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哲学:激活思辨课堂

来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b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设计思路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而我们的教学也需要这样的追问与思考。因为这种追问是对原有认知的怀疑,如果我们的课堂能够让学生产生这样的惊讶:“怎么可能?!”“这是为什么呢?!”无疑这样的哲学课堂是成功的,也是充满哲学味的。本课尝试构建一种“在生活中发现,在探究中生成,在体验中感悟,在运用中深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秉承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宗旨开展教学活动。
  二、教学流程
  1.在矛盾冲突中识别观点。
  【导入】穿越剧已成为当下电视剧的新宠,今天我们也来玩把穿越,一起坐上“时光穿梭机”来到18世纪的法国。先给大家讲述一个关于爱情苹果的浪漫故事(故事略)……然而爱情苹果还一度被人们称为“狼桃”,后来一位法国画家戏剧性地试吃了“狼桃”,从那以后,上亿人开始安心享受这位“敢为天下先”的勇士冒死体验而给人们带来的口福。
  师引出课题: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设计意图】穿越,坐上时光穿梭机回到古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故事让学生感悟:实践出真知。
  【观点碰撞】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学生辩论:正方——秀才不出门不知天下事,反方——秀才不出门也知天下事。
  【设计意图】在观点的碰撞中确认、明晰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巧设陷阱,及时质疑,从问题中生成。
  【对话片段1】学生甲:我方认为,秀才不出门也知天下事,现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不出门照样可以眼观四路耳听八方,我愿意宅在家做一个快乐的“宅男”。
  学生乙:我方认为,对方辩友你的观点不就否认了老师刚刚讲的知识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吗?
  ……
  教师引导:貌似都有理呢,其实这两个观点都具有其合理性,我们既可以通过实践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认识,这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不违背,学习而来的知识也是从实践中来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获得的是直接经验(认识),而通过学习我们能获得间接经验。从刚刚的辩论中,我已经看到未来哲学家的风范,很善于动脑,很有哲学的思辨味。
  2.引导学生在情景再现中展示观点。
  师:我们坐上时光机又来到了17世纪的英国某医院。(呈现材料)
  (1)17世纪20年代英国一位医生给一个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竟然奇迹般地挽救了他的生命。其他医生仿效,结果造成病人大量死亡。此后便被禁用。
  (2)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一位医生给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热潮,导致很多病人死亡。
  (3)1901年维也纳医生发现了人血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21世纪人们拥有了更加先进的医学仪器,人类的输血历程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合作探究】1.第一次给病人输羊血成功,发现输血可以救人,说明什么哲学道理?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最终解决问题,说明是什么推动人们认识的发展?又是怎样推动的?
  【对话片段2】生甲(第一小组展示观点):第一次输羊血成功,发现输血可以救人,说明在实践中人们获得输血可以救人的认识,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生乙(第二小组展示观点):在输血的实践中,人们不断发现问题、产生新要求,从而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生丙:“21世纪人们拥有了更加先进的医学仪器,人类的输血历程又向前迈了一大步。”说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完备的工具,推动我们对输血的认识又向前跨了一大步。
  师小结。
  3.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
  师:讲述故事巧设疑团,我们坐上“时光穿梭机”又来到清朝河北沧州的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有一年运河发大水,寺庙的山门经不住洪水的冲刷倒塌了,一对石头雕刻的大狮子也跟着滚到河里去了。过了十几年,寺庙的主持想重修山门,要把那一对石狮子打捞上来。可隔了这么长时间,到哪里去找呢?和尚:“去下游打捞。”看河守堤的老河工:“去上游打捞。”诗人:“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应该在原地。”
  【设计意图】通过举手表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到底在哪里?疑团谁来解决?真相谁来揭晓?
  【对话片段3】师:我们现场表决一下,你同意以下哪种观点?(过程略)通过表决,我们统计5个同学认为在原地,41个同学认为在下游,没有同学认为在上游。那到底谁是正确的呢?我们先请各观点派一位代表来说明理由。
  生甲:我们认为发洪水把石狮子冲往下游,当然应该在下游!
  生乙: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你们真乃不明事理!石狮子非木头所刻,怎能被冲至下游?石狮坚固而且沉重,河沙疏松而且轻浮,石狮湮于泥沙之中,只会越沉越深,你们反而到下游去找,岂不枉费了功夫!
  师:真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究竟谁的观点正确呢?认识本身不能判断,客观事物本身——石狮子也不会告诉我们在哪里,石狮子究竟在哪里?故事的结局究竟如何?
  生:上游!原地!(大家争论不下)
  师:谜底揭晓,当时人们对老河工的话也只觉得好笑,没有一个人理睬他。倔强的老河工,像是受了很大的屈辱,他只身一人,撑船下河。只用了吃顿饭的工夫,在石狮沉没的上游方向找到了。这可出乎大家的意料。水往下流,一个石狮有几千斤重,自己又没长腿,怎么会跑到上游去呢?
