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低头行为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及机制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y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母低头行为指在亲子交流时,父母专注于手机使用而忽视孩子、扰乱其亲子互动的现象.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发现,父母低头行为对青少年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青少年由此引发的焦虑、抑郁、孤独感和学业倦怠等内化问题和网络成瘾、手机依赖、网络欺凌行为、社会退缩等外化问题.父母低头行为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青少年的认知-情绪过程和家庭过程实现,且这一影响会因父母心理因素、父母自我反思态度、父母监控的强弱和青少年的人格特质、自尊、社会敏感性、人际敏感性以及特质自我控制等个体因素,同伴依恋和青少年感知到的社会支持等社会环境因素的不同而不同.未来研究应从丰富研究方法、拓展研究内容、进行跨文化研究等三个方面开展进一步的探究.
其他文献
不同于存在主义将人构想为被抛入世的孤独存在者,精神分析从一开始便将人置于家中进行考察,认为人在根本上便是有家、在家且恋家之人.从精神分析的视角出发,家首先是作为家族世代传递的无意识结构,具有赋予每个主体以其独特身份与位置的重要功能,是人由个体转化为主体的首要场域.作为主体的人往往不仅生于且终于、困于也成于作为一种情结的家中,而且正是对这种家情结的升华,造就了诸如“国家”这样的政治共同体,使得“国”在文化无意识层面有可能成为“家”之命运、结构与功能的延续、拓展与深化.
在当下中国,“躺平”现象引发了社会性焦虑.青年人为何“躺平”,如何变“躺平”为“挺立”,成为必须直面的问题.“躺平”现象产生之外因主要是当代青年承受的社会压力与生活期望的超载和中外消极文化的侵蚀,内因主要是其生命意义缺失与精神危机.后者表现为躺平者的“空心病”和“三观”问题,其核心是缺乏支撑其存在感和意义感的价值观.青年人要走出“躺平”之困境,打造昂扬挺立之人生,需要以人之“贵”“灵”探寻生命存在的意义,挺立时代潮头;以自强不息之精神修德进业,担当责任使命;以时中之智慧走出“内卷”与“不公”,突破制度瓶颈
“贴标签”简单理解就是“扣帽子”.它与普通的评价不同,是指片面地、重复地以某种特质来形容一个人,或把人归于某个类别.“标签理论”的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贝克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更倾向于成为标签所框定的那种人.rn先说负面标签的影响,它通常会让人不自信、自责或羞愧,让人对自己的价值视而不见.
期刊
父母心理控制是指父母入侵子女的思想和情感,对子女的需求没有反应,并通过过度实施控制性的父母教养策略来给子女施加压力.从四个方面对父母心理控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1)父母心理控制的概述,包括父母心理控制的概念、与父母行为控制的关系和自我决定理论框架下的父母心理控制;(2)父母心理控制的不良后果,包括内部化问题、外部化问题、学业相关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和机制研究;(3)父母心理控制的影响因素,包括父母的特征、子女的特征和环境因素;(4)父母心理控制的文化差异.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希望父母心理控制能够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