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的字要写得规范、端正,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但在教学实践中,小学生书写错别字的现象很严重,又不能简单地用罚抄的方式来达到纠错的目的,所以就激发了我去寻原因,觅对策。通过实践活动,调查研究,查阅文献等方法,终于找到了造成小学生书写错别字的原因,大致上有五个:形近字、同音字的混淆;感知准确性不高;学习的负面迁移;老师的指导少;社会上不规范字的影响。觅到了一些颇有成效的对策:教师在教学生字时要有针对性指导辨别;发挥智慧,幽默纠错;培养学生自觉纠错的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生;减少;错别字;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原以为小学中低年级的错别字现象相对于高年级应该是少见的,因为他们的识字量毕竟还不是很多,但事实并非这样。任教四年级语文以来,发现每次作业都有25%左右的学生或多或少出现写错别字的现象,问题的严重性令我吃惊、担忧。经调查,错别字并非只存在于高年级,而是各年级都常见的“顽疾”,这是同行都认同的。错别字的存在,严重影响学生的写话、作文,甚至闹笑话。面对学生这么严重的错别字现象,激发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为了减少小学生的错别字,提高教学效率,我经过一番的调查研究、实践活动,终于找到了造成小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也觅到了一些颇有成效的对策。
一、原因
随着识字量的增大,形近字、同音字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而中年级学生的分辨能力还不强,极易将这些字混淆,写成错字、别字。形近字混淆:如历、厉,坚、竖,钓、钩,冶、治等,同音字混淆:如在、再,以、已,顆、棵,功、攻等。
由于小学生的感知准确性不高,他们在识记过程中往往只能记住字体的粗略轮廓,而对字体的细致部分观察不到位、不细致。例如“春”字下面的“日”写成“目”,“丧”“展”字多写一撇,“考”字多写一横,“念”字上边的“今”写成“令”……
由于学习的负迁移影响,也导致学生写错别字。如学生经常把“武”字多写一撇,原因是他们写“武”字时,想到“栽、找、或、成”这些字的那一长钩上都有一撇,习惯性地钩完顺手再一撇,有些学生常在“试”字的钩上加撇也是同样原因;“步”字下边错写成“少”,多出了右边那一点,也是受了“沙、妙、省”这类字的影响;又如“游、欲”右边写成反文旁,“敢”字反文旁写成“又”字,“放”字反文旁又写成折文儿……
二、对策
(一)有针对性指导辨别,减少错别字的出现率
小学低年级学生错别字的现象相对较少,到了中年级,识字量增大了,所学的字与原来掌握的要么同音,要么形近,同音字、形近字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分辨力还弱,所以,在培养中年级学生独立识字能力时,切不可忽视生字教学的指导,而且关键在于有针对性指导辨别,但不需要面面俱到。教师备课时要能从每一课的生字中准确地分辨出:哪些字学生可以自学,哪些字要稍作指点,哪些必须重点指导,这样就可以既省时又有实效。比如“既”字的教学,在备课时,我忽然想起在某教学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老师用声调来区分“既”和“即”,这两个字的右边分别是四画和两画,它们的声调也分别是第四声和第二声,教学时便用了这位老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区分这对形近字,学生觉得有趣,教学效果自然令人满意,这比起传统的拼、读、写的教学来得轻松又有效。再比如学“染”字,先告诉学生古人是怎样染衣的,让他们了解古人染衣的经过,再引导学生思考:染一次能行吗?学生都知道不行,要染多次。由此可知,“染”字从“九”,跟“丸”没关系,所以,右上部分是“九”,不可写成“丸”,学生印象深,牢记字形,有效减少了错别字。
(二)发挥智慧,幽默纠错,让错别字无处遁形
书写错别字,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再常见不过了,这“发病率”如何降低呢?当然离不开老师的纠正,如果在帮他们纠正时采用幽默些的方法方式,那么学生会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改正错别字,而且印象深刻,事半功倍。有一次我走进教室就朗读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还没听完,孩子们就笑了,说我背错了,我说:有的同学默写的时候就是这么写的呀!然后我再分析这对形近字。我让几个孩子在黑板上听写,一个孩子把“彻底”的“底”字最后一点少写了,我故意在上面打了个“√”,其他孩子果然不依,我说:“怎么了?”孩子们说:“他少写了一点!”“噢——”我故意轻描淡写地说,“这有什么?他写得还工整,何必在乎这小不点呢?”孩子们笑了,那个写错别字的孩子也低下了头。之后,这个字的错误率也降低了。
(三)自主发现,提高学生纠正错别字的自觉性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写错别字的严重后果,更深刻地看到错别字对自己学习的副作用,我决定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让他们自己寻找写错别字的成因并提出纠正方法,于是特意围绕“怎样远离错别字”这一主题安排了语文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并总结出写错别字的成因:
