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巧教,用“爱”润心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cm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年级学生刚接触英语,多数学生学习热情高,成绩也较好。但一小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对英语学习适应较慢、缺乏兴趣和信心、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就开始掉队,形成学科“弱势群体”。教師必须在情感上关爱“弱势群体”,恢复他们的自信心,课上和课外也要时刻关注“弱势群体”,帮助学生进步。教师要想方设法的巧教,让他们乐于学习,从而看到他们喜人的进步,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弱势群体 英语教学 成因 转化
  我踏上英语的讲台已有十年,对弱势群体的困惑很多,精力有限,顾及不来,却又不想落下班级的每一个学生。刚接这几个班时,我常常“大发雷霆”,不允许有人没有完成作业,上课时做小动作更是“天理难容”……于是,生气、发怒、牢骚、恨铁不成钢成了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教育,从最初的神圣和美好,演变成了失望和烦恼。不良的情绪整天伴随着我,这让我更迫切想要去了解他们,适应他们,于是我像一名新老师一样,和学生共同成长。
  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难免存在“弱势群体”,即在学习中出现一批暂时落后的学生,英语学科亦是如此。因此做好“弱势群体”的转化工作是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我们就需要找出“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一、我校三年级英语教学中的“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的特殊性
  每个班都有一些“弱势群体”,通过了解和交流,我发现“弱势群体”中的多数学生都有一个特殊的家庭环境,有的是留守儿童,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是组合家庭,甚至还有孤儿……这让我感到心酸,也更加的心疼。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爱,可这些学生特别缺失家庭的关爱,在这样的一个家庭环境下,想要学好英语,不单单是学习成绩的进步,更需要的是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
  (二)对英语学习适应较慢
  有的学生很喜欢学习英语,课堂上的小游戏Chant,Song等一些趣味性的活动很受他们欢迎,课堂上他们也都认真听讲,但课堂40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由于他们接受能力差,反应也较慢,今天所学的内容还没消化、巩固,隔了几天又学新的知识,久而久之产生了恶性循环。比如,每次默写单词,他们在教师紧追之下也都会默写,可是当再次默写时,还是错很多,背书亦是如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新授的过程中,不断复习巩固。
  (三)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和信心
  “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与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关,“弱势群体”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觉得无能为力,被动学习,并且总把失败归因于自己,而较少将成功归因于自己。我经常和这些学生聊天,发现很容易触动他们的心弦,他们表面上看似无忧无虑,但内心非常的脆弱。所以,他们往往最缺乏的就是自信心,因而无论做什么事都很被动,生怕被人嘲笑,看不起。
  (四)对英语学习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
  还有部分“弱势群体”的学生学习英语目的不明确,对学好英语抱有无所谓的态度。每当学习进展到下一步时,他们总要靠外来刺激的帮助,不会计划和组织自己的英语学习,学生学习不认真,不主动。比如,单词的默写,多数学生能主动去默写、订正,可总有一些学生不去主动默写、订正,老师总是像一个包工头一样,时刻盯紧着他们,就怕一松懈,前功尽弃。
  (五)对英语学习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英语教学中,我几乎天天和“弱势群体”斗智斗勇,有时候被他们整得心力交瘁,作业不写,书不背,单词不默,上课走神、讲话,即使刚才跟老师在课堂上搞活动兴高采烈,但一下课热情没了,自觉性没了,也就不愿意学了。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在家无人关注,致使他们的学习习惯较差。和他们沟通时,他们就用一双无辜、单纯的眼神望着你,对于他们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老师的力量微乎其微,家庭教育又不配合,所以,对于特殊的群体就得特殊地对待,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我校三年级英语教学中的“弱势群体”的转化
  (一)情感上关爱“弱势群体”,恢复他们的自信心
  教师首先要对“弱势群体”倾注“爱心”,“爱”是抚平他们“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也是促使他们形成完整学习动机的重要前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弱势群体”身上的闪光点,要不失时机地激励、鼓舞他们,使他们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和自信心,从而扬起学习的风帆。
  (二)课堂上关注“弱势群体”
  1.给“弱势群体”一个展示的舞台,让他们把手举得高高的。三年级英语比较简单,学生们基本都会说,他们也有表现欲,也渴望参与到课堂上,更加渴望有个展示的机会。但有的学生不愿意举手,所以我给予“弱势群体”真诚的、富有情趣的鼓励,让他们敢于举手去说。我还找他们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爱”上老师,“爱”上学英语。
  2.给“弱势群体”找个“小老师”。在班里开展“师徒结对”的活动,让“弱势群体”主动去找一个自己信服的优秀生担任自己的“小老师”,帮助他们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小组活动,在活动中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坐在一起,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3.培养“弱势群体”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利用实物、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景和语境,进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这学期我在教方位词in,on,un-der,behind时,设计了很多有趣的课件,学生睁大眼睛,饶有兴致地欣赏、理解教师的操作,对要学的几个方位词一目了然,加深了对这些词的理解。学生在边看、边玩的过程中掌握了新知,使乐学成为现实。
  4.培养“弱势群体”的学习习惯。初学英语时,教师要从“严”字上狠下功夫,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学好英语的根本所在。英语“弱势群体”的听课效率不高,他们不知道怎么听课,他们往往养成听不懂就不听的习惯。作为教师要对“弱势群体”的听课做适当地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在课上,当“弱势群体”思想散漫时,我总会朝他们使使眼色,要求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勤思考的习惯。