  生(一阵躁动):怎么可能会在上游呢?不可能吧……
  师:不用怀疑,老河工已用实践证明了自己的判断——在上游!这也充分说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正确与否只有依靠实践来检验,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有的同学还在摇头觉得不可思议,那老师今天就给你们布置一个课后作业,请大家回去查阅资料,下节课来分享石狮子为什么在上游。
  4.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
  师:庙里的和尚感叹,下次发洪水我们就有目标啦,直接去上游捞,不需要再寻寻觅觅啦。
  引领学生在和尚的感叹中体会: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是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设计意图】自然过渡,谜底揭晓,最后回归生活、指导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拓展延伸】由陶行知改名引发的哲学思考:原名——陶文浚,大学求学时,受王守仁“知是行之始”的影响,改名为“陶知行”;后来他在实践中总结教学做合一,主张从实践中学习真知,在一位陌生人的建议后毅然改名“陶行知”。你从陶行知的改名过程中感受到了哪些哲学原理?
  三、教后反思
  《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帮助学生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作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尤其是辩证的思维方法。
  “对话哲学”是营造思辨哲学课堂的极佳选择,对话哲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不是讲述与接受,不是灌输与被灌输,而是相互生成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角”,在情景的创设中一起完成对问题的探究与思考,对话哲学不是一种观点对另一观点的否定,而是观点与观点的同频共振。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而我们的课堂也需要这样的追问与思考。因为这种追问是对原有认知的怀疑,如果我们的课堂能够让学生产生惊讶和追问,无疑这样的哲学课堂是成功的,也是充满哲学味的,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哲学课堂“思考宇宙,问辨人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高级中学)
  注:作者系2013年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高中政治)一等奖获得者,本教学设计是基本功大赛的比赛项目之一。
其他文献
[關键词] 精子DFI;IVF-ET;ICSI;妊娠结局  [中图分类号] R7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1)15-0104-05  Effect of sperm DNA damage on pregnancy outcome of IVF-ET/ICSI assisted fertility patients  LONG Ting1, 2
【摘 要】对教学文化“呵壁问天”,不难发现传话式课堂是一种“没有人的教育”。教学的真正意义应在于“促进学生学习”,而学习的基础则在于倾听。黑柳彻子笔下《窗边的小豆豆》中巴学园校长小林宗作直观、弥散而又渗透的教学,作为“倾听教学”最具体、最形象的描述,揭示了“教学要从倾听开始”,而问题之肯綮在于,教学何以从倾听开始?——应“氤之以爱、氲之以心”,“屈己之先、尊人之见”,“洞以机敏、察以智变”。  【
许友超老师执教的“议论文升格指导”一课,以“比喻论证”为中心内容,以审美的态度来观照作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了各个层面的升格活动,在师生互动中审美地发现、发展和提高。有限的课堂,却打造了师生“美美与共”的审美语境,构建了生机蓬勃的作文生态。以下是笔者印象比较深刻的几点。  一、大题小做,层层深入  语文教学中,阅读有按主题分类、按文体分类等体系,写作却缺乏自成体系的课程,作文课常常因为内容宽
新课改以来,教师们基本摆脱了“就教材教教材”、把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依据的状况。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材编排体系、教学内容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穿新鞋走老路”和“新手迷路”的现象时常可见,主要表现是部分老教师对修订后的教材内容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老教材的水平上,部分青年教师对新教材的专业解读上不够科学。  一、如何精准解读教材  1.把握教材的整体观。  新课改以改革教材内容为载体,以实现包括课程功能、
调研综述  我省自2005年全面进入高中课改,新课程理念是否在教学中得到落实?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有根本性的改变?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于2011年组织开展了全省高中英语教学情况调研活动,围绕课改以来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研究、教学评价、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师发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内容,力求通过调查比较全面地了解当前我省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
[摘要] 目的 提高放療辅助设备物体表面洁净度,控制医院感染,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再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组,对照组患者对设备进行常规消毒,研究组患者对放疗辅助设备物体表面使用一次性卫生湿巾进行擦拭,一步完成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记录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2 h消毒
【设计理念】  阅读的第一课时重在对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细节脉络的梳理、阅读策略的渗透和情感教育的延伸。一堂成功的阅读课,往往需将这些预设的具体学习目标与知识、技能和情感的三维目标无缝连接,而摆脱条条框框的模式束缚。阅读课的活力就在于将文本题材和社会话题结合之后迸发的闪光点。以前的阅读课不主张学生预习,是为了模拟出阅读训练中第一次接触文章的真实场景。但笔者尝试着让学生课前预习,以预习学案的形式检查
[摘要] 目的 研究妊娠早期及中期維生素A、E水平及其浓度变化在预测子痫前期发病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调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分娩孕妇的妊娠早期及中期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E数据,其中正常孕妇759例(正常组),子痫前期孕妇63例(PE组),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二元逻辑回归,比较两组孕妇妊娠早期和中期VA和VE浓度及其差值预测子痫前期发病的价值。 结果 PE组孕妇维生素
[摘要] 早期结直肠癌可通过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但如果术后病理显示存在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则需追加根治性手术。在结直肠癌根治手术中,提高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及清除率对判断肿瘤分期、改善预后等意义重大。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能够对淋巴结进行染色定位,提高根治术中淋巴结的检出率。现报道1例内镜黏膜剥离术后追加纳米碳淋巴染色辅助下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治疗乙状结肠癌患者的诊疗
[摘要] 目的 探讨宜肺扶正抗癌汤联合信迪利单抗、培美曲塞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19年2月至2020年4月厦门市中医院肿瘤科收治的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6例,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28例),对照组予信迪利单抗联合培美曲塞治疗,观察组加用宜肺扶正抗癌汤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疗效,对患者免疫功能、生存质量评分的影响,及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