一是同音字混淆,如“功、攻”“在、再”“以、已”等。二是形近字混淆,如“历、厉”“坚、竖”“今、令”等。三是多笔少画的,如“武”“丧”“春”“念”“敢”等。根据以上的原因,孩子们提出了一些纠正方法,每人准备一本“错别字小集”,随时把自己的作业本、练习本、试卷上出现的错别字登记下来,并在它的后面订正三遍,使自己对写错的字心中有数,之后反复练写;把自己易混的错字别字进行分类,经常复习,在班里的板报开设“远离错别字”专栏,在错别字例的后面留一定空间等学生进行纠正;好朋友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及时订正错别字;组织纠正错别字比赛,“评选消灭错别字之星”并给予鼓励或奖励。经过一系列活动后,孩子们能对自己写的错别字进行分析、对照、纠正,远离错别字的信心也增强了,纠错的自觉性提高了,渐渐地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小学生;减少;错别字;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原以为小学中低年级的错别字现象相对于高年级应该是少见的,因为他们的识字量毕竟还不是很多,但事实并非这样。任教四年级语文以来,发现每次作业都有25%左右的学生或多或少出现写错别字的现象,问题的严重性令我吃惊、担忧。经调查,错别字并非只存在于高年级,而是各年级都常见的“顽疾”,这是同行都认同的。错别字的存在,严重影响学生的写话、作文,甚至闹笑话。面对学生这么严重的错别字现象,激发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为了减少小学生的错别字,提高教学效率,我经过一番的调查研究、实践活动,终于找到了造成小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也觅到了一些颇有成效的对策。
一、原因
随着识字量的增大,形近字、同音字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而中年级学生的分辨能力还不强,极易将这些字混淆,写成错字、别字。形近字混淆:如历、厉,坚、竖,钓、钩,冶、治等,同音字混淆:如在、再,以、已,顆、棵,功、攻等。
由于小学生的感知准确性不高,他们在识记过程中往往只能记住字体的粗略轮廓,而对字体的细致部分观察不到位、不细致。例如“春”字下面的“日”写成“目”,“丧”“展”字多写一撇,“考”字多写一横,“念”字上边的“今”写成“令”……
由于学习的负迁移影响,也导致学生写错别字。如学生经常把“武”字多写一撇,原因是他们写“武”字时,想到“栽、找、或、成”这些字的那一长钩上都有一撇,习惯性地钩完顺手再一撇,有些学生常在“试”字的钩上加撇也是同样原因;“步”字下边错写成“少”,多出了右边那一点,也是受了“沙、妙、省”这类字的影响;又如“游、欲”右边写成反文旁,“敢”字反文旁写成“又”字,“放”字反文旁又写成折文儿……
二、对策
(一)有针对性指导辨别,减少错别字的出现率
小学低年级学生错别字的现象相对较少,到了中年级,识字量增大了,所学的字与原来掌握的要么同音,要么形近,同音字、形近字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分辨力还弱,所以,在培养中年级学生独立识字能力时,切不可忽视生字教学的指导,而且关键在于有针对性指导辨别,但不需要面面俱到。教师备课时要能从每一课的生字中准确地分辨出:哪些字学生可以自学,哪些字要稍作指点,哪些必须重点指导,这样就可以既省时又有实效。比如“既”字的教学,在备课时,我忽然想起在某教学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老师用声调来区分“既”和“即”,这两个字的右边分别是四画和两画,它们的声调也分别是第四声和第二声,教学时便用了这位老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区分这对形近字,学生觉得有趣,教学效果自然令人满意,这比起传统的拼、读、写的教学来得轻松又有效。再比如学“染”字,先告诉学生古人是怎样染衣的,让他们了解古人染衣的经过,再引导学生思考:染一次能行吗?学生都知道不行,要染多次。由此可知,“染”字从“九”,跟“丸”没关系,所以,右上部分是“九”,不可写成“丸”,学生印象深,牢记字形,有效减少了错别字。
(二)发挥智慧,幽默纠错,让错别字无处遁形
书写错别字,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再常见不过了,这“发病率”如何降低呢?当然离不开老师的纠正,如果在帮他们纠正时采用幽默些的方法方式,那么学生会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改正错别字,而且印象深刻,事半功倍。有一次我走进教室就朗读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还没听完,孩子们就笑了,说我背错了,我说:有的同学默写的时候就是这么写的呀!然后我再分析这对形近字。我让几个孩子在黑板上听写,一个孩子把“彻底”的“底”字最后一点少写了,我故意在上面打了个“√”,其他孩子果然不依,我说:“怎么了?”孩子们说:“他少写了一点!”“噢——”我故意轻描淡写地说,“这有什么?他写得还工整,何必在乎这小不点呢?”孩子们笑了,那个写错别字的孩子也低下了头。之后,这个字的错误率也降低了。
(三)自主发现,提高学生纠正错别字的自觉性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写错别字的严重后果,更深刻地看到错别字对自己学习的副作用,我决定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让他们自己寻找写错别字的成因并提出纠正方法,于是特意围绕“怎样远离错别字”这一主题安排了语文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并总结出写错别字的成因:
一是同音字混淆,如“功、攻”“在、再”“以、已”等。二是形近字混淆,如“历、厉”“坚、竖”“今、令”等。三是多笔少画的,如“武”“丧”“春”“念”“敢”等。根据以上的原因,孩子们提出了一些纠正方法,每人准备一本“错别字小集”,随时把自己的作业本、练习本、试卷上出现的错别字登记下来,并在它的后面订正三遍,使自己对写错的字心中有数,之后反复练写;把自己易混的错字别字进行分类,经常复习,在班里的板报开设“远离错别字”专栏,在错别字例的后面留一定空间等学生进行纠正;好朋友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及时订正错别字;组织纠正错别字比赛,“评选消灭错别字之星”并给予鼓励或奖励。经过一系列活动后,孩子们能对自己写的错别字进行分析、对照、纠正,远离错别字的信心也增强了,纠错的自觉性提高了,渐渐地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编辑:龙贤东)