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gao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如何进行课堂学习评价呢?
  1.创设和谐的评价氛围
  人的智商是先天已有的,而情商是后天的培养和努力的结果。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手段,去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令学生如沐春风,人人心驰神往。在星期六的业务学习中,观看了某位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使我获益匪浅,现将其中一个片段摘录如下。
  在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1/2后,教师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的纸片折出1/2。其中有一个学生把一张圆形纸平均分成4份。教师拿起该生的作业纸,问:你能说说这样折是什么意思吗?生:我这样折是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2份就是它的1/2。师:那其中的一份呢?生:那是不是1/4呢?(学生开始议论纷纷)师:同学们,刚才老师要你们折1/2,这个小朋友却折出了1/4,大家对这事怎么看?生1:老师,他上课没有认真听讲,一定开小差了。生2:我批评他不听讲,但我要表扬他教给我们一个新的分数。师:你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不错。生3:老师,他挺有想象力……
  在学生一番评价之后,教师真诚地向这名学生说:我真的好佩服你,老师只教了1/2,你却能勇敢地创造出一个新的分数……
  2.捕捉最佳的评价时机
  在教学过程中,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学生对现有的基础、知识理解、思维能力等都会有一个真实的自然流露,这是全面反映学生情况的最好机会,是进行课堂学习评价的最佳时机。一位教师在执教《统计》时,为了让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比赛往细颈瓶里用筷子夹黄豆,看哪一组在规定时间里往瓶里夹的黄豆最多。由于一年级小朋友求胜心切,加上筷子夹黄豆不容易和瓶口太小。许多小组的学生手忙脚乱,都出现了意外情况,只有一个小组的小朋友,在组长的分工下,一人负责夹黄豆,一人负责扶住细颈瓶,一人负责统计数量,整个操作过程井井有条。在集体交流整理数据阶段,大部分小组只夹了七八粒黄豆,只有一组出奇的好,共夹了二十五粒黄豆。教师在简单地整理了一下数据后,很快进入下一个环节,却没有对那一小组出奇的多的原因进行深究,甚至没有对那一小组进行表扬。小组合作是新课程理念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分工协作能力都是学生良好素质的体现。而这么好的生成性资源就在教师的评价中白白地流失掉了,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整理的数据情况,组织较慢的小组采访较快的小组,相信学生在交流中,不但能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反思自己学习中的不足,还能学会欣赏他人、接纳他人。由此可见,教师要及时地抓住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运用适当的评价进行引导、挖掘、升华,才能促进预设教育目标的高效率完成。
  3.运用辨证的评价方法
  课堂学习评价以鼓励为主体现了数学课堂对学生的人文关注。但是,激励手段也并非一用就灵,或者用得越多越好。经常有教师不论学生回答质量高低,一概以“真棒、很好”等进行笼统地评价。这是一节一年级的数学课,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每当学生口算对了,教师都热情激昂地说:“棒极了,说得太好了,大家为他鼓掌!”伴随着富有节奏和韵律的掌声,教室里响起“嗨、嗨、嗨,你真棒”的夸奖声。口算是数学教学中最为基础的技能。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教师给予肯定的评价无可厚非。但是采取鼓掌加口号的表扬阵势就有点过了。笔者认为像这样“廉价”的表扬只能让学生感到得来容易,不重视它,久而久之,容易使学生形成浅尝辄止的浮躁心态和随意应付的态度。 一个好的教师,既要做到表扬时不吝啬,且表扬有度,夸奖有理,让学生感到老师的点头、微笑、赞许的目光都是崇高的精神奖赏,又要注意该低调时不高歌,该委婉时不过露,且批评有方,疏而不堵。
  4.实施多元化评价主体
  在教学这个师生双边活动中,教师是最了解学生的。因此,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教师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但是,对于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情感体验,如是否喜欢数学、学习数学是否有信心等,学生的感觉最真;对于数学探究过程的感受及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有自己的体会;在合作交流中,同学的表现包括合作的态度、能力以及在合作中的贡献等,学生也有自己的见解。因此,学生同样是评价自己及同学课堂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评价,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尊重。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他的课堂总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请大家对今天八个小组评价一下,你认为哪个小组是我们这节课的优胜小组?生:我认为我们组是今天这节课的优胜小组。师:你很自信,说说你的理由好吗?生:别的小组汇报时,其他同学都指出了一些问题,只有我们组在汇报时,其他小组没有指出一点毛病来。师:不错,谁有不同意见?生:我认为第2小组和第4小组表现比较好,这两个小组发言非常积极,说明这两个小组的同学合作得非常好。师:老师认为你的评价非常好!其实,今天每个小组的表现都不错,都是我们今天的优胜小组……
  在课的最后,教师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以正确的观念为评价准绳,以客观事实为评价依据,为同学评出优点,评出不足,评出建议,评出希望。评价由此成为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和关爱的纽带。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马沟小学)
