,对普通人来说,简直像
在奥斯卡金像奖公布期间,家人朋友围坐在电视机前拭目以待,看哪部电影能获得最佳影片奖。那么,评选委员会是如何决定让哪部电影获奖的呢?这个过程涉及数学,也就是偏好投票制。  在大部分人熟悉的投票方式中,你拿到一张选票和一个候选人名单,在自己希望获胜的人的名字旁边做上记号,投出选票。然后,一名选务官开始唱票,记录每个候选人得到的票数,得票最多的候选人,就是最后的赢家。  而在偏好投票制中,投票人要在每個
我不认识你,不知道你的面容、体态、脾气、个性,甚至你的性别,尤其是你的命运,它最为神秘,也最常引起我的想象。当我也还只是个孩子的时候,就不时会幻想:我有一个和我差不多、也许一模一样的孩子,就站在我的旁边、对面或者某个我伸手可及的角落。当某一种光轻轻穿越时间与空间,揭去披覆在你周围的那一层幽暗,我仿佛看见了另一个我——去想象你,变成了理解我自己,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去发现我自己,结果却勾勒出一个你,
有时候,对事物起了珍惜之心,常常只是因为一个念头而已,这个念头就是——这是我一生中仅有的一次,仅有的一件。  然后,所有的爱恋与疼惜就都从此而生,一发而不可遏止了。而无论求得到或者求不到,总会有忧伤与怨恨,生活因此就开始变得艰难与复杂起来。而现在,坐在南下的火车上,看窗外风景一段一段地过去,我才忽然发现,我一生中仅有的一次又岂只是一些零碎的事与物而已呢?  我自己的生命,我自己的一生,也是我只能拥
母亲死在民国三年旧历七月的一个夜里。  母亲病了二十多天。她在病中是十分痛苦的。一直到最后一天,她还很清醒,但是人已经不能够动了。  我和三哥就住在隔壁的房间里。每次我们到病床前看她,她总要流眼泪。  在我们兄弟姊妹中间,母亲最爱我,然而我也不能够安慰她,减轻她的痛苦。  母亲十分关心她的儿女。她临死前五天还叫大哥到一位姨母处去借了一对金手镯来。她嫌样子不好看,过了两天她又叫大哥拿去还了,另外在二
“江南第一藏书楼”天一阁中收藏着海量家谱,目前总共收藏了近五百五十部家谱,涉及一百多个姓氏。20世纪80年代,包玉刚曾在天一阁里发现自己是包拯的第二十九代嫡孙。  1918年出生的包玉刚,是浙江宁波人,父亲包兆龙是一个经营造纸业的商人。包玉刚小时候在上海求学,他上大学时,正遇上日寇侵略中国,书是没法读下去了。他先是到衡阳一家银行当职员,后又去重庆中央信托局工作。他以宁波人的精明和兢兢业业的作风,使
“雪人雪人四尺高,起来起来跟我跑,跑到腊八喝碗粥,跑到三十穿花袄。”多少年过去了,作者的眼前还时常浮现小时候和小伙伴在冰天雪地里堆雪人的画面。请大家和我走进作者的童年,一起感受堆雪人的乐趣吧!  群山环抱的乡村,本来就缺乏热闹欢快的气氛,尤其是到了大雪封山的寒冬腊月,愈发显得空旷寂寥。到了这个季节,因生活贫穷没多余的钱买灯油照明,吃过晚饭后人们都早早地睡了。而我们这些贪玩的孩子,也无可奈何地早早躺
自从父親过世后,我不时发现自己有许多和父亲相似的地方。  父亲还在的时候,我从来不认为自己像父亲,周遭的人也都说我和父亲的性格正好相反。父亲天生个性孤僻,我却从来都不缺朋友。学生时代,我活跃在运动社团,哪里热闹就往哪里钻。我的这种个性在大学毕业进入社会之后依旧没变。我在45岁左右时离开了报社,以作家的身份重新出发。但父亲在这个年纪时开始隐栖生活,他避居故里,断绝了与外界的一切往来,我从没想过要像他
直到十一岁,我才吃到这辈子第一个汉堡包。  其实也不难想象,我出生的南方小县城,面积小,人口少。县城小到每年春节扫墓,都能在公墓大门口不费吹灰之力地碰到好几个同班同学。所以十一岁能吃上汉堡,在我们班已经相当时髦。  这要归功于我妈,她年轻的时候卖烟,天南海北基本都去过,那几年分管东北三省的业务,常驻北京办事处。我妈卖烟卖得风生水起,因为见多识广,所以一直走在时尚前沿,逛赛特,烫卷发,穿短裙,背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