  总之,“弱势群体”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而转化他们的工作也不会马上见成效。帮助“弱势群体”克服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是一个长期且反复的过程,这需要教师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做有心人,因材施教,耐心辅导。
  我校三年级英语教学中“弱势群体”的转化是一项艰巨而又重要的工作,我要用足够的热情,足够的耐心来面对这项工作,和他们共同进步。我相信对于“弱势群体”,只要我们向他们献出爱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定会有收获的。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生成性课程资源是在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而产生的,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源,可为语文课堂增添活力。本文则对小学语文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进行实例分析。  一、顺水推舟,将错就错——捕捉课堂生成性资源  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缺乏丰富的知识与实践经验,难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语文教
小学语文是至关重要的一门学科,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的普及给小学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最近,笔者所在学校的所有教室配备了交互式智能平板系统,在当地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智能平板功能强大,奇妙的语音点读,魔幻般的教学模板,色彩鲜艳的画面,丰富的教学资源储备,信手拈来的电子教材,随心所欲的圈点画注……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广大师生,方便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多媒体
如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品德教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呈现出一派新气象。然而,当一节节“好课”层出不穷时,我们褪去其光鲜的外表后是否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品德课上得如此风生水起,在日常教学中真的做到以生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了吗?教学是有立场的,那就是儿童的立场。儿童立场上的教师该是谁?应是“长大的儿童”。“长大的儿童”是在更高的程度上再现儿童的本质,其旨意是更好地理解儿童、发现儿童,其目的
故事因情节而引人入胜,因细节而感人至深,因通俗易懂而让人理解接受。  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在纳扎尔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用冼星海大道、寻母瓦莲金娜、无偿贡献“熊猫血”三个故事来印证中哈人民之间的友谊。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获奖感言时,也讲了八个自己生命过程中的故事。莫言说,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一位文学大师在获得文学最高奖项时的发言,用的是讲故事的形式,用自
班级中的小团体大多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它因为是团体成员信息传递和沟通的重要场所,所以容易被学生接受。在小团体内,成员往往会有交流真情实感的机会,倾诉彼此之间的遭遇和困难,从而使情感有某种归属和寄托之感。在积极的小团体中,同学的友谊以及真诚的爱可以帮助成员摆脱苦闷和彷徨,从而弥补了正式群体的不足,拓宽了学生的交往渠道,使学生的优势能够得到更自由、更广泛和更充分的发展。这对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无
【摘要】从高频到高效的理性向学,体现的是新课改基本精神要求。教师要从教学引导理念出发,对教学设计展开深度简约化处理,最大限度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为阅读教学探索展开创新思路,为学生阅读素质全面提升创造良好环境。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高频 高效  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教学环节也是环环相扣,课堂训练要求细致,但这样高频教学活动未必能够带来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这说明教师教学
【摘要】著名德育专家鲁洁老师说过:“人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关系的存在。”家校关系,其本质就是师生关系的一种延伸与折射。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和谐家校关系的构建。笔者试着从家校合作关系的现状调查、价值追寻、机制构建几方面对如何构建和谐家校关系加以阐述。  【关键词】家校关系 现状 意义 行动  2011年起,我校积极开展省级“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而不同:生命成长共同体发展的研究》的研究,其子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翠鸟》一文向读者生动形象地介绍了一种生活在水边的小鸟——翠鸟。它颜色鲜艳、小巧玲珑、鸣声清脆,捕捉小鱼时动作迅速、敏捷,深受孩子们喜爱。这样的翠鸟也深受我喜爱,我常常想摆脱思维的束缚,自己别出心裁地处理教材,把我心目中对翠鸟的喜爱与理解传递给学生,引起与他们的共鸣,但多次探究实践均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今年有幸再次遇到这篇课文,上课前夕,在反复读课文之时,忽然《士兵突击》里
【摘要】在教学中,教师既需懂得教材,还需懂得学生。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习作教材的儿童化解读,用教学序列的修订、诗意命题的确立、儿童游戏的介入等方式,改造和开发已有的习作教材,使教材与儿童经验相连,成为儿童喜闻乐见的样式,从而使习作课堂成为亲近儿童经验、生长儿童经验的摇篮。  【关键词】儿童经验 小学习作教学 教材开发  杜威认为,所谓教材,就是在一个有目的的情境的发展过程中所观察的、回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在语文课中实现真正的课堂对话,本文主要站在儿童立场,提升问题品质,把握学科特点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从儿童视域与语文视域两个角度来思考课堂对话,把两者融合起来设计课堂对话,提升课堂对话的品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关键词]课堂对话 儿童立场 语文视域  近日,观摩了几节童话题材的课堂教学。按理说,童话的课堂,应该有声有色,有情有趣。然而,笔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