其他文献
带着对人师圣地的一种仰慕和渴望,带着诸多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迷茫,我们一行58人组成的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骨干教师赴华东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华东师大”)高端培训班于2014年4月11日走进了华东师大,触摸到了中国教育的最高殿堂。短短的17天是我人生中一次重要的阅历。在培训班上,我们领略到了10位专家教授们的精湛理论和人格魅力,真切地体验到致力于教育国际化的4所名校的特色……10多天的时间,我们收获的不
崔峦老师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抓三个环节:一是准确挖掘文本,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设计教学设计;三是灵活运用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笔者以《小池塘》一课教学片段为例,谈谈感情朗读指导方面的体会。  片段1:教学第1自然段  师: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小池塘美在哪儿?  生1:小池塘像美丽的大眼睛。  师追问:为什么说小池塘像美丽的大眼睛呢?  生2: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
绑架的本义更多的是强力劫人,本文所说的绑架是指有些教师把自己当做布道者、信息库,只知道快节奏地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思想强加给学生,培养出来的是高度统一的学习产品,这里的绑架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灵魂的约束。  苏格拉底高呼:“世界上谁也无权命令别人信仰什么,或剥夺别人随心所欲思考的权利。” 思考是探求答案,获取意义,追寻真理,寻找自我,创造独立人格的过程。  1.思考一:大纲比较,新桃旧符异何处?  翻
关于语文课程的评价,《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那么我们如何评判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想,最直观也是最客观的莫过于学生的作文。  文章应该是“我手写我心”的思维花朵。大脑中所有的素材在写作的刹那都被调动,美好的词句如泉水汩汩,流出笔端成为一篇妙文,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才思泉涌”的意思。但可悲的是,我们的高中作文教学还是“应试作文教育”,我们的指
兴趣是促进学习最好的老师,是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的有效途径。  一、利用学科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是语言的教学,教会小学生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而语言的学习不是只按照课本上说的朗读背诵就行了,关键是环境,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亲身感受,耳濡目染地养成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1)语言的趣味性,可有效提高学生兴趣。语言是影响学生
一、案例背景  《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虽然“平均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对“平均分”有模糊的了解,因此,教师在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钟面的观察,知道一共有12大格、60小格;知道时针、  分针是怎样计时的;知道1小时=60分钟。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时针、分针是怎样计时的;理解时与分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上一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班主任,由于班额大,真把我搞得焦头烂额:布置一件事,学生回家叙述不清楚,安排的值日学生也不会做;家长不放心孩子,三天两头为一些小事来学校找老师;甚至有些爷爷奶奶索性就待在教室门口看孙子上课;课间吵闹声、叫喊声不绝于耳……怎样摆脱这种困境,如何让孩子们尽快适应新环境,怎样使教学工作转入层次化、条理化,这些都是值得我深思的问题。  1.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学文先学人”,意思是
摘要: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现今的教学中,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是在总结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探讨在高年级中开展小组合作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从而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组合作;高年级语文教学;途径探究  我们知道,过去的语文教学模式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少,使得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共享,导致教学质量不佳。通过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泥工活动正是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泥工活动中常常会需要一些辅助材料,我尝试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作为这种辅助材料。通过收集、整理废旧物品激发幼儿参与的欲望;利用废旧物品,多方位支持幼儿大胆创作;多途径展示废旧物品泥塑,延续幼儿继续创作的热情。幼儿在这个快乐的创作中,既锻炼了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更养成了环保的良好品质。  一、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